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飞新一代隐身战机歼-36首飞的消息,引发了国内外军事圈的高度关注 。
尤其是这款六代机的巨大内置弹舱,更是让众多军事爱好者、专家议论纷纷 。有人甚至惊呼:「这弹舱尺寸,居然能超越美国B-21隐身战略轰炸机!」如此吸睛的细节,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技术实力与战略考量?
作为隐身战机的关键设计之一,内置弹舱的存在直接决定了隐身作战能力 。然而,如何在保证隐身性能的同时扩大载弹量,一直是五代机设计的技术瓶颈。F-22、F-35、歼-20等战机都采用并列布局的弹舱设计,而俄制苏-57则尝试了串列式布局,借助特殊的气动布局方案扩展弹舱容积,但仍受制于弹舱兼容性和加工难度。
相比之下,成飞六代机的并列式主弹舱不仅保持了经典设计,还在尺寸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跨越 。主弹舱从前起落架舱门一路延伸至主起落架后沿,长度达到惊人的7米甚至可能接近8米,远超五代机中F-22的3.9米、歼-20的4.6米。与此同时,侧弹舱长度也在5米左右,大幅拓展了载弹能力。
根据现有数据推测,歼-36的主弹舱可容纳空空导弹、制导炸弹乃至高超音速武器,这种灵活性不仅让其对空作战能力进一步提升,还赋予其对地、对海精确打击的「远距离杀手锏」功能。 设想一下,当这架六代机在战场上挂载射程更远的空地导弹时,其打击范围甚至可能覆盖第二岛链以内的敌方核心目标 。
相较于美军寄予厚望的B-21隐身轰炸机,虽然B-21在弹舱深度上略胜一筹。 但歼-36在弹舱设计上的整体均衡性,无疑更适合「战术轰炸+隐身打击」的多任务场景 。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巨大弹舱还可能为未来武器技术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母机模块等新概念装备,都能在这样的载机平台上得到充分发挥。
一个7米以上长度的弹舱,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显然,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尺寸革命」。 它还折射出中国航空工业在气动设计、结构优化和隐身技术上的深厚积累 。对比来看,美军B-21虽然更注重战略任务,但其主弹舱设计仍未摆脱轰炸机传统思维。
而歼-36的弹舱尺寸却以战术灵活性为核心,兼顾隐身、载荷和突击能力,让六代机在性能定位上实现了「代差跨越」 。
如果说五代机是隐身与机动的平衡点,那么六代机的出现,则进一步推动了战争规则的改写 。从目前披露的性能指标来看,歼-36不仅可能具备2马赫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还在全向隐身技术、武器搭载灵活性方面实现了突破。
这种「少兵力压制敌优势兵力」的设计理念,将在未来空战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硕大的内置弹舱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所代表的技术进步与战略考量,才是真正令人兴奋的核心。 正如专家们所言,歼-36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又一力作,更是未来空战形态的重要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