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几年以来,接触的来访者的年龄层次,主要以70/80/90后为主。所以,我对70/80/90这些人群的心理状况,以及他们的父母(40/50/60后)的情况了解较多。
在这篇回答里,我想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代人:50/60后、70/80/90后、00/10后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在具体分析前,先要明确一个基本假设: 生理需要的满足,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而情感需要的满足,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情感需要的满足,指的是对孩子心理需要的回应、理解、接纳、肯定等。当一个人早年得到充分的情感需要满足时,他会形成良好的自体感和人际关系,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反,当一个人缺乏或几乎没有得到情感需要的满足,得到的更多的是忽视或控制,以及躯体或情感虐待,那么,他的自体感和人际关系就会有不良的影响,严重者会形成人格障碍。
下面具体展开。
1、50/60后。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很穷,大部分人挣扎在温饱线水平。对一些人来说,生存是首要任务。艰难的生存环境难免会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我们来举个例子。
文学家莫言(55年出生)在一次访谈时曾坦言他在15岁之前,夏天时经常没衣服穿,就是赤身裸体在外行走,包括在学校上课时也是如此。
不光是他,周围好几个人都是这样。直到后来当兵了,他开心的不得了,因为每天有衣服穿了。
赤身裸体对一个人的自尊发展会有多大的负面影响?那种羞耻、无处躲藏的丑陋感必然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内心里。当兵后他有衣服穿感到很开心,因为总算可以不丢人了。
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莫言喜欢描述人性的丑恶,呈现中国文化中糟粕一面。
这些描写也许是他丑陋自体的投射,他要把内在的羞耻感通过文字外化出来,以缓解内在张力。我们不难发现早年贫穷带给他的心理创伤。
莫言的例子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吃不饱饭是常事,没衣服穿、没鞋子穿,或者几个人轮流穿衣穿裤的现象并不少见。
我的父亲跟我说,他要在1970年之后才可以吃饱饭。在这之前,饥饿是常事,一天只有中午吃一餐米饭,早晚都是喝粥或吃点番薯之类的抗饥类食物,或者就是饿着。
米饭之外,能吃的就是一些蔬菜,平常完全没有荤腥和油水,吃肉一般只有过年过节时才有。他在1960年左右还因为过度饥饿得了浮肿病,差一点死掉。
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50/60后的父母们都在为生计奔波,对孩子的情感需要几乎不上心。孩子又多,父母们没有心情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成长,经常是放养状态。
同时,50/60后的父母们(1920-40年代的人)生长环境更糟糕,国家积贫积弱,战乱不断。
这些父母发展出了坚强、严酷、无情、果断等父性品质,动不动对孩子言语及身体虐待、情感控制、家庭暴力等。
因此,50/60后在童年时得到的只是生理上的基本养育,情感上的养育非常欠缺且心理创伤严重。
这一代人是中国最缺爱的人,由于情感需要满足的匮乏,很多人有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
有些是自恋型人格,以男性更多见,表现为大男子主义人格。
他们特别爱面子,渴望通过追求功名利禄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欢。当取得外在成就,别人喜欢他们时,他们才觉得自己是好的。
在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中,充满着剥削和控制,孩子只是他们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他们严重缺少同理心,在家中拥有特权,各种家庭暴力,带给孩子们极大的伤害。
有些是边缘人格,以女性更多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安全感不足,特别害怕被抛弃。
在亲子关系中,她们往往与孩子过度粘连,不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适当与孩子分离,而是让孩子成为了她们的依赖对象。她们需要依靠孩子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严重缺少独立性。
具体的问题及表现可参考这两篇文章:有一个自恋型人格的父亲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有一个边缘型人格的母亲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这里不再赘述。
2、70/80/90后
时间来到了1970年代,中国的经济状况逐年改善了。因此70/80/90后的成长环境好多了,物质上相对不缺。
父母对于孩子的情感关注也会多一些,在八九十年代,社会上对于爱、理解、子女教育等也越来越重视了。
但因为他们的父母(40/50/60后)或多或少存在人格缺陷,容易在情感上忽略孩子,70/80/90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并不好。
父辈们存在的心理创伤,也会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继续影响着他们。
因此,70/80/90后轻到中度的人格缺陷较为多见,如果参考DSM-5人格障碍的替代模型关于中度人格缺陷的描述,很多70/80/90后会很有共鸣:
自我身份感 :
自我引导 :
共情能力 :
亲密感 :
从心理发展上来看,70/80/90后可能是最纠结的一群人。
他们想活出自己,但不像00/10后那么有勇气地活出自己,因为他们也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迫切需要别人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他们也不希望像50/60后那样,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他们觉得那样活太累了,他们不想迷失真实的自我。
他们的心理电量也是不够的,时不时地靠外在的认可来充电。他们一直在寻找真实的自己,有的人找到了,活出了自我,有了自我充电的能力。
有的人回归到了社会身份的追求上,以此来不断地明确自己,提升自我的价值。
3、00/10后
时间来到了2000年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以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为过。
00/10后这一代,物质上是充盈的,而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温情的爱很多,关心、理解、支持、无条件的包容等情感需要的满足很丰富。
中国长期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里,让那些母性心理品质,如爱、无条件地包容、同理心等有了充分发展的空间。
这也是这二十多年以来,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幅发展的原因所在。
心理学的普及也让父母们更重视孩子的情感养育,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得到了较多情感满足的00/10后们,不像50/60后那样需要通过外在的价值来定义自己,他们更能活出自己。
很多人被兴趣所驱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没有强烈的危机感,没有强迫性地追求功名利禄的动机,也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
他们是最爱自己的一群人,这不是自恋,而是健康的自爱。他们的心理电量是充足的,不会强迫地需要外在的价值来充电,他们自己可以给自己充电。
他们的同理心也较好,能够尊重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不会强迫地要求别人顺从自己。
他们愿意与别人形成良好的关系,愿意融入群体,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不是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更多的是出自利他的动机。
他们是活得最洒脱的一群人,也许是心理健康程度最高的一群人。
当然,00/10后也会有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缺失,主要体现在过于内卷的学业竞争,以及城市化带来的人际疏离等。
比如,很多独生子女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容易被欺负,不太会处理攻击性。
对于这个年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观察。
最后想说的是,时代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多人虽然生长在严苛的环境里,心理上照样很健康。包括因为经历了苦难,而发展出了坚忍、善良、友爱、感恩等心理品质。但时代状况对人心理的影响是无法否认的。
时代的变迁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时代也会留下一些心理创伤和心理问题,需要每个人去慢慢疗愈。
相关文章:
俞林鑫:有一个边缘型人格的母亲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俞林鑫:有一个自恋型人格的父亲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俞林鑫:自恋父母的33种迹象:终极清单
童年的创伤会影响整个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