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2023年的书单大总结:总有一本书能够治愈你、激励你、让你成长14

2024-02-08新闻

我读过的书,还有我经历过的生活和故事,一起交融互动。

发现知乎的字数不能超过1万5千,所有好分若干个篇幅把看过的书籍编辑下来

这是我在2023年看过的书,然后写下的书评,种类繁多,但平时工作繁忙,没有功夫做足够的润色,计划在春节一个礼拜的时间里,好好整理下,分享给朋友们。这也是我对自己2023年的一次重新总结和复盘,内容会有些多,错别字也没顾上修改,后面我会慢慢更正和更新,有好的建议,也希望读者朋友们给于宝贵建议和斧正。

书名和书面,配图,我几乎涵盖到位了,方便读者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可以针对性地选读和参考和选购合适的书籍,书籍的排列顺序不代表书籍的优劣名次。

79书名:呼啸山庄

作者:【英】艾米莉·勃朗特

译者:张玲;张扬

对于外国小说,对我来说每次都是一个挑战。这本书也不例外,第一次看直到看到中间时才出现一次高超跌宕的情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我特意把【呼啸山庄】的同名电影看了一遍,一个男主的复仇计划逐渐酝酿发酵,从一开始被人同情再到被人厌恶。而恶魔和英雄也就是一念之间转换,愿你以爱之名保持一颗善良之心,而非以恶制恶。

看国外的小说比较艰难的原因,在于一本小说不单单是讲述一个故事,更多夹杂着国外的神话故事和宗教情节,如果没有这些根基,外国的小说很难读得懂,而翻译而来的小说也未必能够百分百十足表达原稿的意义。所以,看待长篇的文学作品,还是需要寻找其中的主题。

之前看过一本书是讲解关于如何写书和读书的经验分享,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便是寻找「冲突」,我是看到这本书的中间一半才发现这片安静的大海突然掀起了一阵波涛汹涌,男二号的恶魔面容终于开始显露,有些狰狞但却以被人喜欢的英雄式展现。

以爱之名复仇发泄

林顿先生是「呼啸山庄」的一名组员,也是这个庄园的主人,这位也如同他山庄名字一般,有些冷酷无情,但内心还是比较宽容忍耐,这种人格是干净利落,不爱拖泥带水和优柔寡断。有男性的理智,也有亲情的偏爱,但也冷峻的肃杀。

希斯克利夫先生,是一个可怕的角色,他是林顿夫人的情人,就像一位穷苦的「屌丝」去追求一位富家公主,除了中间的爱情浪漫,爱情的结果便是无疾而终,希斯克利夫最终没能和林顿夫人走在一起,但两人一直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友情。欧洲的狗血爱情故事就是这样,要么是女主人婚后依然有个婚外的男主,要么是一个男主痴情地追求着大龄女主人,这个也不例外。

他们不以此为耻,反而有的以这种方式作为一种「炒作」在贵族圈赢得一种吸睛的效应,最终变现成「吸金」的结果,之前看过司汤达的【红与黑】也有这样的效果。

希斯克利夫和林顿夫人之间纠葛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好的结果,反而让自己遭受了更多的辱骂和人身攻击,因为一个贵族之下的流浪人不配拥有上层阶层的高贵女人。

牺牲品: 当希斯克利夫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到林顿先生的妹妹身上时,我开始讨厌希斯克利夫这位冷峻受害者。

当林顿先生的妹妹 伊莎贝拉 出逃和 希斯克利夫 私奔结婚后,林顿先生却很淡定说:

「她是出于自愿走的,」老爷回答,「如果她愿意,她有权利走——别再用她的事来麻烦我啦——从今以后,她这个妹妹也就只是名义上的了;不是因为我不认她,而是因为她不承认我。」 对这个问题,他总共只说了这几句话;他没再去打听一下,也没再提起她,只不过吩咐我, 等我知道她的新家在什么地方,不管它在哪儿,就把她在家里应得的一份财产,给她送去。

林顿先生知道自己改变不了小姐的决定,最后就直接和这位任性的小姑娘放弃了最后一丝希望,但为了让自己妹妹有个好的生活,他还不忘把自己的家产分担一部分给这位家族的叛离者。都是作为哥哥这个角色,我很理解这位哥哥的心情,对自己的妹妹既关爱,但是又无可奈何。她的爱情本身就由她自己来决定,但是她的选择有些过火和冲动,婚后之苦便是惩罚的开始,会让人绝望到无力改变。

爱情背后的魔鬼面孔

希思克利夫先生是一个人吗?如果是,他是不是疯了?如果不是,他是不是个魔王? 我不告诉你,我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不过我恳求你,如果你能解释清楚,就给我解释一下,我究竟嫁给了一个什么——这就是说,你来看我的时候就告诉我;你一定得来看我,埃伦,快来。不要写信,要亲自来,并且从埃德加那儿给我带点儿什么。

有时候文字比起电影会稍微干枯一些,也就是逃离后的六个多月,一个富家女孩初次露面像变了一人,变得狼狈和小心翼翼。

伊丽莎贝不敢和人打招呼,小心地躲着其它人,人开始变得懒惰,一幅病恹恹但不修边幅,头发蓬松耸拉着像一个默默无名的乞丐。身上的衣服好像没有更换过,这种邋遢只能用堕落来形容。

