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地理位置是在朝鲜的五圣山的一个山脚,也就是两个小高地的地方,再往前前进就是美军控制的铁三角地区。根据战场局势来分析,五圣山是朝鲜的险要山口,可以阻挡美军的进攻,也是朝鲜中间地带了如果被美军冲破后朝鲜陆地已经无险可守了。
我方能想到的,敌人一定也想到了,美军军内也指定一个总攻计划,他们认为一旦吃掉了上甘岭这个高地,后面的战争就会顺利很多了,所以这次付出多少人力和弹药都不要紧,一定要拿下天险屏障。
上甘岭的指挥名将
秦基伟指挥的志愿军15军,是一支非常能打的军队。他接到命令是让自己军队去接替26军的防守任务,将在上甘岭这里做正面防御。彭德怀司令的指示是,死守上甘岭,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也不能丢阵地,班长牺牲了连长上,连长牺牲了师长上。
在1952年的10月的某一天凌晨,天色还黑日光还没出来,这个时间的山上极其冷。突然间指挥部地动山摇,不断震下来一阵阵的灰尘。秦基伟突然坐起来马上问身边的参谋,是哪里来的震动?参谋马上回答是五圣山的方向。秦基伟随即心里一跳,美军进攻了?
爆炸的声响和密集程度犹如过年家家户户放烟花爆竹,更是有时候震得耳朵生疼。秦基伟在指挥部已经得出美军用这等密集的炮火覆盖一定是要总攻了。秦基伟立马联系其他协防军队通知情况,并且排出自己军队上到上甘岭阵地上去正面协防。
由于我军早已在上甘岭挖好了地道,并且提前做好了防御工事,所以任由美国的炮火在山头上犁了一遍又一遍,把等个地面都炸低了好几米。刚刚开始的战场很是疯狂,解放军根本不敢冒头,冒头就是一轮炮火覆盖。
旁边的四十五师为了抢占山头,所有士兵冲锋上去,有的用身体堵碉堡抢眼,有的身捆炸药去炸地堡,还有的冲锋掩护队友夺取阵地。没有伤员撤下来的都是死守阵地,但是就算是这样还是敌不过敌人飞机大炮和炸弹。
在美军30架飞机来回的轰炸下,各种炮火炸弹更是不要钱的丢向上甘岭阵地,这里就是人间炼狱,我军烈士的遗体都不能找到完整的。一排排战士上去就牺牲,高地还是被不断的推翻,从我军手里抢到美军手里。
由于伤亡过大,伤亡速度又太快了,无论是指挥官还是干部和士兵,在心理上都会开始发生变化,所有人进攻的勇气和气势都会被慢慢磨平甚至被消磨到没有,更是古人说人,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现在摆在指挥秦基伟的面前的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继续打,和敌人拼消耗。还是适可而止的撤退呢?这是秦基伟想到了一个妙招,三十六计暗度陈仓。秦基伟立马致电抗美援朝的司令部,给司令员汇报了自己想法,司令员也非常同意去这样做并且鼓励秦基伟。
得到司令的鼓励,秦基伟信心又多增加的一层。只是自己的战略是得到肯定的,他命令队伍士兵所有人进入地道中,死守地道,不再做正面的对抗。这个战略的好处是使用了我军最擅长的地道战,游击战。
但是坏处就是,士兵是非常痛苦的,在地道中不能自由活动又压抑,并且物资供应补上去,吃不好喝不好,更是没有位置休息。各种排泄物和物资都会在地道内,地道本来空气就不好,在炮火震动下,到处都是灰尘感觉呼吸都吸不上气。
别说能在地道中生活个几天,一个小时都不想在立马呆着。然后另外一个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物资怎么运上去?战士们总要吃饭喝水补给,弹药也是要送上去不然打光了没有地方补。
而此时15军的后勤部部长尤继贤向秦基伟说道,后勤部门的官兵可以为上甘岭做添油运动。
上甘岭的添油战术就是,像往火烛里面添油,一点点的去添不会烫到手,如果一下子太多油粘到火溅出来人就容易受伤。其实更形象的比喻就是蚂蚁搬家,每次一点点一个个人像蚂蚁一样去运送物资,既有效率又能搬运得多还节省体力,主要是不能让敌人发现。
每牺牲一个士兵,就会有另外的士兵补上。这样的战略更是让美军永远消灭不完我们坑道内的士兵。我们的士兵更多时候是夜晚出来游击一下,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白天基本在炮火覆盖下就躲在坑道内休息。
