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两会聚焦|资源下沉,让患者少跑路看好病

2024-01-27新闻
看病就医一直是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晒」出的2023年成绩单显示,江苏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报告同时给今年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提出「小目标」: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
怎样让患者「少跑路」「少花钱」「看好病」?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从留住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发挥分级诊疗制度优势、重视医防融合等方面提出思考。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我省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及人才队伍建设都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居民2周以内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到74.9%,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3.94%。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基层做好健康守门人是突破口。」省人大代表、兴化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朱杰一直关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体系建设问题,长期在一线的他用「表实里虚」这个中医用语来形容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体系的现状。基层一直存在「儿科医生荒」「高层次人才少」等问题,留不住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朱杰建议,骨干人员培养、人才下沉是「快捷键」,要建立健全专家劳务费用和差旅补贴的财政保障和共担机制。同时久久为功,持续激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造血能力。
在提升基层医生业务能力方面,省政协委员,南通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兵介绍,南通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前,须有累计一年以上在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经历。同时,南通发挥市级医院专科龙头引领作用,以基层实际需求为导向,成立基层特色科室市级孵化中心。「建设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是关键」。
省政协委员、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徐永表示,解决人才这一难题是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是要制定相关支持政策,让基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改善执业环境,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此外,优化薪酬福利体系改革,让薪酬待遇留人也是重要一招。
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近段时间呼吸道疾病高发,我省各大医院儿科候诊区涌入大批患儿和陪诊家长。据医生介绍,多数患儿感染的是甲、乙流病毒或肺炎支原体等常见病原。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治疗策略上基本一致,但家长普遍愿意带孩子到大医院就诊。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层医师对儿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不足。」省人大代表、南京市儿童医院院长张爱华说。
南京市儿童医院如何助力提升基层医师的诊疗能力?「一方面,我们院的专家下沉到基层,帮助提升当地诊疗水平。另一方面,基层医生到我们院培训后再返回,带动当地技术水平的提升。」张爱华介绍,医院通过区域内儿科资源整合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进一步完善江苏及周边地区儿童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医联体成员单位内儿科医务人员同质化培训、医联体内检验检查等医疗资源共享互通。
「医疗资源下沉是重要抓手。」省政协委员、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汤黎明认为。2014年,常州市二院和横山桥人民医院开启医联体合作建设之路,经过近10年的发展,横山桥人民医院年门诊人次由18万增至27.6万。「近几年,我省的基层医疗建设取得不小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内涵,提高基层医疗的韧性。只有‘硬件’提升了,医疗技术提升了,百姓才能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医靠’。」
重视医防融合,筑牢公卫安全底线
如何让广大慢病患者在「家门口」得到有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到「健康热词」——医防融合。
「慢病患者是一个庞大且特殊的群体,城乡居民对慢病管理和服务供给模式、精准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现有慢病防治技术和策略流程亟需优化。」省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丁强建议,充分运用基层社会网格化管理网络,根据区域人群特点提供精准服务。提升从业者主动服务意识,提高家庭医生进村入户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活动的频率和质量,基本实现「送医到家门,服务到地头」。开展精准化科普患教,通过大数据为慢病人群精准「画像」,科学分析辖区人群疾病谱特点,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情况开展慢病科普教育服务。
近年来,在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方面,作为全国首批、苏北首家国家慢病防控示范区,盐城市盐都区深入推进以慢病防治为主的医防融合工作。「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才能切实守护人民健康。」省人大代表、盐都区疾控中心主任陈万庚表示,「中心将在医疗机构派驻‘疾控专员’,选派技术骨干挂钩联系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各医疗机构推进慢病医防融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安莹 王甜 杨彦 仲崇山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