环境把他们俩的地位改变得这样大,叫不知根底的人看了,肯定会把他当作一位出身高贵、教养优良的绅士,而把他太太当作一个从头到脚邋里邋遢的贱婆娘!(这是仆人奈丽看到小姐和希斯克利夫两人的状态,发出的感慨,极不对称的两个夫妻,更像是一对主仆关系。)

伊丽莎贝是个好姑娘,只不过她跟错了男人,她本该选择一个和自己同等身份的贵族人群相处,偏偏自己选择了一个魔鬼,甘愿受对方的折磨。即便希斯克利夫很数落挖苦他的夫人,伊丽莎贝却没有选择放弃这个男人,她为这个男人吃尽了苦头,但没有落得一个好名声。

就像奈丽对希斯克利夫轻蔑说,他的太太过惯了被人照顾和伺候的日子,毕竟被人服侍着长大的,如果要得起自己的太太,最好是找个使女,把家里的生活琐事安排的妥妥当当,把自己的爱人照顾好,不要辜负了一个女人对自己丈夫的痴情和热爱。她能够抛弃自己的舒适的生活圈和亲友,而跟着这个男人一起受苦,就理应得到好的对待,而不是作为报复的牺牲品。

爱情很浪漫很温馨,但婚姻却是女人人生的转折,如果真的爱了也别太任性,最起码这种爱能够让自己得到善待。

80书名:核袭日本

作者:白隼

这是一部日军和美军之间的较量,也可以说是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实力较量,而小国发起狠来往往也会让大国心惊肉跳。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而美国用两个原子弹又偿还给了日本,以此来结束久耗不下的战争。如果没能让日本真正感受到疼痛,这么名族也不会从战争中清醒,更谈不上投降与和平。

杜鲁门解释说,对于原子弹的使用,他比任何人都感到不安,但日本人对珍珠港的袭击和肆无忌惮地杀害战俘的做法,更令人感到不安。日本的残酷和野蛮已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对日本,无法讲公理和正义,日本人所能听懂的语言就是美国现在进行的轰炸。既然面对的是野兽,就得使用对付野兽的办法 。——来源【核袭日本】

因为书籍的原因,昨晚又完整地看完了二战电影 【血战钢锯岭】 ,其情节的残酷与丰富程度往往没有文字那般全面。

当美军打算要进军日本本土时,此时的日本整体以实强弩之末,表面上像是一条待宰的砧板上鱼肉,但这条半死不活的咸鱼却让美军吃尽了苦头。日本军人不缺会打仗的人才,也不缺不怕死的士兵。想让日本真正地接受投降,必须让这个不可一世的岛国感受到绝望。否则,这个弹丸小国永远不会停止抵抗,更难实现和平。

美军在硫磺岛竖起星条旗,如下:

即便是小小的硫磺岛,也让美军耗时72天的轰炸,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日本没有立马被一哄而散,而是钳制了美军前进。所以,很难指望一次空袭就能把日本摧毁,也更难让它产生投降的念头。

令美军胆颤的「自杀式」攻击

很难理解二战时期的日本军人很热衷于自杀式袭击,为何这么不怕死,哪怕自己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失败,仍然要通过各种方式抵御实力强于自己好几倍的美军,而且日本军人和平民往往是相结合一起抵御「入侵」的势力,可以说是上下一心。

日军第五航空舰队司令宇垣缠虽然接到待美军登陆编队出现时再出击的命令,但他认为如果不进行反击、任凭美军轰炸的话,他的航空兵力将被消灭在地面上,因此仍下令出击。 ······ 日军联合舰队第五航空队的195架舰载轰炸机和自杀飞机凌空而至。米切尔急令战斗机迎战。他很快发现日机轰炸没有什么战术,一律是先投弹后撞向军舰。美军「企业号」「勇猛号」和「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受到轻微损伤。 ······ 美军旗舰「富兰克林号」航母劈波斩浪,旗杆上的海军少将旗在海风中猎猎飘扬。1架日机拼命向该舰俯冲而来,机上的日军军徽清晰可见,甚至飞行员的脸也看得一清二楚。甲板上的美军士兵吓得慌忙跳入海中。

在这本书里,很多篇幅便是日本的飞行员一言不合就用自驾的飞机撞向美军的船舰,即便实力强大的美军准备完全也不能百分百地有效抵御日本这种「冲动」性进攻,要么是同归于尽,要么是弃船而逃。而日本守岛的士兵也不是个个不怕死,也有见风而逃的胆小鼠辈,但经过专业训练的士兵,单兵素养的确让人佩服。

而当失去优势的制空权时,空军面临的结局便是在陆地上活活被消耗而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在空中与对方决战,同归于尽也不算太吃亏。这也是日本空军所面临尴尬又不得不选择的结局,看似不怕死,实则被动做出回应。

