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投资6700亿建设,号称「千年大计」,雄安新区还是当年的鬼城吗?

2024-09-30新闻

雄安新区自从开工建设以来,总投资达到了6700多亿元,作为国家战略项目,其定位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

这样的说法是否太过夸张,雄安新区新在哪里?它的潜力又会如何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

从实地考察的雄安新区建设情况来看,我发现雄安新区有3个「新」,足以增强人们的信心。

编辑

副省级新区

雄安新区在战略定位上,被认为是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地位相当的副省级新区。

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的意义有多大不用多说,每一个的GDP都达到了万亿,堪比西部一个省份的GDP,不仅是国家的经济标杆,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雄安新区的战略规划与这两大新区相当,未来的地位和潜力绝对不会低。

但雄安新区和这两大新区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特征是雄安新区不在北京,而在河北。

深圳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举全国之力,背靠香港经济,以一个县的规模发展出了一个城市的经济体量,最终形成了深圳市。

浦东新区则更不必说,是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经济新区。

而雄安新区则很不相同,它在过去并没有城市建设基础,是特别划拨了一块地直接拔地而起建造了一座新的城市,这与以往大多数城市背靠古城建设的模式很不一样。

而且,这是我国首次在大都市边上再建一座大都市,形成双子城。

雄安新区距离北京大兴机场只有55千米,两城中心直线距离仅100公里。

这意味着,雄安新区与北京的关系密不可分,未来两城必然走向分工合作。

战略目标「新」

在雄安新区的早期目标中,它首先被要求达到的目标是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就是指除了政治中心、金融中心等以外的功能。

从雄安新区前两批搬迁的单位就能感受到这一点,新区第一批搬迁的是星网、中国移动在内的四大央企总部,还包括中化,中矿,华能这些能源央企总部。

第二批疏解的是大唐,融通,农业发展和华电等企业总部。

可以看出,北京正在进行一波「腾笼换鸟」,将这些占地面积大,但在首都显得不那么重要的企业搬出去。

这么做最主要的是迁移北京地区的部分产业和人口,因为企业随迁员工和子女都会一并迁往雄安新区。

很多人说,这有利于缓解北京的交通,但我觉得北京的交通是缓解不了的。

因为北京腾出来的央企大楼,未来肯定会有新的规划,很可能是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绝对不会缺人,所以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并非雄安新区建设的作用。

最多是通过这些迁移的企业用地,对北京的交通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而已。

这样的大规模企业迁移是雄安新区的第一「新」,是与过去增加城市产业不同的转移产业。

它是我国经济一个明确的信号,标志着我国经济到了瓶颈,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城区建设「新」

雄安第二「新」在于新区本身的建设模式「新」。

过去无论是全国经济中心还是各省省会,都是在古代城市基础上发展而来。

老城区本身有自己的布局,产业和交通的分布早就基本定型了。

后来要在老城区的基础上加高速路和高架桥,从铁路到机场、从地铁到高铁,还要考虑避开大量古建筑,这使得老城市的规划显得臃肿混乱。

雄安新区则是直接划出一块地和6700亿投资,在一片空地上规划城市。

这样的新城总体规划更合理,尤其是产业布局和城市交通方面,显得十分有章法。

从规划图来看,它的启动区和5大块容城组团规划整齐,会让主干道笔直通畅。

随后,在中苑和南淀,对接主干道交通时,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案。

在城区郊外规定了2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统一的规划让规模化、机械化农业得以实现。

未来,也不用担心地产扩建会挤压农业用地。

雄安新区的建设有一种独特的「三城」模式,这是以往从未出现过的创新。

所谓的「三城」不是地面上的三座城市,而是地上、地下和「云上」三座城。

地上城市就是实体城市,地下城市是指将大量电缆、管道、地铁交通和停车场进行合理规划。

「云上城」则是用大数据搭建的一比一数字城市模型,用以监控全城的安全、经济、交通等情况,这几乎就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全部方向了。

