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居住地的模式,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工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使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中心城市快速增长。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原有各项设施严重不足,住宅短缺,居住与工厂混杂,住房通风、采光、卫生等条件恶劣。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的霍乱由此引起。
现代城市规划是在解决工业城市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综合了各类思想和时间后逐步形成的。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是同故宫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架构,提出了理想的社区和城市模式,尽管这些设想被认为只是乌托邦的理想,但他们从解决最广大的劳动者的工作、生活等问题出发,从城市整体的重新组织入手,将城市发展问题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并且将城市物质环境的建设和对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解决更为实在和较为全面的城市问题,由此引发了社会改革家和工程师们的热情和想象。
协和村 (Village of New Harmony):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从【公共卫生法】到【住房、城镇规划等法】,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确立。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
法国巴黎改建
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结合整齐、美观的街景建设的需要,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布局方式和街道设施,在城市中配置了大量的公共开放空间,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确立了典范。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 技术基础—— 城市美化
来源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统,城市中产阶级对城市的不满,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对城市空间和建筑设施进行美化。1909 年芝加哥规划被成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掀起了城市设计的革命。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
实践基础——
公司城建设
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在其工厂中工作的工人的居住问题,提高工人生产能力,由资本家建设管理的小型城镇。
公司城镇的建设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和付诸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田园城市理论
【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1898)中,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个委员会受托管理。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里两个部分,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 3.2 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而产生各类大城市所产生的弊病,同时 也可以使 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田园城市中城区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 6 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将城市分为六个扇形地区。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明天城市 (1922):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构思。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 (1930):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而得到解决,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高层建筑是柯布西埃心中象征着工业社会的图腾。在高层建筑之间保持有较大比例的空旷地。城市的道路系统应该保持行人的极大方便,由地铁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组成。建筑物的地面全部架空,城市的全部地面均可由行人支配,建筑屋顶花园,地下通地铁,距离地面 5 米高处设 汽车运输 干道和停车场网。
光辉城市
柯布西埃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集中体现了他的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 的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线性城市理论
索里亚. (1882). 当时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的时期,铁路线把遥远的城市连接了起来。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格,沿交通运输线布置长条形的城市地带。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以交通线路来组织城市,城市理所当然就应该是线形的。城市的平面应当呈规矩的几何形状,保证结构堆成,街坊呈矩形或体性,建筑用地至多只占 1/5,要公正得分配土地。
戈涅的工业城市
【工业城市】(1917). 城市的选址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有提供能源的自然力量、或便于交通运输。城市内部布局中强调按功能划分为工业、居住、城市中心等,各项功能之间是相互分离的,以便于今后各自的拓展需要。同时,工业区靠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区,居住区布置在环境良好的位置,中心区应联系工业区和居住区,在工业区、居住区和市中心之间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
卡米洛 ·西蒂的城市形态研究。
19 世纪末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基本延续着文艺复兴后形成的长距离轴线、对称、追求纪念性和宏伟气派的特点。
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经济利益的过分追逐,出现了死板僵硬的方格城市道路网、笔直漫长的街道、呆板乏味的建筑轮廓和开敞空间的严重缺乏,引来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组织的批评。
西蒂【城市建设艺术】(1889)
格迪斯【进化中的城市】(1915)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发展
城市化理论
城市化理论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诺瑟姆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比在 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比超过 3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 50%进而上升到 70%左右。
-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比 70%以上,也称为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越晚,它的城市化就越快。
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认为: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发展的原因需要从城市和区域的相互作用中去寻找。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向上发展;区域经济社会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 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一般来 说,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 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据主导地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成为主导作用过程。与此同时,城市的极化效应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得到提升。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认为:任何有关城市经济在质和量上的增加都必然地导致城市整体的发展。城市的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城市发展的社会学理论 认为: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城市发展的额重要方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总体水平,但并不一定就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而社会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可能与潜力,更加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
人文生态学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人类相互竞争导致了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促使人类在空间上集中,形成大小不等地社区——城市。
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认为:城市在发展地同时,城市中各类物质设施和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发展。古腾伯格认为,当城市发展时,克服距离的结构性调整往往采用建立新的中心和改进交通系统这两种方法,通常两者同时发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住地、工作、其他各项活动中心的相互关系与人口流动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梅耶认为,城市是一个由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交通及通讯时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发展起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或交易的机会,但后来,一方面由于通讯技术的不断几步,使得面对面交往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交通系统普遍产生拥堵的现象,使通过交通系统进行交互作用的机会受到限制,因此,城市居民逐渐地以交通通讯来代替交通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