【血战钢锯岭】图片如下

在攻占硫磺岛时,美军伤亡2.1万人代价击毙了日军2.3万人,而美军额外的收获是俘虏了1000人,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日军能维持这样的战果已经相当出色,起码是打成了平手。

即便武器装备再精良,在面对陌生的岛国两栖作战环境,美军也不能伤到日本的元气,只能伤到其皮毛。再加上日本的厂房大多是零星分布在日本境地,很难全面彻底摧毁日本的核心力量,而其最难攻破的便是日本民众投降屈服之心。这也是美国连续投放两个核弹在日本本土,可能还会投放第三个核弹,直到日军彻底无条件接受投降。

日军的抵御,美军的代价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美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核弹,是什么原因让军事实力强大的美军义无反顾地选择用原子弹结束战争。

如果日本的「天皇」不主动宣布无条件投降,整个日本军民真可能会拼到最后的一人一弹,也不愿屈服于美军压势之下。

例如:

6月10日,美军步兵第九十六师终于对冲绳岛南端喜屋武半岛八重濑岳的日军第三十二军残部发起猛烈攻击。美军进攻猛烈,日军拼死抵抗。日军「铁血勤皇队」队长山城宏中佐让他的队员绑上炸药,冒着弹雨,钻到美军坦克底下将其引爆。美军许多坦克是被这些十三四岁的童子军舍身炸毁的。 日本人这种残忍凶猛的自杀行为震惊了美国人,他们难以相信在这个星球上还有如此狂妄、古怪、偏执、残暴的民族。

而类似这种「自杀式」袭击在冲绳岛决战中习以为常,人命就像玩一样投入到战争中,两军之间PK,已经杀红了眼,而日军就像一只失去理智的恶鬼一般,让美军胆寒。

【血战钢锯岭】图片如下

核弹让战争提前结束

仅仅三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就在美国沙漠上进行了一次原子弹试爆,在广岛投下了第二颗,今天,又将投下第三颗。 ······

核弹不能被轻易使用,这种反人类的武器可以瞬间让近距离的生命气化,感受不到任何疼痛,而后期放射性物质又对当地的生命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是难以言表的痛苦。

所以,最后产生的一种新的难以根除的东西便是「仇恨」,这也是为何当初投放核弹是选择了广岛而不是京都,因为京都市日本的文化中心,这种摧残会加深日本民众内心仇恨的种子,一场对抗战就让美军见识了日本不要命的举动,而美军打仗不是简单地考虑短暂胜利,而是考虑长久对自己有利的发展趋势,他们把通盘的大局考虑更长远,即便是对野蛮日本也不例外。

当第一颗核弹在日本广岛爆炸后,日本的报纸新闻并没有大肆渲染,而选择不予理睬,决心将战争进行到胜利结束,没有其它可以选择。

所以,第二核弹很果断地被再次投入到日本本土,而原子弹是最佳最有效果的武器,以最小的代价结束这场战争。

当第二次核弹在日本爆炸后,日本才清醒地认识到原来真的有那么一颗炸弹可以瞬间摧毁一座城市,这种力量是他们天皇也无能为力为其扭转战局。

第三颗原子弹准备当中

美军曼哈顿工程区司令格罗夫斯热衷于使用原子弹这种新型武器, 提前4天又安装了一个「胖子」 。他向马歇尔汇报说,预计8月12日或13日,从新墨西哥州运来的钚弹芯和引爆器将抵达提尼安岛。 只要在运输途中不发生意外,这颗原子弹可以在8月17日或18日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投掷 。马歇尔告诉格罗夫斯,总统不希望再用原子弹进行轰炸。格罗夫斯尽管感到有些遗憾,还是奉命停止了原子弹的运输工作。

随后的结果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接受投降。

我曾经也有过一个疑问,核弹这么厉害,为何不早点使用核弹快速结束战争。我只想说,是战争催生了核弹的快速研发进度,而使用这种特殊性武器很快得到胜利,也会遭到众叛亲离的结局。

失败很容易,胜利也会轻而易举,而往往胜利也需要一个很充分的理由。

81书名:诺奖大师短经典

作者:果麦

小说:【约拿斯】或【工作中的艺术家】,[法] 阿尔贝·加缪,李玉民 译,[法] 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

这是第一次读加缪的作品,以前也只是听说过这位文学大家的名望很高,让人仰望不已。一个画家因绘画艺术而出名,最后也因绘画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不仅仅写一个人的人生高低起伏,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经历和结局。我们都会经历成功,也会经历失败,有热闹也有孤独,但请坦然面对。

读了这篇小说后,我瞬间想到了【三言二拍】这部小说集,其本质有些类似,就故事情节和人事细节都令人赞叹。而画家的故事很平淡又有些真实,很像我们大众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可以代表艺术家,也代表着普通的上班族和其它默默无闻的工作者。

要工作,要生活,就难逃规规矩矩循环往复地编织生活,喜欢或讨厌或逃避,都是一种人生状态,最终需要自渡。

回顾小说:

在三五岁时,画家 吉勒贝尔·约拿斯 的才华逐渐开始冒尖,为画商和各行各业的名流所喜爱包围。

三十五岁是一个人的事业和婚姻转折时期,而约拿斯很幸运,在这个节点同时完成事业和婚姻的双重高潮。而他把这些归功于自己的运气好,而不是他的才华出众。画家很知足,即便得到的报酬不高,也会接受现实,然后尽心尽力去创作。

