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大多数热衷于「看电影解说」的人,是没区别的。或者区别就是,电影解说看起来更舒服。
虽然我个人比较讨厌大部分电影解说(偶有好的,之前看那个木鱼不错),但一件事能够流行,其实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诚然,现在许多人都对「这个男的叫小帅」、「那个女的叫小美」这种宛如智障一样的解说厌恶不已。
但对于爱看这种东西的受众来说,已经足够了。
大家要捋清楚一件事,很多人 「总是做一件事,不代表他热衷于此,而在于他暂时没得选」 。
拍电影,在大多数国家,是商业任务。而在我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政治任务。
但无论是「商业任务」还是「政治任务」,背后都担当着巨大的风险。因为无论是赔钱还是受处分,都是出品方不想接受的损失。
所以能制造这些作品的人,必定是相对于普通人来说的业内精英。因为你的能力高于其他人,或者你后门比较硬,有资源优势,你才能参与制作电影。
而这些人做出的东西,往往在艺术表达中属于「晦涩难懂」的一类。哪怕是大众如王晶,其实一些比较用心的电影里,也会加上各类「慢镜头」、「长镜头」来进行主题深化。
而这些东西,对于许多根本没什么耐心的观众而言,完全不是艺术表达,而是「我操怎么还没往下讲赶紧的啊,你在这墨迹你妈呢」。
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
再大众的精英也是精英,你以为你在精英圈里已经臭大街了,但其实大众还觉得你身段不够低。
而自媒体时代,这些东西都不用技术含量,也不需要太多内涵,甚至按郭德纲说的,你一个无业游民,随便注册个账号「就是条狗」,也能大谈特谈。120分钟的电影,你做个剧情简介,五分钟就能说完。
看电影对有些人来说是「影像spa」,对我这种比较俗的人来说则是「精品故事会」,但对于比我还俗气的人来说,可能就仅仅承担两个任务:
1.大概知道一下起承转合,看一看里面的帅哥美女以及金句
2.可以大致了解这部片,以后吹牛逼的时候能跟人说自己看过
而且,有,且只有这两样需求的观众还不少。那他们自然会成为这类电影解说的最佳受众。
当然,这个行业我估计也干不久了。因为擦边的太严重,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侵权。大号不敢多做,小号则十分不正规。或许以后会越来越少。
但起码它的存在价值是有的,因为电影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是不同的。你不能觉得「看原片的高人一等」,虽然这也许是真的,可这样会给你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爱看电影解说」的人,虽然看似是在「珍惜时间」,但其实往往,他们拥有更多时间。比如骂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