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大陆沟通的主要部门有两个:大陆事务委员会和海基会。在蔡英文执政的八年里,台湾官方机构大多使用"中国"来指代大陆,只有这两个部门偶尔还会用"大陆"一词。然而,最近海基会董事长李大维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
李大维声称两岸关系已超越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双边关系,台海问题已成为国际议题,尤其是主要民主国家关注的焦点。他还提到台湾"友邦"数量的减少,警告大陆:"如果台湾的'友邦'清零,大陆也要考虑可能的后果。"这番言论显然是在试图威胁大陆,但这种做法只会让世界笑话,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李大维出身于国民党,1949年生于台北。他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1982年进入台湾外事部门后,迅速晋升。在陈水扁时期,他被派往欧洲和美国任代表。然而,在马英九执政期间,李大维似乎失宠,被派往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段经历可能让他对民进党产生好感。
蔡英文上台后,李大维的事业迎来第二春。他先后担任外事部门负责人、安全会议秘书长,最后成为蔡英文办公室秘书长。2023年1月,他被任命为海基会董事长,这被视为一个养老职位。李大维为何如此受蔡英文青睐,一直是外界猜测的焦点。
最近,李大维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为赖清德的上台铺路。考虑到赖清德的副手萧美琴是大陆两次制裁的对象,预计大陆将采取更强硬的态度对待台湾。蔡英文执政期间,台湾已失去十个"友邦"。按此趋势,赖清德上台后,台湾剩余的13个友邦可能面临清零的风险。
李大维声称大陆也不愿看到台湾"零友邦"的局面,认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大陆也要考虑可能的后果。他呼吁北京深思熟虑,不要做出简单的"膝跳反应"。然而,这种说法缺乏逻辑基础。实际上,现在的台湾在国际上并不被广泛承认,本不应该有所谓的"友邦"。现有的"友邦"多是蒋介石时期遗留下来的。如果这些"友邦"最终都与台湾断交,也只是回归正常状态而已。
民进党之所以如此在意"友邦"数量,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失去所有"友邦",岛内民意可能会对民进党产生动摇。这正是民进党最害怕的情况。因此,加快台湾"友邦"清零的进程,可能比实际的军事行动更能在台湾岛内产生震撼效果。毕竟,重新唤起台湾人"亚细亚孤儿"的记忆,可能会让民进党的支持率大幅下降。
李大维此时急于为赖清德站台,还有一个原因是台湾在非洲的最后一个"友邦"斯威士兰也可能与台湾断交。斯威士兰代表最近访问台湾时,要求民进党在蔡英文卸任前履行经济援助承诺,或由赖清德亲自保证继续援助项目。这表明这些小国主要是看重经济利益才与台湾保持关系。如果大陆能提供更多支持,让台湾失去所有"友邦"并非难事。
李大维的讲话中还提到,两岸关系已超越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双边关系,成为国际问题。这实际上是在否定"一国两区"的概念,同时声称台湾问题已成为国际问题而非中国内政。
赖清德被视为"台独"阵营的正统继承人,但他也意识到"台独"意味着战争。近年来,他一直强调"台湾已经事实独立,不用再宣布"的观点,并继承了蔡英文的"两岸互不隶属"论调。这可能成为赖清德未来的两岸政策基调,即两岸可以对话交流,但必须平等相待。
李大维表示,希望在赖清德就职后,大陆能认清台湾的新现实。然而,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赖清德的"台独"思维根深蒂固,没有外部压力,他不可能主动与大陆改善关系。
李大维此时跳出来发表言论,表明民进党已经感到不安。他们既害怕失去"友邦",又幻想与大陆平起平坐,这种野心与实力的不匹配正是他们当前处境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台湾处于一种"不想统一,不敢独立"的尴尬状态,只能拖延时间。许多台湾人呼吁大陆保持克制,寄希望于国民党等在野势力。但实际上,台湾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仅靠内部觉醒很难自我修正。
只有当台湾真正意识到继续与大陆对抗的严重后果时,他们才可能重新考虑与大陆和解的选项。因此,增加适当压力,让台湾民众认清现实,可能是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