其实画家还有一份额外的「收入」,但是他并没有好好去经营,约拿斯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出版社工作,他本可以继承父亲的出版社,但是这位艺术爱好者最终放弃了父亲的出版社家业,全身心投入绘画。所以画家的出生环境很不错,如果没有上一辈的家业支撑,画家的职业选择可能就没有这么诗意。

就像画家最后逃避熟人圈,在陌生环境生活时,偶然间听到一个陌生人随口感叹:画家这份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但,也没有一件工作是容易的。

后来画家有了孩子,紧接着第二孩子和第三个孩子也降临了,画家也把小房子换成了大房子,但是家里空间依然不够一家四口外加每天各种朋友来家拜访。

孩子和朋友不但激发了画家的艺术工作,但是也影响着画家的工作,后来画家有了自己的门徒和追随者,他们努力地欣赏着画家的作品,同时也在帮画家指正作品,画家一旦有了自己的新想法,偏离了这些评论家的意见,就会遭到抨击和纠正,画家感到无奈又害怕,他开始迷茫,也开始寻找各种语言的技巧回击这些「攻击」。

后来画家终于画累了,最后他画不出一张有价值的作品,除了简单的天空,他只会面对这自家的玻璃窗发呆。

当家人和朋友问画家在做什么时,他总是很自信地说自己在酝酿一幅伟大的作品,但这部作品始终没能面世,因为他早就开始走下坡路,下坡路就意味着职业的尽头。

他看到套房挤满了人,约拿斯在小房间,由行家簇拥着,正给送猎犬的女士画像,而一位官方的艺术家也在画他的肖像。据路易丝讲,那人绘制的是国家的订货:「画出来就是【创作中的艺术家】。」拉多退至房间一角,观看他的朋友显然正全神贯注地工作。一个从未谋面的行家俯身向拉多,说道:「嘿,瞧他气色多好!」拉多没有应声。 「您画画吧,」那人接着说道,「我也是。跟您说吧,相信我这话,他在走下坡路。」 「已经到这地步?」拉多问道。 「对。就因为功成名就了。没人抵挡得住功成名就。他走到头了。」 「他走下坡路,还是走到头啦?」 「一位艺术家走下坡路,就走到头了。您瞧哇,他再也画不出什么了。现在是人家给他本人画像,画好了挂到墙上。」

而画家最后的一张名画竟是自己被另外一个官方画家画在了画板上而收尾,从此约拿斯就真的如这位官方画家所言,他逐渐绘画艺术的名家里销声匿迹······

这部小说很平常也很现实,没有给读者太多的惊喜和完美收尾,从中间的高潮部分应该可以推测出画家的结局会怎样,但是作者把画家的结局一直定得很悲惨,没有任何回升的希望,真就像一颗流行在夜空中划过了一道靓丽的弧状,最后永久沉落到底部,再也没有一丝光亮。

名望背后的衰亡与孤独

这部关于艺术家的生活,与其是写艺术家的故事,倒不如是写画家的妻子和孩子的篇幅更多一些,当事业、婚姻、育儿、朋友,这些复杂冲突的关系都扑面而来时,能够平衡各方平稳发展,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背后需要强大的经济能力做支撑,单纯依靠画家作画的收入来维持,根本就「昙花一现」的浪漫,生活被打破,事业被影响是绝对结果。

当一个成功人长期处于顺利期,被各种掌声包围,名望加持一身时,他所面临的结果是两条路:要么是隐身而退逐渐从高台之下滑落,要么是推出陈新更进一步。但很多人的结局是逐渐淡出,辉煌不在。

事业的低潮期来临在所难免,画家约拿斯很想把自己的艺术细胞再重新发挥出来,但他最后依然画不出一张出色的作品,但画家不死心,一直苦思冥想自己为何出现这种结局,他想不通也找不到出路,他又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窘境,即便自己在外面用酒精和婚外情的刺激,但自己最终还是不能再创作了。

他把自己隐藏起来,谎称自己在创作,他怕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发现自己已经「江郎才尽」,把自己锁在一间幽黑的角落里,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内心想法。他不能让自己不能绘画成为别人的笑柄,他更不想让曾经的辉煌和名望在一刹那之间崩解。

当朋友发现画家快奄奄一息时,他的画板上只留下了一个词「solitaire」还是「solidaire」,应该就是孤独。

个人想法

事业如同花开一般,有顶端的欣欣向荣也少不了残花败柳的结局,如果真的不能晚会最后的结局,何不选择坦然接受,做一个「躺平」的接受者。躺平并不是就破罐子破摔,在最糟糕的局面保持一颗淡定平稳的心,而不是盲目的雄心壮志一条道走到黑。

