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为什么担忧地方债务,直接免债了不就行了吗?

2022-04-23新闻

随着访华潮的到来,我们很快将开启新一轮的经济预期。

为了确保策略的安全度,地方上第二季度的工作量大都集中在纳统数据和债务名单上。

「要求上报真实数据,以制定完善的经济策略。」

所以,第二季度的地方工作是非常纠结的。一些同志问我,到底报不报?怎么报。

差异大了,可能会因为之前的数据差异被问责。但是选择不报,问题也很严重,因为地方的现金流处于极限压力。

2022年,全国的卖地收入是6.69万亿,占国权财政收入的33%。2023年,前五个月的卖地收入是1.49万亿。这五个月的卖地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5%。

和去年相比,卖地收入腰斩了。 当然,卖地收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下滑较大是肯定的,这也给地方本就不充裕的财政增加了压力。

特别是对卖地收入依赖大的二三线城市,问题则更加严重。

由于财政收入的下滑,导致地方市场的无形之手调控能力减弱。面对今年恢复乏力的市场,个别地方也是有心无力。

对财政压力大的区域来说,暂定资金占用大的基建项目,就是最好的节流方案。这样的选择又进一步造成房地产市场的静默。

基建不动,地产平平。

对此,地方也在努力解决。受制于偿债能力,有关今年的地方债,基本只能依靠债务置换来解决,也就是借新还旧。一些压力比较大的城市,可能还会选择扩大债务来解决资金压力。

本身市场利率处于下行周期,地方也会充分发挥自己先借后还的优势,解决偿付压力。债务置换不仅可以降低地方债务的成本,也能保证在同期的利率下,获得更大的资金分母。

压力更大的三四线城市,操作就比较骚了。比如把公有的食堂经营权打包、大量的市政停车位经营权打包等等,都是对受制于偿付压力的措施。

和历史上的卖帽子,异曲同工。获得经营权的第三方在支付了大量的成本后,就必须要在短期内完成回收,势必增加了经营权相关用户的消费成本。

在过去,上面对地方债的态度一直谁家的孩子谁抱。

话是这样的,但地方终究都是自家的孩子。谁家都难过的情况下,自然是谁哭的大声,谁能获得爱的抱抱。

另一方面,市场的利率不断下行,消费市场仍然波澜不惊,也代表着货币政策的市场调节能力越来越差。未来必须是财政手段,进行市场的强化和内需拉动。

老爷的钱,交给管家分配。

未来,某些领域和赛道,钱也会变得容易起来。随着这一波地方债的梳理结束,大基建的逻辑,还是会来一遍,然后再传导到房地产。

以过去的经验来看,政策的传导一般需要半年周期。结合访华潮和第二季度数据收集的节点来看,年底大概率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就业也会得到缓解。

再经过半年,会传导到房地产。

当然,房地产的马太效应和两级分化不会消失,但头部的城市和板块确实将迎来机会。

再等等,市场,很快就会好起来。

更快阅读,关注公众号:太子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