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历史上辣椒是明朝末期的时候传进中国的,在之前成都人吃什么来代替辣椒呢?

2023-09-19新闻

最近正在看扶霞的【川菜】。本书文字描述之细致、考证之严谨,令我惊叹。

其中就有说到四川人对鲜明风味与香辣的偏好, 早在公元4世纪 就有了「 尚滋味、好辛香 」的著名总结。

在遥远的古代,当地烹饪中的任何辣味,都并非来自辣椒,而是用当地的辛辣食材进行「调味三重唱」:生姜、花椒和一种「近亲植物」食茱萸(后来完全被辣椒取代)。
四川地区产的生姜一直被奉为佳品,在中国最早的美食专著【吕氏春秋 •本味篇】中便有提及。

⭕️姜

姜在我国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姜在我国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传说神农尝百草,误食毒蘑菇,幸得身旁的尖叶草救回自己一命。因神农姓姜,故将其取名为「生姜」。

关于这个传说,评论区有知友指出,作为姓氏的「姜」和植物「姜」,对应的繁体分别是「姜」与「薑」,是两个不同的字。

汉字简化时,用姜代替薑。大约在近代,「姜」与「薑」混淆,于是才有了这样的以讹传讹了。

「姜」和它的繁体「薑」原是两个不同的字。
「姜」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头戴羊角的女人。「姜」的本义一般认为与古代的某个部族有关,后世主要用作姓氏。
「薑」,【说文解字】作「䕬」,形声字,从艸彊声,后省作薑。薑本义是植物名,是常用的调料。
汉字简化时,用姜代替薑。
姜(根茎、植株、花、果实)

最早关于姜的文字记载,应该是扶霞在【川菜】一书中写到的【吕氏春秋·本味篇】。

战国时期的 【吕氏春秋·本味篇】 云:「和之美者,杨朴之姜」。

【论语】亦有提及姜食。

论语:「不撤姜食,不多食。」

可见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姜已经被用作食材 。孔子每餐都会来一点,不知道他的长寿是否与这个饮食习惯有关。

文献中也不乏「以姜味调料,在料理肉类时去腥、增加风味」的记载

【礼记】:「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

吃肉必然少不了姜—— 姜和肉桂常被相提并论,作为调味佳品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
「贽」是拜见尊长时要敬赠的礼物。「修」是加姜调味的肉干。
晋代杜预注解:「修,锻脯加姜、桂曰修。」
唐代孔颖达引典籍解释:「薄析曰脯,捶之而施姜、桂曰锻修。」

用姜作为佐料去除肉腥,沿用至今

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

以物喻人,赞美姜的本性刚直。同时也体现出姜已在中国被普遍种植。

姜,以其辛辣、温暖,成为了蜀人餐桌上的重要调料。

⭕️花椒

花椒是中国本土植物,也是古代重要的香料与调味品。

花椒是中国本土植物,也是古代重要的香料与调味品。

花椒 最初是作为香料,应用于祭祀、敬神等场合 ——「选其馨香,洁其酒醴」 ,以表达对祖先与神灵的尊敬。

【诗经|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是最早关于花椒的文字记载,描述的正是祭祀的场景。椒酒馨香,可使人平安长寿。

东汉王逸对【楚辞|离骚】中提到的「椒」的注释是:「椒,香物,所以降神。」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淮南子|人间训】:「申菽,杜茝,美人之所怀服也。」

花椒因果实美丽、气味芳香、多籽(象征着多子多福),深受女性喜爱。不仅用来佩戴,还会将其放置房中

【汉书|千秋传】曰:「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千秋。」

宫中亦以花椒和泥涂壁,作为后妃居所。取 「椒蓼之实,繁衍盈升」 之意。【甄嬛传】中,就有皇上赐「椒房之喜」以示独宠的情节。

将花椒用作调料,大约始于三国时期。

花椒与食物搭配,早期是祭祀中的椒酒与椒糈(楚地的一种食物,把花椒洒在香米上,用来提味增香)。

屈原【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将花椒用作调料,大约始于三国时期

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载:「椒聊之实……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肠最佳香。」

北魏时期【 齐民要术 】一书中, 多次将椒与姜并提,如「 花椒脯腊 」。古人此时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花椒给肉类调味了。

唐宋开始,出现花椒作味烹菜的详细文字记载。唐诗中也不乏大量含「椒」的诗句。大约与当时推崇羊肉的饮食偏好有关。

花椒作为一种独立的基本味 是在清代后期 始于巴蜀

川味有「麻、辣、咸、甜、酸、苦、香」八种,其中 「麻」指的就是花椒,列入群味之首 。流传至今。

⭕️茱萸

说到茱萸,很多人都会想到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人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兼驱虫、祛湿、逐风邪之功效。

【本草纲目|吴茱萸】引【风土记】:「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重阳插茱萸,插的是吴茱萸(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与花椒同科不同属)。

重阳插茱萸,插的是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与花椒同科不同属。

古人用来做调料的,是食茱萸 。古人称其为「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别名。

食茱萸是芸香科花椒属落叶乔木, 从亲缘关系上讲,它其实是花椒的近亲 。在外形、口感方面与花椒比较相似。

古时用作调料的,是食茱萸。它与花椒是同科同属的亲本植物,在外形与口感方面存在相似性。

食茱萸适合搭配猪肉、牛肉、羊肉、淡水鱼等荤腥食材,可以去腥提香。其口感辛辣, 是辣椒传入中国之前,「辣味」的最主要来源

北宋蜀守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蜀人每进羹臛(肉羹)以一二粒(茱萸)投之,少顷,香满盂盏。」 又曰:「绿实若萸,味辛香苾。投粒羹臛,椒桂之匹。」

四川常见的油辣子,起初也是用食茱萸做成的。

【礼记】:「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膏,名为藙也。」

藙就是食茱萸做的「油辣子」。

食茱萸多为野生,生长于低海拔的山区或者平地的次生林, 采摘困难,也不适合大规模种植,处理的工序还很复杂

更方便种植、加工处理的辣椒传入中国后,食茱萸在调料中日渐式微。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曾经被用作调料,并且有过如此重要的地位。

辣椒自明末传入中国,从观赏植物到调料,期间经历了一两百年的时间……大约辣椒更适合在蜀地潮湿的寒冷中,用以驱寒、调味——由辣椒和花椒组成的麻辣味,渐渐发展成了川菜的精髓。

火热辣椒与酥麻花椒对感官带来的喧嚣狂野的刺激,正是如此地令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