就像画家约拿斯,他只想到绘画,他为何不多选择一些求生的职业呢,是个人都需要简单财米油盐去支撑自己的生活,艺术家、上班族、底层民众更是如此。

画家最后的结局,也是很多的人缩影,功成名就和默默无闻多么平常,而生活是万花筒,你本可以经营得很多彩,不要只欣赏它一种单调的颜色。

82书名:念荣

作者:韩乔

一部【念荣】把香港的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娱乐文化尽收于眼底,像时空穿梭机一样,把思绪拉到香港的早期音乐时代。

张国荣哥哥很幸运,他因为身处这个时代而星光闪耀,也把给自己的才华留给了世人享之不尽。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忘不了这位张国荣这个名字,它的作品依然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每年的4月1日的愚人节,怀念张国荣。

我是一个不爱追星的人,但是我特别喜欢看电影,尤其是电影【倩女幽魂】和它的主题歌曲,这些作品虽然在创作时期上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却如此亲近,而经典永不过时。直到开始看张国荣哥哥的传记,我依然很淡定,以旁观者应有的心态去了解一代巨星起伏与荣辱以及香港娱乐文化的跌宕发展史。

大家都叫他「哥哥」

那一年王祖贤正好20岁,张国荣要比王祖贤大很多岁,他们一起出演【倩女幽魂】,这部戏让张国荣吃了不少苦头,在外人看起来很浪漫,但是在打斗场面中,张国荣为了让效果更接近真实就坚持不用替身。正值寒冬腊月,张果拍摄完在水缸中缠绵戏后,不是泡在水里就是在医院呆着养身体。

【倩女幽魂】当年得到业界得到了高度认可,在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亚太影展上都获得了多个奖项,并且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更是大受欢迎,甚至还在法国、葡萄牙及米兰等地的影展上扬威,把中国的电影文化带到了国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一天穷书生的扮演者张国荣正在片厂里看剧本台词,突然一声「 哥哥 」的声音传来,这声音就是王祖贤对张国荣的亲切称呼。

「哥哥」这个称呼本来是「聂小倩」来称呼「宁采臣」的,但可能入戏比较深或比较顺嘴,王祖贤这不经意的一声哥哥称呼,竟然让张国荣后来「背负」了一辈子,大家最后都热切地叫他「 哥哥 」。

十多年后,【倩女幽魂】的影响力依然深远, 美国影评协会于2003年编写的【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1001 Movie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一书中,【倩女幽魂】便是仅九部入选的华语电影之一

2002年,著名电影制作人吴思远在一次活动上碰到张国荣,闲聊之间谈道:「拍了这么多年戏,你最喜欢自己哪一部作品?」

【倩女幽魂】。」这是张国荣当时的答案

十年的生涯,有人嫌弃有人爱

在此之前,我所看到的评价很多是对张国荣先生的怀念和赞誉,几乎没有任何的污点和嫌弃,但是这本书却很公平地写出了张国荣先生不被人接受的事实,哪怕红极一时和功成名就时依然有爱戴的声音与冷嘲热讽的声音。

所以,我这么开玩笑地安慰自己:网络给了我们爱看和想看的东西。而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听到一些真实的声音,而不是做一名娱乐的跟风者。

80年代时期被很多朋友戏称是「神仙打架」的年代,这句话很真实的呀,那个年代有谭咏麟,有张国荣,有陈百强,有梅艳芳等巨星,被外界称「三足鼎立」,不过谭咏麟的声望要稍微高高一些。

从1984年起,谭咏麟连续四年夺得「最受欢迎男歌星」的头衔,而且他在唱歌、电影、影视方面都领先于张国荣,但随后张国荣Monica一曲弯道超车,和谭咏麟并驾齐驱,两人的竞争是达到了高峰颠值。

最让人感到夸张的是谭咏麟和张国荣两大阵营的粉丝互相对决和掐架起来,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崇拜对象,两大阵营水火不相容,骂战和殴斗都派上了用场。

就连张国荣在一些颁奖场合上台领奖时,谭咏麟的歌迷会大喝倒彩,还少不了粗俗和不屑的谩骂,让人不得不心灰地草草收场。这种经历在张国荣未成名前,也是家常便饭遭遇,早已不是新鲜事情,哪怕在自己跳楼自杀身亡前,依然还会受到不友好的待遇。

即便自己做到很完美,依然有人不喜欢你,有人会骂,甚至人身攻击,但对于自己职业的坚持和喜欢,张国荣却隐忍前行,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你努力做好自己就好。

无私之心,对陈百强的关照

多年后,大家依然记得张国荣哥哥,除了他是一位明星和好的作品以外,他身上的品质更让人敬佩。

陈百强算是算是张国荣的小师弟,但这位风风火火的小「强哥」却是先张国荣而去,令人可惜。陈百强出道时顺利,没有吃太多苦,这位富二代出生的小哥除了家里有钱,也确实很有才华。中学时期也是醉心音乐,19岁创作了自己的英文歌曲,早早地和无线电视签约。

有一次陈百强把自己随身带的录音带给张国荣听, 张国荣问陈百强:「这些是你的新歌吗?」

陈百强点点头:「是啊」

「这里面我最喜欢有电话声那首。」张国荣说

而在1979年,陈百强推出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中,其中的一曲【眼泪为你流】令他一炮而红,这也是当初张国荣在船上听的录音中指出的最喜欢的那首歌。在音乐上天赋,是一名歌手所具备的必备特质,这也是张国荣在音乐上能够走得长久的隐性潜质。

