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2024-01-05新闻
作者:陈国龙(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这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如何服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凝心聚力建设教育强国,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人才培养能力、服务贡献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夯实理想信念的坚实根基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之钙,是政党强大、国家富强的精神支柱,对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举旗定向的作用,也为抵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提供坚强保障。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深化历史认知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教育等形式,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可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扎牢信仰之根、凝聚精神力量。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凝心聚力,使理想信念入脑入心等作用,是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之举。为此,要将「民族复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以初心使命涵育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生活日常相融通,打造日常性、长期性、互动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责任,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全学段、各学科中,发挥思政教育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重要作用;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思想道德教育夯实理想信念之基,将坚定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等讲清楚、讲透彻,增强受教育者对理想信念的感悟理解,进而将其内化为对党和国家的情感归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价值追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深化历史认知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史才能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必须通过深化历史认知教育,增强受教育者对历史的理解,将党的百年奋斗史讲深、讲透、讲活,感悟初心使命对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彰显教育对于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重要作用;将新中国史作为基础教育内容,通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厚植爱国情怀;通过深化历史认知教育深入理解改革开放史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培养受教育者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特质;注重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学习,使受教育者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大道至简,力行才能致远,实干才能兴邦,理想信念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指导和推动实践。为此,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性,将扁平化的书本理论转化为立体化的实践锻炼,通过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将追求理想信念的动力转化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践;完善社会实践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实践平台,为受教育者用行动践行理想信念营造良好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将其上升为自觉行动,引导受教育者投身基层一线、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构建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产业发展是国富民强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之根本在于人才,而人才之本在于教育。教育是维系推动产业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产教融合是进一步夯实国家产业发展根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与「产」对应的是知识的内化吸收与外化实践,是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两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能够有效均衡人才供需,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问题,巩固民生之基。因此,必须加快构建新时代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更好地将人才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提升教育质量,着力吸引产业主动融合。教育产业发展重在不断谋求更为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提高各行业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为此,必须坚持优化培养目标,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培养目标机制,着力培养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以高质量人才供给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培养方式,通过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定向培养、半工半读等形式,将具体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践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提升科研创新实力,以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丰富科研成果,为产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前期保障。
推动实现产教「真融」「真合」,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是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其重点在于「真融」「真合」。首先,加强理念融合。推动产教融合必须坚持把德才兼备作为育人和用人的价值共识,同时通过主动吸纳产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发挥产业文化的育人优势,以校企文化融合互促提升人才供给精准度,进而更好实现产教「真融」「真合」。其次,课程教材内容必须紧跟产业发展,尤其是要把握好当前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最后,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引入专业对口的产业人才精英,增强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教育精准性与专业性。
巩固融合成果,构建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要不断完善,必须用好评价反馈「指挥棒」,综合发挥其导向、调控和改进作用,形成「供给—需求—再供给」的良性循环。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要注重社会价值,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评价维度,促进教育与产业协同育人,不断释放其提升我国劳动人口素质的效能;体现育人价值,建立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度的调查跟踪机制,引导教育服务于支柱型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布局;彰显产业支撑价值,以增创产业实力与经济利益为重要衡量标准,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立与退出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的人才支撑作用,更好服务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3.拓展「以文化人」的有效途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等重要作用,能够维系国家认同、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
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领悟与理解,蕴含着对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回溯和前瞻、对文化记忆的追寻和重建、对文化价值的透视和认知。新时代新征程,教育要不断释放文化活力,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精神坐标,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弘扬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人心、启迪民智、凝聚力量,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文化根基。
坚定文化自信。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于一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丰厚滋养。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将世界不同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引进来」,同时努力保持和传承自身独特个性,坚守文化主体性,体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教育本身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等作用,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更新和创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活力,汇聚强基固本的文化智慧和力量,使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充分彰显百年大党厚植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的意志与行动。
推进文化自强。推动文化创新,必须在立足当下的基础上,融通历史,着眼未来。教育是人类传承创新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要不忘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充分利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丰厚积淀,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价值;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正确的评价导向,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实践指引;注重借鉴吸纳各种文明的特色精华和有益成分,在深化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夯实文化自强之基。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5日 0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