2021年,雄安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120万人。

从夜晚的灯光来看,很多办公楼、安置区的入住率并不低。

但在街道上可以看出,这里的交通一点也不拥挤,和过去的都市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因为新区每平方公里都建设有20万个传感器,能实时监控全城交通状况。

通过云端分配每个路口的交通情况,调度司机和行人的停留时间。

马路上的智慧斑马线还安装了夜间地灯,用以确保夜间行人的安全。

地产模式新

对于一座新城来说,房地产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和过去城市无序的房地产开发不同,雄安西南区作为国家建设项目,住房分配更加合理。

目前雄安制定了四类住房产品及政策,包括商品房、共有产权房、机构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

这些住房拥有严格的限购限售政策,商品房限售5年,安置房5年后可转商品房,并按规则限售5年才能转入市场。

以新区内首个商品房项目华望城为例,这是片区内最大的住宅小区,现房销售开盘价为1.3万/平,价格低于燕郊,但购买门槛却比北京还高。

大部分本地人有钱都不一定能符合这些要求,无法购买、投资和炒房。

这个定价和购买资格已经十分明确了,它不是用于投资的炒房对象,而是专门为技术型打工人定制的住房,要确保在这里工作的人买得了房子,从而留住人才。

除了雄安新区比较高端的商品房价外,还有大量安置房适合收入不高的本地人和外地人。

对于没有户口的外地打工人,雄安推出了只租不售型的长租公寓,这占到了新建片区项目30%的配置,并严格强调了租购同权。

总体看下来,雄安很少看到传统地产开发商的身影,出让的住宅地块也都围绕在产业附近。

在已经建成的容东片区商务服务中心,这里的城市建筑被限高45米,再也没有了过去几百米高的高楼大厦。

建筑风格也多用古建筑样式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既有传统风韵,又不缺乏技术感。

在商业中心的感受就是宽敞,大气,而这些要素总结起来,就是更加宜居。

高校生源利河北

目前,距离雄安新区战略规划的2035年还有10年时间,迁移人口虽然才120万,距离大都市标准还有不少差距,但一些信号已经证明了它的潜力。

在这其中,北京大量高校在雄安扩建新校区格外引人注目,这其中已经包括北京地区15所部属高校向雄安新区疏解。

而北交大、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4所高校,已在雄安开工建设新校区,预计2025年开始招生。

一般来说,本地高校的对内指标远高于外地,比如一个省的重点高校一半生源可能来自本省。

北大作为全国知名高校,北京的生源也占到了惊人的27%,这对于全国来说不太公平。

而现在这些高校校区虽然隶属北京,但作为河北雄安的校区,其2025年的招生计划将偏向河北。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招生人数最多的就是河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周围的高考大省。

北京的生源数量降低到了第15位,上海生源则降到了最后一位,这样的新政策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对于长期以来被北京天津掩盖风头的山河四省来说,绝对是利好消息。

可以说,雄安新区的建设,真正开始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未来,不再是河北的人才大量流向北京和天津。

雄安模式推广全国

在经济下行的今天,雄安模式也为世界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过去我们说,经济不行就搞基础建设,但我国的基础建设几乎饱和,基建产能开始过剩。

雄安模式告诉我们,建新城拓宽大都市圈,吸纳更多企业和劳动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修建新城消化过剩的产能,同时引进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促进产业升级。

这个模式不仅可以在京津冀开展,还可以在江浙沪和珠三角开展。

面对人口下行压力,未来的城市格局很可能是大部分人口流向三大经济圈和各省省会。

大面积农村土地变成如同美国大平原那样的农场模式,那么各地城市修建新城,扩展产业范围和人口容量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要不然,所有人都在一个城市里内卷,不仅压力大,对于未来的期望也会降低。

总体来看,雄安模式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做大蛋糕以后「分蛋糕」的决心。

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力图改变不合理房地产结构和金融结构的决心。

看到了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地区资源和成果分配公平的决心。

有这3个决心,我觉得雄安新区模式的潜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它代表着我国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也确实称得上「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