后来两人一起来澳门参加表演活动,张国荣被潮水般的记者采访追问,而默默无闻的陈百强被闲置一边。

张国荣看在心里,就说道:「 这位就是陈百强,你们有时候看E.Y.T.(「Enjoy?Yourself?Tonight」简称,【欢乐今宵】的英文名)也能见到他的,不如你们也访问他吧 。」

听到张国荣的引荐,记者们才不慌不忙地把目光和焦点转向陈百强,给了这位后期即将大红的后生一次曝光的机会。

看了这个片段,很让人感动和理解。因为张国荣入行娱乐圈走得一条很辛苦的路线,虽然家底不差,但都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才出来的。成名之前所遭受的苦头让他深有体会,所以他想利用自己身边的条件来帮助陈百强,让他快速成长,在事业上可以少经历坎坷。这个不经间的举动,就像一个哥哥帮助自己的家人一样温馨。

他没有太多的私心,有着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倔强的那种坚强,把内心的苦打碎自己吞咽自己咀嚼,不知道这是不是张国荣最后得抑郁症的原因。内心温柔完美的人,最后不被人伤害到,被自己吞噬了,让人怜惜。

到了【喝彩】公映之时,不少年轻男女入场观影。 「你就觉得你赢定了?」上进青年Ken(陈百强饰演)这样问。 不良学生Gigo(张国荣饰演)满脸轻蔑,「不赢的话,我干吗要参加?你知道的,我和你不一样,我是不能输的。」

当年「神仙打架」的年代,何尝不是那一代年轻人不服输,敢打敢拼的时代,璀璨得耀眼,也让人喜欢的要命,让一代又一代人怀念。

83书名:成为雅诗兰黛

作者:【美】莱纳德·兰黛

译者:谭宇墨凡

这是一个关于一位女性的奋斗故事,看得很令人血脉膨胀。当一个女人为了自己的梦想或喜欢的事情努力时,那是最独特而美丽的风景线,虽然它看起来有些另类,但她们活出了自由的自己。雅诗兰黛这个美妆品牌,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延续的结果,回顾它的成长史,无论是这个行业还是这些人都值得旁观者认识和思考。

看完这本书的一半后,我的两点收获,有些是我正在经历的,有些是我过去想法上的存在的偏见。

1、做好销售和营销,你需要真正的喜欢和满怀的热情,否则也仅仅是一位售货员而不是创业者。

2、「美」对于女人不是高冷、不是败家,也不是虚伪,那是体现自我的标志,请接收并欣赏它。

女人可以不吃饭,但不能放弃「美」

1929年,华尔街股市雪崩,这个时期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还未出生,而整个美国经济困哪重重,很多企业随着银行的倒闭而摧古拉朽般消失或衰退。华盛顿州的果农决定以每个5美分的低价抛售苹果,尽管这一年他们刚获得了苹果大丰收,但也是生不逢时,除了要保命,什么都做不了。如果连5美分都花得艰难,那人们出更多钱买其它东西,更是难上加难,就像陷入了经济死循环一样。

也是这个时期,「 雅诗兰黛 」的雏形前身诞生。

女性愿意为更优质的产品溢价买单 」,这是雅诗兰黛创始者,也是一位母亲坚守一句经典格言,而作为男性的我也深表认同。好的产品,除了价格能够打动人心,就是优质的质量更能够抓住客户的心。

口红指数:面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女性会倾向于通过购买美妆产品来减压 ,这是她们负担得起的小小的放纵之举,但她们会削减在其他昂贵项目上的支出。

母亲坚定地认为,即使经济前景暗淡,女性还是会愿意花钱购买优质的护肤品和化妆品。「 当一个女人陷入艰难的处境时,她会先喂饱孩子,然后是丈夫,但她自己宁可不吃午饭,也会省下钱来买瓶好面霜 。」 即使在经济 最萧条的1933年,化妆品行业的销售总额依然高于「大萧条」前的任何一年

这也刷新了我对女性追求自身没敢而敢于付出的「代价」,她们要换取的是自身的安定和自信,而这些是身边的人很难满足到位的,就好比一个女人买房子一样,她说她需要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可能需要几十万甚至一辈子的积蓄去换取,她也会铁了心去实现。

重新认识女性的「美」

「美」是一个女人败家的体现吗?表面的美会令身边的人感到高冷吗?

