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这场宣介会上,他们向200多名外宾讲述东北振兴故事

2024-10-15新闻
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 黑龙江日报 图
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辽宁省委、吉林省委、黑龙江省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
此次宣介会以「奋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为主题,通过新时代东北三省一区的发展故事,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成效。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政党领导人、部分外国驻华使节和外国在华工商界代表等出席会议。
在故事分享环节,来自三省一区不同行业的普通党员和基层民众代表从科技创新、粮食生产、能源转型、生态保护和国际合作等角度讲述了东北全面振兴的生动故事。
「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1953年6月9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从此「一汽」被称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从1953年奠基,到1956年建厂,中国一汽制造出了新中国第一台卡车、第一台轿车、第一台高级轿车,也诞生了民族汽车品牌——红旗、解放。
周时莹是中国一汽研发总院红旗·九章智能平台CEO,参与了红旗国悦汽车的设计。她与一汽的渊源颇深。周时莹的父亲退休前也是一汽工程师。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将一张张蓝色的大图纸,铺在写字台上,在深夜俯身画图。那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就是这样学习着、追赶着。
2009年,周时莹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当时计算机产业方兴未艾,众多待遇不菲的知名高校和IT企业都向她伸出橄榄枝。在这时,周时莹的父亲对她说:「培养一个博士不容易,希望你将所学的软件知识用于推动汽车智能化,让中国汽车在这个领域抢占先机。」在父亲的影响下,她选择来到中国一汽,全身心投入到国内首个辅助驾驶系统的开发中。
「那时,许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我们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熬了无数个夜晚,才终于打破了技术垄断。」周时莹说,在这一过程中,一汽始终与全国各优秀企业携手合作,与富赛电子开发智能辅助系统硬件,与吉林大学完成智能网联产品评价准则,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攻克了制造新能源汽车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从传统燃油车时期跟随别人的脚步,到现在成长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领跑者,一汽不断突破、创新、研发。据周时莹介绍,一汽品牌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红旗H7是国内第一款全自主研发的C级乘用车,在它成功量产后,又将它的技术赋能给解放品牌,使其创造了中重卡销量全球「五连冠」、重卡销量全球「六连冠」的骄人业绩。如今的中国一汽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129位,累计产销汽车超6000万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一汽时,嘱咐我们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把我们的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经过不懈努力,现在我们在虚拟现实仿真测试等领域达到了全球行业领先!」周时莹自豪地说道。
周时莹还介绍,除了科技创新之外,中国一汽也在社会公益方面不懈努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中国一汽作为老牌制造企业不仅打赢了自己的转型翻身仗,也给其他传统制造业提供了样板、提振了信心,未来也将持续为东北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东北是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也是中国的粮仓,被称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东北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粮食产量占四分之一。东北粮食产量之高离不开‘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的功劳。黑土地肥沃但易退化流失,保护黑土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宣介会上,王贵满这样说道。
王贵满是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一直面朝黑土背朝天,埋头耕耘。为了研究怎么治理黑土地流失的问题,站里率先建立了500亩试验田,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省里的专家陆续聚集在梨树,一起打响这场黑土保卫科技大会战。经过十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解决黑土地退化方案,【农民日报】称为「梨树模式」。
据王贵满介绍,「梨树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用秸秆给黑土地盖上一床「大被」,这样黑土地风刮不走了,水冲不走了。同时,土里的水又保住了,秸秆腐烂后,黑土层又能增厚,这样一来黑土地会变得越来越黑。
但是「梨树模式」的推广并不如想象中顺利,许多村民并不相信王贵满,还是选择沿用原来的焚烧秸秆的方式。为了说服他们,王贵满和村民们算了一笔账:「第一,不烧秸秆,环保健康;第二,秸秆还田,土质变好,单亩地增产8%,一亩地就多赚200块钱。」
王贵满和研发团队一边抓紧做示范基地,一边和农民交流,让他们认识、认同、应用梨树模式。同时,还针对平原地区、半山区、风沙盐碱土区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开发了适合各种土壤的保护模式。如今,梨树模式的经验不仅推广到东北三省一区,还推广到了全国。
东北的黑土地很好地发挥了产粮大区应有的作用,王贵满对持续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充满信心。他也向大家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今年又将会是大丰收年,吉林省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王贵满也愿意把保护土地的办法分享给世界各国人民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护土地,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填饱肚子,吃好饭!」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王哲明是中广核内蒙古分公司核硕风电场场长,他每天工作的地方就在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是我国第三大省区,东西跨度2400多千米。提到内蒙古,大家会有两个突出的印象,一个是无边的草原,一个是广袤的沙漠。实际上内蒙古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也曾依赖于煤炭产业,虽然能让老百姓钱包快速鼓起来,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持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东北振兴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王哲明所在的中广核总部在深圳,在推动东北振兴的浪潮中,内蒙古的能源转型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党中央有号召和政策支持,内蒙古有资源和政策优惠,企业有技术和资金优势,三者合一,就有了这个「南鹭北飞」的项目。