秦基伟更是把自己身边警卫连所有人都派上去帮助添油战术。警卫连基本全部交代在了添油战术的路途上,指挥的亲兵都派出去了,后勤部的战士们更是士气高昂。秦基伟更是舍不得吃喝全部要拿去给坑道内的战士们。
敌人只有三板斧,只能轰炸,我们的添油战术越来越熟练,不单单是炮弹和食物能送进去。连士兵和部队也能送进坑道内,原本越打越少的士兵得到的补充,那战斗力也是越来越强。
战士们也越大越有信心了。
后面秦基伟更是开始考虑了,夺回阵地很简单,只要偷袭和战士们扑上去就行。但是经过抓回来的俘虏得知对方的增援并没有过多了,如何在这个险要地形更多的杀伤敌人,才是重中之重。抢占阵地不要紧,要把美军狠狠拖死在这里。
秦基伟向志愿军总后勤请求要一些重型火炮,一边说着自己打上甘岭阵地的重要性,一边又卖惨说自己的士兵牺牲了多少多少。终于要来了名叫「喀秋莎」的苏联火箭炮,是通过炮车拉动的,拥有高射程和密集度,每个炮共装有16枚,在数秒内全部发射完毕。
有了这个火炮,15军每天定时去炮击敌方阵地。并且命令各个连队和驻点在坑道内的,在这个期间不能进攻,要等炮火停后再冲上去,收复失地。这些喀秋莎火炮也是在最后打反击中帮助敲掉对方火炮的重要远程力量。
对敌方造成无死角的覆盖轰炸,简直就是陆地上的克星。在我军添油战术下,越打越厉害,敌方越打就越虚弱。甚至美军司令都火大的问着,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高地需要攻克那么多天还没有完全拿得下。
整个上甘岭战役都是靠我军所有部队,通过添油战术一个个山头要点的抢下来的。通过士兵的牺牲来换来宝贵的拖延时间,硬生生的阻挡了美军前进侵略的脚步。更是在这个上甘岭死伤了数十万的士兵,堪称抗美援朝中的绞肉机战争了。
美军情况
美军此次的指挥官是范佛里特,美国军事学院毕业的士官。范佛里特用他特殊的战术指挥而成名,更是火箭班的升职,也是因为他也是常胜将军,更是山地战的专家。他在韩国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一职,一上任就碰上志愿军的战役,他不像其他美国指挥官。
他更喜欢拉开距离,不断用火力打击我军进攻的前点。用火炮压制进攻,发现我军停止进攻后,他又让部队快速穿插进我军阵线造成大面积的伤亡。我军一开始没有防备碰上这样突然换了战法,所以防守不急被他杀伤了很多军队士兵。
他是一个典型的唯火炮攻击为胜利基点的指挥官,他极力的要求以猛烈的炮火去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减少自己部队的损失,在他的指挥思想影响下,在上甘岭战役上每天都是十几万发的炮弹投下。
更是因为他使用炮弹的消耗量过大,而被称为:「范佛里特弹药量」需要用他的名字来记载在战场上他使用的弹药量公式。现在再回过头去看来有个奇怪的敌方,虽然上甘岭是重点关卡,地形险要,但是并不是非攻击不成的。
到后来更多学者来论述,美军是否要在上甘岭做决战,其实有的时候运气就是这样。一开始美军指挥官想着我在上甘岭大范围打偷袭,看看西方山的志愿军会不会赶来支援,如果没有这边就是主力战场。
如果四方山那边志愿军军队一来救,那么美军立马运用高机动去打西方山。结果没有想到志愿军在上甘岭那么大的反应,在一轮轮炮火过后是更激烈反击,美军指挥官认为,志愿军非常看重这个高地,美军希望每天用炮火来洗礼,很快就能把这个据点拿下。
结果开战后才发现,硬是拖了一周时间,一个小山头都要反反复复的来回争夺,可能上半夜美军拿下了,下半夜又被志愿军抢了回去。后面更是打成意志力的战争,结果因为我方坚毅的意志力,能待在艰苦的环境下寸步不离。最终完成了大反击,美军永远拿不下上甘岭高地。
上甘岭战役为什么出名是因为条件足够惨烈,我军牺牲战士达到10万之多。更是出现各种英雄战士,黄继光和众多连名字都叫不上的战士英勇奉献,更有出色的秦基伟的指挥才能获胜,更是展现了我军坚强的意志和打不倒的精神!
参考文献:
揭秘上甘岭战役中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新华每日电讯 2022
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中(上) 党史博览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