这些疑惑放在以前,我都会承认,而且很不喜欢一个女性在妆容太过花哨,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我也说不出来太多的感受,会经营生活的人应该是素颜面对大众,不应该在凡脂俗粉的包裹下「装」得很美感。

自己是不是想得太极端了。

二战时,有人质疑美国女性保持一如既往的迷人的生活方式,认为这种表象很轻浮。

但一位家庭主妇却反驳道:「漂亮的外表既表达了女性的自豪,也体现了对战士的尊重。」

这位涂着口红女士又表示:「当男人即将为自由战死时,如果我们只能向他们展示悲伤和沮丧,这会给战士们更多帮助吗?」

而口红是一个女性勇气的徽章,象征着一个女性「内心的刚强和热血」

在1941年的一篇社论中,【VOGUE】杂志问道:「在这样的时刻,女士们关心自己的外表是爱国的表现吗?」 一名士兵这样回答:「在这样的日子里,如果女士们外表不够光鲜,那无异于打击士气,应被视为叛国。」

在二战时期,战争生产委员试图把美妆产品产量削减20%,结果遭到美妆行业生产和消费者的强烈抗议和不满,不到四个月,这个决定就被废掉了,而美妆行业对战争却至关重要,这两者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却存在千丝万缕关系。

为了提升效率,鼓舞士气

1、许多从事制造业的工厂也重新设计了厂房,将美容沙龙和化妆品柜台都纳入其中。波音公司同时开设了焊接培训班和魅力培训班,西雅图海军造船厂的管理层和工会都就「如何在生产线上看起来更漂亮」提供了建议。2、如果有一样东西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口红。1944年,【妇女家庭杂志】上刊登了一则丹琪牌口红的广告,一名女性空军飞行员正从战斗机的驾驶舱里钻出来,她身穿跳伞装、背着降落伞,还涂上了丹琪牌口红。广告文案是这样说的,口红「象征着我们战斗的理由…… 3、1940年,化妆品、香水和洗漱用品的零售总额约为4.5亿美元。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光是露华浓的营业总额就已经超过了7.11亿美元——这个数据将露华浓推上了美国五大美妆品牌之一的宝座。

在战争年代,如果一个行业既能够让民众保持自信和安全感,又能促进多数人取消费,拉动内需,美妆行业无疑是功不可没。

当我们接触到女性的美时,我们试图会远离那种「美感」的自信气场,当这些自信和尊重迎来时,其实我们也可以选择迎接和赞美。一个爱美的女性并不败家也不是轻浮,她们表现出自己的美颜,也是自己生活的态度,值得尊敬和喜欢。

最好的广告是「赠送」

美妆行业里的化妆品那么多,前仆后继,更新换代是家常便饭,但是为什么别人就认可你,为什么你的品牌会脱颖而出,屹立不倒,除了质量不差,你还差点什么?事在人为,一切都源于人的服务。

一直以来,母亲推广产品都是靠着这两大法宝——优质的产品和「让女人知道」的营销策略。华尔道夫酒店的时装秀上,顾客们对雅诗兰黛散粉做出的反应,正是母亲检验这种营销策略是否可行的试金石。她一直相信,只要自己能说服顾客们试用样品,她们就会喜欢上它,并且回购更多产品,还会把它分享给她们的闺中密友。把顾客变成代言人,这是最省钱的广告。

雅诗兰黛从初创到初具规模,走得营销路线大都是「试用」和「赠送」的路线,这种赔本的买卖雅诗兰黛一直在做,当别人在嘲笑这家公司赔本赚吆喝时,它却不为所动,当稳稳地抓住用户的习惯和内心时,客户会大量反哺。

最后当一个小品牌逐渐在竞争激励环境中脱颖而出时,许多实力竞争者也会争相模仿,好的点子和方法也让大牌子感到可怕。

个人随记:免费赠送小样品,而这些小样品不能是粗糙和烂制的,它的质量一定要是原汁原味的,这样才能给到客户好的印象。即便是赠送也是精品之中的精品,因为它是朝品牌的方向定位和发展。

84书名:文艺复兴七巨人(全7册)

作者:【法】弗朗索瓦·基维热;【德】尼尔斯·比特内;【美】克里斯托弗·S.赛伦扎;【美】特洛伊·托马斯;【意大利】尼科洛·圭恰迪尼;【美】玛丽·安·考斯;【英】约翰·迪克森·亨特

译者:欧阳敏;麦秋林;刘海翔;甘露;陈蕾;李恋晨

这绝对算得上一场文化和历史的双重盛宴,把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真实一面展现给读者,这位天才般的艺术家,不但为欧洲的绘画艺术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也是15世纪欧洲历史不可回避的一个人物,他在绘画、音乐、舞蹈、军事以及数学上都有涉猎,此人算不上通才,但回头看看他,身后是一片交织的欧洲史话。

之前也读过关于达·芬奇的故事,记得是小学的时候,一片课文就是讲达·芬奇画鸡蛋的事情,因为天天画鸡蛋太简单,达·芬奇还像自己的导师抱怨过,但最后被自己的导师开导后又老老实实去画鸡蛋去了。

简单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去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列奥纳多·达·芬奇,原名叫:列奥纳多·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意思是 芬奇镇皮耶罗绅士之子一列奥纳多, 达芬奇并不是姓,而是「来自芬奇镇」之意,对于欧洲的文化书籍,最让我头疼的莫过于其地名和人名,很冗长,这名字后面也包含着很多信息量。

