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年试点,国家层面正式发文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1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称,该项工作是对县域内医疗卫生体系的系统重塑,文件提出,到2025年底,力争90%以上的县市基本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能够基本实现全覆盖。
2023年11月30日,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生马腾(左二)通过移动医生平板查询患者信息。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运用「互联网+医疗」模式,组建以县级医院为主体,涵盖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等三级医疗机构的紧密型「医共体」,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有效统筹调配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新华社记者 央秀达珍 摄
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傅卫介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将县域内的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的乡镇卫生院,通过建立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几方面的共同体,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形成梯次帮扶的带动。从单个机构的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医共体内所有成员单位的协同联动发展,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整合和下沉,拓展服务模式和内容,来提高县域内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整体效能,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县域医共体建设始于2017年国办发布的文件,2019年启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确定山西、浙江、新疆三个试点省份,以及其他省份的县(市、区),一共828个试点县。傅卫称,各试点县在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县域整体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也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的地区,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经验。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应该说是对县域内医疗卫生体系的系统重塑,也是卫生健康治理体制机制的一个改革创新,所以需要部门的协同和相关政策的配套。」傅卫表示,发布【指导意见】即有此方面考虑,把地方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上升到了政策措施,要求地方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措施。
其中,文件推出多项优化资源配置的规定,如城市公立三级医院至少要派出3名专家常年驻守县域医共体进行指导,健全以县带乡、以乡带村的工作机制,不仅要提升牵头医院的服务能力,还要面向乡村开展巡诊、派驻服务,提升基层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等。
在文登区人民医院医共体中药配送中心,工作人员在制备中药。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基层巡诊+中医药服务」模式,设立中药配送中心,全链条保障中药饮片质量安全。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医保基金以医共体为对象确定年度总额预算指标
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并行的一项改革是,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这将产生哪些影响?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表态,将按照「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要求,指导地方落实有关工作。
他介绍,对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形成内部激励机制。对于紧密型的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以医共体的整体作为对象,购买更加高效的医疗服务,促进医共体内部不同级别、类型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具体来说,统筹地区是以年度基金支出预算为基础,结合医共体各医疗机构既往的历史费用数据,综合考虑医共体功能定位、服务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合理确定紧密型医共体的年度总额预算指标。
监管方面,要求各级医保部门切实履行好医保基金的使用监管责任。对于医共体的考核,不仅包括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费用、参保人员满意度等常规方面,更要突出县域内就诊率、基层就诊率等体现分级诊疗的指标和成效,要细化考核评价的指标和评价标准,考核结果与年终医保费用清算相挂钩,切实管好用好医保基金。
而对于医疗机构关注的结余留用政策,他介绍,医共体在完成既定任务目标的前提下,使用医保基金低于总额预算指标的情况,结余的部分可以作为医共体的收入。
具体而言,医共体的总额付费结余留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按病组(DRG)或按病种分值(DIP)等具体支付方式时,病种的支付标准和实际发生的医疗成本之间的差值。第二个层面是年底清算的时候,医共体的总额预算指标与实际发生的医保费用之间的差值。对于符合医保规定的结余留用资金,年度清算后可以留给医共体内部统一调剂使用。
对于超支部分,他称,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对于定点医疗机构因参保人员就医数量大幅增加等情况产生的合理超支,给予合理补偿。各地医保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合理超支的情形,并严格落实。既保证医疗机构提供合理的、必要的医疗服务能够得到补偿,又防止冲指标、做大盘子等情况的发生,体现激励与约束并重。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