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新中国成立75周年,改天换地、气象万千,江苏大地不断书写「中国奇迹」。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江苏考察,擘画「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新征程上,江苏新实践澎湃磅礴伟力。
今天,一群年轻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从紫金山南到江心小岛,从五山滨江到运河三湾,从潘安湖畔到诗画江南……用青春视角感受75年沧桑巨变。
这是一趟穿越时光的旅程,这是一次见证伟业的探寻。请跟随卫星视角、青年感悟,瞰辉煌变迁,品奋进诗篇。一起致敬流金岁月,奔赴更壮丽的明天!
运河三湾景区。交汇点新闻资料图运河之水,流淌千年。悠悠运河水承载着扬州千年历史记忆,见证岁月更迭与城市兴衰。仅仅过去两天,这个国庆假期前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探寻运河历史的游客就已经超过两万人。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一晃数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俯瞰扬州运河,昔日的历史沧桑已化作今日的现代风华,这条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运河,正昂首阔步于现代化的崭新道路,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与无尽魅力。
瞰·重生:「龙须沟」蝶变「运河明珠」
扬州,因水而兴,始终与运河紧密相连。运河三湾作为大运河扬州段的一颗璀璨明珠,近十年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卫星视角俯瞰,这片曾经的「工业锈带」已悄然转变为「生态秀带」,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向世界展示着扬州的生态之美与文化底蕴。
曾几何时,众多工业企业的聚集,使这片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龙须沟」。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绿色发展,运河三湾的命运悄然改写。
2000年6月扬州大运河卫星图2013年起,运河三湾片区逐步关停搬迁工业企业80多家,生态湿地用地增加83.26%。从「黑白灰」到「天蓝水绿」,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已成为扬州城南名副其实的「绿肺」和生态氧吧。
如今,漫步运河三湾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生态画卷。数段蜿蜒的河道取代了原本的直道,不仅减缓了水流,更增添了自然之美。景区里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个国庆假期早早切换到「人从众」模式,10月2日,整个假期的门票都已经预约一空。游客在声光电等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式视听体验中,感受千里运河的生生不息,体验千年文脉的延绵传承。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是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的全新窗口。
2023年6月扬州大运河卫星图感·交融:「城市双修」让城市内外兼修
大运河之于扬州城,是生母,也是摇篮,扬州城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兴衰与共。大运河已经融入扬州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漫步于扬州的古街、古巷、古码头等遗址,随处可见当地百姓将生活与「水」完美融合的场景。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交汇点新闻资料图2014年,扬州牵头申报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申遗,运河三湾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借助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契机,扬州全面推进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将运河三湾景区打造成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样板。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更让大运河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了文化兴则运河兴的美好愿景。
以运河三湾为代表,扬州正大力推进运河生态建设,将运河景观的改造提升与生态中心、公园体系建设相结合,与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构筑「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呈现「水城共融」景象。与此同时,扬州用「绣花」功夫审慎实施以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为重点的古城「微改造」,最大力度保护运河相关的老街道、老字号、老味道,最大限度保留运河原住民,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座「枕河而生」的城市,「流动的文化」处处焕发出时代的新光彩。
望·共生:大运河的千年回响
扬州大运河的沧桑巨变,是江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双重缩影。从昔日的繁华商贸通道到今日的生态文化走廊,大运河不仅承载着扬州人民的美好记忆,更预示着江苏发展的无限可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GDP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江苏PM2.5浓度从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改善54.8%,连续3年以省为单位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断面优Ⅲ比例从43.4%提高到92.9%、改善49.5个百分点,实现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苏州平江路。图自苏州发布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江苏这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土地上,文化发展始终与江河共激荡,与湖海共波澜。在苏州平江路,游客们感受传统韵味与时代风貌的融合;在镇江西津渡,每一块石板、每一栋古建筑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徐州马庄,香包香飘万家,一针一线「绣」出富民大产业;在盐城「淮剧小镇」,传统戏曲嫁接文旅热,让非遗融入生活……放眼全江苏,文化发展既深深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脉之中,又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引领创新与变革。
这个国庆节,青山绿水旁、蓝天白云下,江苏各个景区人头攒动,各式各样的特色文旅活动纷纷登场。生态焕新和文脉传承,江苏一并绘就新篇章。
作者:陈若淇 张曦 肖雷
统筹:邹举 朱威
监制:庄曦 潘青松
特别鸣谢:江苏省测绘资料档案馆
本篇系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校共建实践项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