插图1 列奥纳多·达·芬奇,【老人和年轻人头像】,约1495—1500年,纸上红粉笔画,如下

被卖出天价的艺术品,我和大众的眼光应该是一样的,基本上看不出这些画的价值为何会这么高,真是隔行如隔山,艺术的世界里,有你很多想象不到和不可逾越的高山。

在1475年,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让自己的学生绘制【基督受洗】图中画面中左侧的小天使图像,本来就是为了画个小天使就是为了做个陪衬的角色,但当老师韦罗基奥看完自己的学生达·芬奇画的小天使后,思考得很深很久,最终他放弃了绘画这一行业,把光环逐渐留个了自己的学生达·芬奇。因为一个老师已经感觉到这位学生以后一定会绘画上超越自己,与其做不了绘画行业的执牛耳者,索性就放弃绘画也不做自己学生光辉下的影子。

15世纪时期,欧洲绘画行业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达·芬奇很幸运,他从小在乡村生活,完完整整地接触了大自然本色的生活,这为他以后绘画打造了很好的基础。在后来,父亲就把这位小艺术家带到了佛罗伦萨,在当时最著名的几位画家的工作坊里当学徒。若不是父亲的引导,达·芬奇可能只是普通一名百姓,而不像今天这样众人皆知。

插图17 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约1503—1519年,杨木板油画,如下

和文艺复兴若即若离

也许很多人会把达·芬奇和欧洲的文艺复兴联系到一起,我也有这样的误解,因为大家的脑海里早已把这位艺术大咖神话了。不过达·芬奇也并不是一位完人,这位艺术大家没有上过完整的大学,更不会拉丁文,他的主要特长是绘画,而且其它技能和专长是他在绘画的基础上逐渐学习到的,可以说绘画是他本人与外界行业链接的坚实桥梁,他也靠着这们技艺过好了这一辈子,也得益于绘画而善始善终。

列奥纳多·达·芬奇,一生中只画了20多幅画作,他很多时候是在通过绘画来从事其它工作,来赚钱谋生,而绘画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位天才般艺术家活到最后竟然画不出一幅画。

说他是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但是他对拉丁文只知道皮毛,除了绘画在科学和哲学上也是浅浅泛泛并不精通,他对宗教、性或政治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为了享受个人自由,他一直单身——这些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重视家庭的观念相左。

作为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列奥纳多·达·芬奇却没有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上留下任何足迹,更没有接受到比价重大的绘画委托。 可能因为年龄的缘故,在16世纪的前十年,达·芬奇基本已经不再画画,而他只关注军事和水利工程。作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达·芬奇回来索性就不动笔画画了,有的绘画任务工作几乎放弃。

前两天看过一本书叫 【约拿斯】 或名叫 【工作中的艺术家】 中,这么描写一位艺术家的故事,当艺术功成名就后,自己随之迎来了绘画生涯的下坡路,最后这位艺术家为了不甘落寞,只能靠冥想和随手画画天空来排解自己的心情,但是最后依然一幅画都画不出来。而达·芬奇最后也难以逃脱这样「无为」的怪圈。

绘画也被「流水线」式创造

不得不说15世纪欧洲艺术家艺术水平的熟练和高超,当列奥纳朵·达·芬奇逐渐在绘画上独立成熟后,他把精力放在了绘画之外的行业,但时绘画依然是他工作的核心部分。就像一个导师一样,达·芬奇培养自己的助手,而自己负责把草图勾勒好,助手就负责把主干部分画好,而自己在结尾稍作润色,再把细节完善成为自己的绘画风格。

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达·芬奇可能就没有精力去研究其它行业知识,最后他也只能不停地画和画,就像一个画图机器一样运转,这样的场景机械而恐怖。所以,我很欣赏达·芬奇这样绘画模式,这样既可以培养绘画学徒,也能高效完成工作,又能让自己的职业多样化,这是一个艺术家或其它行业工作者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地方。

最后:艺术之都也是钢炮之城

我们对欧洲的了解,大多数可能还停留在艺术和音乐的诞生中心,但欧洲真实的面孔也是很冰冷,特别在战争的筹备上也很狂热。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不仅诞生了大量艺术家,也诞生了枪炮,尤其是「米兰」这个地方在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的武器库 ,这个最后演化成艺术中心的城市,曾在文艺复兴时期不仅生产优良的刺刀和盔甲,还有威力巨大的大炮和各式的武器。这也给达·芬奇最后学习制作枪炮的工艺上提供了机会,艺术家最后成了武器的痴迷者,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爱好延伸,也是欧洲环境的产物。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多个城邦国家链接起来的地域,犹如东方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阀割据面貌,彼此分分合合,合纵相谋,最终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存在。

列奥纳多出生的时候,美第奇家族统治着佛罗伦萨;西班牙的阿拉贡王室握有那不勒斯;在北方,威尼斯被掌握在当地富商家族手中;马拉泰斯塔家族管理着里米尼;埃斯特家族统治着费拉拉;贡萨加家族是曼图亚的主人;蒙特费尔特罗家族统治乌尔比诺;斯福尔扎家族控制着米兰。

希望每个人有时间都可以去用心欣赏一幅画,慢听几首音乐,它们的确可以让你内心放松安静,更能荡涤内心的浮躁,激发内心更多的灵感和思考。生活不但要有工作,也需要诗和远方。

图片来源网络,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