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美专家:北约若与中俄开战,1个月内实现非军事化,10年才能恢复

2025-01-03军情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美媒消息,美国军事研究人员威廉·施莱佛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北约若同中俄两国爆发常规战争,那么在一个月内,北约就将耗光各类导弹储备,同时还将损失上百架最先进战机和数十艘大型舰艇,由此带来的军力损失将使得北约在至少10年内被迫非军事化。

这几句话说得有点绕口,大致意思我翻译下,就是这位美国专家认为一旦北约与中俄同时开战,在不打核大战的前提下,那北约将在一个月内损失惨重,10年内将处于极度虚弱状态,直到10年后才能恢复实力。

至于输赢,这位美专家没有明说,但大国之间若只是打常规战争,一个月时间显然是无法分出最终胜负的,他认为北约会耗光导弹,同时海空军遭受巨大损失。而在现代战争中,导弹耗光的情况下,其结果会如何相信不用多说。

另外上述言论,我认为还有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在军事预想中将范围局限在常规战争。 北约同中俄的潜在冲突将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涵盖在内,五国均为拥核国家,双方冲突也就意味着安理会与联合国这一战后全球秩序核心治理机制的整体坍塌。不使用核武器这一限制理论上可行,而在具体现实中则缺乏可行性。全球拥核大国都不会接受在全面性常规战争中失利,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核武器是遏止自身失败的筹码和屏障。

这一点对中俄而言也是如此,对美、英、法支撑起的北约体系而言更是如此。至于对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在内的非合法拥核国而言,也同样有类似作用。

这一背景下,上述军事设想在当下其实并不具备发生的可行性。另外随着美西方国家内部危机的加剧,尤其是美国内战及混乱风险并未随着特朗普胜选而消弭,美国通过北约附属国家实施军事冒险的可能性客观存在,特别是在中东地区。而中东一直都是大国角逐场,所以大国之间的对撞其实是存在可能的,而且还很大。

二是,北约正加速扩军并转入战争状态的前景。 威廉·施莱佛的言论,其实服务于2点战略判断:一方面因与中俄常规战争的损失过大乃至于无法承受,故而需慎重对待同中俄的军事博弈,构建足够明确且避免失控的军事护栏。

另一方面,相关评估则是在说北约常规军力的不足,需要北约国家增加军费,以便在与中俄的未来潜在冲突中获得胜利。就北约当下的表现来看,扩军是美国战略驱动下、北约各国的被迫之举。

在美国的胁迫和要求下,北约新任秘书长吕特就呼吁各成员国建立战时思维,将军事支出在经济总量的比重提升到2%以上。北约在2014年设立10年内达到2%的军事支出比例目标,但各成员国实施起来却比较拖拉,直到美国挑起乌克兰战争后,北约国家军费增加和扩军速度显著提升,目前预计今年有26个成员国军费将达成各国GDP2%的比例。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与欧洲冷战态势的重启,北约正推动下届峰会上达成2030年前3%的军事支出目标。美国特朗普团队则持有相较拜登政府更激进的施压主张,要求北约成员国军事支出达到经济总量的5%。而中、俄、朝、伊威胁论,正是驱动北约成员国扩军的舆论工具。

三是,中国实体工业产能及全球布局带来的相对平衡态势。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是俄罗斯传统战略缓冲区在北约持续东扩下逐渐丧失的一种应激式回击,北约混合战争工具指向俄罗斯在欧洲的腹心地带,逼迫俄罗斯不得不以军事手段建立军事缓冲区。

在中国方向则呈现相反态势,随着中国工业产能的扩大及升级,美国势力范围在对应收缩。中国正构建涵盖台海、中南半岛、东北亚、南海的传统地缘纵深。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就任初期即喊出建立「亚洲小北约」,但在日本国内和西方均遭冷落,这也表明了美国势力在东亚的退潮。

同美国关系密切的尹锡悦、小马科斯及「台独」头目赖清德,目前不是身陷囹圄,就是受到极大限制。这一背景下,北约的战争威胁触及不到中国周边区域,而更多逼近美国传统布防的大洋区域。

美媒【新闻周刊】就认为,北约军事工业所需的12种关键原材中,中国主导了其中7种。北约体系也至今难以完成同中国的「脱钩」,而随着中国六代机、机械狗、电磁弹射航母、两栖攻击舰等新装备的亮相,北约与中国进行常规战争的构想,愈加只具有纸上谈兵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