「我们跨越六千里河山,以内蒙古为起点布局风力发电项目。」当时,当地的牧民对于风力发电这件新鲜事并不了解。如何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当地的路况不怎么好。尤其在雨雪天气,牧民基本上就出不去了。风电场进驻后,路修好了,牧民交易的时间和成本都降低了一半以上。」王哲明说。
同时,修建风电场也能够改善当地的通讯信号,促进当地的就业。通过这些方式,牧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修建风电场的好处。王哲明说:「现在大风车立起来了,我们和牧民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据王哲明介绍,随着项目的成功,新疆的金风科技、辽宁的大金重工、山东的青岛天能和四川的东方电气等装备制造商也来到了兴安盟,为当地创造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如今,我们的项目已经从内蒙古的风电基地,拓展到了辽宁的核电站、吉林的光热电站、黑龙江的光伏电站……一座座绿色能源基地正在落地生根连点成片,持续向全国输送高效、清洁的能源。」作为中广核的员工,王哲明自豪地说,他们为东北的振兴做出了贡献,未来还将继续为东北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张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副教授,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冰雪艺术设计师。1985年,张鑫与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一同出生,一起成长,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北是中国最早进入冬季的地方,每年平均有5个月的气温在零度以下,冰雪资源丰富,「一般来说,再过几天啊,我居住城市的哈尔滨就要下雪了。每当瑞雪初下,也意味着我最忙碌的工作就要开始了。」
以前一到冬天,东北的老百姓就躲进室里「猫冬」。冰天雪地半年闲,冰和雪成了经济发展的「阻碍」。直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总书记的高瞻远瞩让我们对传统发展的阻碍有了新的思考。放眼全球同纬度地区,就像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这些地方天气越冷,反而冰雪旅游、冰雪经济越热。它们点雪成金的发展模式也为东北发展提供了有利借鉴。」张鑫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总书记提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在全国掀起了广泛的冰雪运动热潮,把冰天雪地变得热火朝天。东北人民乘势而上,抢抓后冬奥时代机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切实把「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
作为冰雪大世界的建设者之一,张鑫目睹过寒冬里松花江上采冰人的艰辛,也体验过夜以继日赶制冰景的劳碌,更见证了仅用 17天建成一座冰雪世界的奇迹。张鑫介绍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科技创新无处不在,目前已获得26项国家专利。40多米高的主塔,是当今世界最高的冰建筑水平,智能化灯光控制系统实现炫彩灯光全园联动,冰面振动波传感技术可与游客在互动中变化图案色彩。
以冰雪大世界为龙头的冰雪旅游,带火了整个东北的冰雪经济。如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冬季旅游联动发展,不断拉长东北的旅游季,实现了从「一季红」到「四季火」。
张鑫说,黑龙江在上一个冬季,旅游人次就超过4300万,旅游收入达到109亿元,较2019年增长超过1.5倍。这正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我是‘一带一路’上的健康使者」
钟淑敏来自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中心。东北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科技人才数量优势,逐步发展出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医药医疗产业集群, 东软医疗就是其中之一。
东软医疗创新的起点是解决难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只能高价购买国外的CT设备,不只是买不起,还常常买不到。
钟淑敏说:「作为科研工作者,有知识,有技术,更有强烈的愿望,哪怕从零开始,我们也要去解决这个难题。」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在东软这个简陋的车间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CT机。钟淑敏自豪地说,伴随着国内技术研发、产业链配套工艺的整体提升,东软医疗设备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出口到全球110多个国家,成为中国制造质量好、可负担的最佳代表之一。
钟淑敏始终记得,当年饱受医疗资源匮乏的苦,所以,东软医疗不想再走高价垄断的路,想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用得起高端医疗设备,「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台高端影像设备,都是来自我们东软医疗。我们带动国际同类产品降价30%,维护费用也下降了50%。」
「我们一直在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端医疗设备应用人才。」钟淑敏说,上个月,东软医疗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放射学培训班。来自14个国家的52位学员顺利结业,到目前,已经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放射学人才。
「我们一直在努力,要让看病这件事变得容易,哪怕是在偏远落后地区,也能共享好的医疗资源。」钟淑敏介绍称,2013年,东软医疗参与了中国政府发起的「一带一路示范项目」,为肯尼亚37个郡配备高端CT、影像云等医疗设备,让当地民众实现了「小病不出郡」。
帮助大家解决问题,解决难题,是钟淑敏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让科技带来关爱、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公平可及,这也是东北医疗企业不断科技创新的动力,「我期待,有更多的国际合作者加入我们,为各国民众都能过上高质量的健康生活共同奋斗,携手前行!」
澎湃新闻记者 李文姬 实习生 刘翊阳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