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发布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标题为【这张照片让中国大吃一惊:美国海军的标准-6导弹太厉害了】,直接点出了美军的新策略。
文章中,对美军的标准-6导弹各种吹捧。
尤其是当F/A-18「超级大黄蜂」舰载机开始携带由标准-6演化而来的AIM-174B空空导弹,更是被美媒认为这将有助于美军破解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
美海军官员妄称,「这将为美国海军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来削弱中国封锁台湾的能力,并使美国海军舰队的空中掩护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那么,何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
「反介入」(Anti-Access,简称A2)和「区域拒止」(Area Denial,简称AD)是军事战略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主要用于描述如何限制或阻止敌对势力进入或在特定区域内自由行动的战略手段。
「反介入」通常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和特定的军事能力,阻止敌对势力进入或接近特定的作战区域。
这通常涉及远程导弹、防空系统、雷达监视和情报收集等手段,以便在对手尝试进入目标区域时,限制或阻碍其能力。
而「区域拒止」是指,在敌对势力已经进入特定作战区域后,通过一系列措施限制其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行动和作战能力。
这通常需要用到防空导弹和短程导弹,水雷和潜艇,电子战和网络战等技术。
通俗来讲就是说,美国如果使用了这种新型的导弹,将会破解我国在台海和南海地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
AIM-174B导弹真有这样的能力吗?
此前,对于该导弹的研究美方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外界几乎没有其传闻。
这还是在今年7月份,美国在举行的「环太平洋-2024」(RIMPAC-2024)多国海军演习中,在一架F/A-18E「超级大黄蜂」战机上悬挂了「标准」SM-6导弹。
后来被一名名为「aeros808」的航空摄影师拍摄后发表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才引起了广泛关注。
AIM-174В导弹的长度约6.5米,重量约1.5吨,从尺寸和重量上判断,它将首先用于摧毁大型的高价值空中目标。
如战略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预警机、大型侦察机和加油机等,同时也可用于打击水面和地面目标。
据美媒分析称,在「环太平洋-2024」军演期间,AIM-174B导弹曾参与击沉了「塔拉瓦」号退役舰的演练活动。
其认为那是一次「非常有用的机会」,并且会「向对手发出强有力的信息」。
也就是说,军演通过选择击沉与潜在对手拥有的舰艇相仿的「塔拉瓦」号,象征性地展示了美国及其盟友具备有效打击高端目标的能力,对潜在对手构成直接的战略威慑。
还有相关信息显示,AIM-174B导弹的射程为370~450千米,在飞行最后阶段可以「接近或达到高超音速」。
高速度,将会增大其打击威力,也可突防一些防空系统,可以用于「对付一些强化的目标群,如航母编队等。」
正因如此,不少专家预测,美方的这一部署其实主要是为了应对台海和南海危机,也就是对抗「中国即将建成的反介入能力」的一个「关键手段」。
其实,对于这一点,中国的心里也是有底的。
毕竟我国这几年高速的军事力量崛起,多少令美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担忧。
回顾历史,从2016年南海紧张局势,到2017年歼-20战机服役,再到055型驱逐舰的亮相,每一次中国军事实力的飞跃,无不令美倍感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方无论是真实的应对部署,还是有意虚张声势,都需要有一款能够压制东方大国的武器出台,否则将会很没面子。
正因如此,有专家分析说,美国媒体文章中的「AIM-174让中国大吃一惊」,着实太夸张了。
要知道,美方的这点家底不但不会让中国吃惊,更不可能让我们努力建立起来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失效。
要知道,如今我军的科技和实力,早已不是美方所能想象的到的。
以AIM-174B超远程空对空导弹为例,我军不仅拥有类似武器,性能可能还更胜一筹。
还有就是,虽然该导弹射程可达400公里,但仅仅是让美军舰载机勉强追平我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并未获得明显优势。
况且,携带如此巨大的导弹,还会严重影响F/A-18战机的性能,使其更容易成为敌方目标。
相比之下,我军的霹雳-15导弹虽然射程较短,但能装入歼-20隐身战机的弹舱,保持了隐蔽性优势。
这点优势,也是美方始料未及的。
除此之外,俄媒评论还指出,总体上,AIM-174В超远程机载导弹确实会对世界空中力量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其主要优势在于这种导弹已经在事实上完成研制并已进入批量生产。
但其也有着核心的制约因素,那就是美国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低下,每年产量不超过150枚。
这一评论,一下子打到了美方的七寸。
读者们,关于「美军新导弹 AIM-174B 」,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