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丢掉一切不符合「习惯过紧日子」的思想

2024-01-16新闻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易博文
当前,各地都在审议去年预算执行情况、今年预算安排计划。这个时候,有句话特别值得一说,就是「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这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言犹在耳,现在正是抓落实的时候。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时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些年,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过紧日子」。如今加上了「习惯」两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意味深长。它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有些人开始不习惯了,需要针对性地突出强调一下;二是告诉大家,「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要做好长远打算,党政机关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是一贯的、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落细落实、深入实施,「三公」经费支出被严控和压缩,配多大的办公室、坐什么规格的车、出差住宿就餐标准是多少等都有严格规定。这些年,一直「过紧日子」,于是,有的人觉得「紧日子」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有多少再「紧」的空间?有的人则奉行「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钱少了就「躺平」「休眠」,应付差事。有的人在预算安排上狮子大开口,就算上级「切一刀」,也还留下不少;更有的巧立名目、虚报冒领,甚至套取挪用,变着法把「紧日子」过成「松日子」。这些都与「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相悖,必须尽早丢掉、彻底丢掉。
「过紧日子」并非要少办事、不办事,而是树牢精打细算的节俭之道,把有限资金发挥出更大作用,争取多办事、办好事。这当然要靠节约,绝不允许「大手大脚」「跑冒滴漏」,绝不允许乱拍脑袋、劳民伤财。「关键一招」也得用上。只有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流程、杜绝政出多门,才能既有效压减政府预算资金,又更加高效地履行政府职能。
这些年,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带来的是民生得到进一步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投入大幅增加,「紧日子」是过得值得的。「国富」在于「裕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党政机关的日子自然会好些。眼下,虽然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但仍然面临「三重压力」,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与百姓同甘共苦,正是党员干部的分内事、该有的自觉。如果仍抱着一些其他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不然,「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何在?「三个务必」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