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接近一年的沉寂后,终于在10月1日晚上对以色列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四百枚导弹齐刷刷地朝着以色列境内多个目标发射过去,整个过程悄无声息。
防空警报在以色列全境拉响,各大网站纷纷呈现导弹攻击画面。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伊朗此次攻击的强大威力。
伊朗明确表示,此次攻击是对以色列多次行动的回击。
如果以色列不停止行动或对伊朗进行报复,伊朗将会把攻击范围扩大到以色列的基础设施。
伊朗此次行动几乎向以色列下了最后通牒,难道中东地区的局势真的要演变成全面战争了吗?那么,未来中东的局势将会如何发展呢?
导弹从天而降。
目前还不清楚以色列方面的损失情况,但我们知道的是,伊朗的导弹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空系统。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导弹几乎是畅通无阻的,几乎没有受到有效拦截。
更令人震惊的是,导弹落地时的爆炸场面将以色列的夜空映得通亮。
伊朗的导弹未必全都准确击中目标——这对于伊朗的技术能力来说不太现实,但能够突破以色列的防空体系已经是伊朗的一大胜利了。
当谈及以色列的防空系统时,人们常常会忽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以色列的防空预警系统并非完全依赖自身,而是得到了驻中东美军部队的重要支持。
在中东地区,美军至少拥有64个军事基地。
尽管我们尚不清楚这些军事基地是否全部处于运行状态,但中东地区的美军确实拥有一张庞大而复杂的防空预警网络。
比如,美军在中东地区广泛部署了萨德防空系统,仅在沙特就部署了44套,而以色列也部署了该系统。
除了这些地面防空预警系统外,美国海军从前还曾派遣罗斯福号航母打击群和林肯号航母打击群前往中东地区。
尽管前者由于部署时间接近极限而不得不返回美国进行休整,但在中东地区,美国仍然维持着一个航母打击群来支持以色列。
此外,美国海军还至少派出了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并且还抽调了一些F-22战斗机,而以色列还可以获得约旦军队的支持。
这样一来,以色列不仅能提前接收到消息,还能有效地拦截伊朗发射的导弹。
然而,实际情况与理论分析相去甚远。
伊朗声称其导弹突破了80%的防御率,根据目前流出的视频来看,这很可能是事实。
以色列在美国发出直接预警四小时内就得知了伊朗的攻击,但由于以色列军队反应迟缓,直到导弹抵达以色列本土上空,它们才匆忙进行拦截。
伊朗的导弹袭击无情地证明了以色列的防空体系并非坚不可摧。
无论以色列在这次袭击中取得了多少战果,这次袭击本身对以色列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导弹袭击的目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本轮伊朗攻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具体的战略目标,甚至对这些导弹能否达成战术目标也没有太大期望。
那么,伊朗本次袭击想要传达什么态度呢?其实很简单,伊朗只是想表达一个立场而已。
自去年10月7日巴以冲突开始以来,伊朗组织的「抵抗之弧」表现得异常英勇,可以说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无论是黎巴嫩对以色列北部的轰炸、胡塞武装对红海航道的封锁,还是哈马斯在加沙城的激烈战斗,都对以色列造成了严重打击,尤其是在声誉方面。
以色列被贴上了「中东小霸王」的标签,但这次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把这个形象彻底击碎了,就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也遭遇了挫折。
然而,以色列的反击同样猛烈,也许以色列国防军无法占领加沙,但却能有针对性地对哈马斯、真主党,甚至是伊朗革命卫队的高层和军官实施斩首行动。
举例来说,哈马斯前领导人哈尼亚和真主党前领导人纳斯鲁拉都是这样的例子,而且还有许多真主党高级军官和伊朗革命卫队的高级官员也在空袭中丧生。
对于伊朗来说,如此频繁地在盟友中失去高级官员和军官是不可接受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与抵抗之弧成员过去一年来的活跃相比,伊朗的表现一直被认为是克制的。
从宏观角度看,伊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给以色列制造攻打新一轮中东战争的机会,尽量通过「切香肠战术」来逐渐削弱以色列的实力。
从较为阴暗的角度思考,伊朗或许还有保存实力,利用真主党、哈马斯等作为垫脚石的可能性。
从伊朗的国家利益出发考虑,伊朗的这一举动并不可耻,问题在于伊朗无法长期保持静默不动。
尽管伊朗一直向盟友提供资金和设备,但盟友更希望看到伊朗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
如果伊朗袖手旁观,即使继续让盟友流血牺牲,那么结果就是盟友会这么认为:「脑血栓」。
而伊朗则认为这是「大局观」。
因此,伊朗必须采取某种形式的应对措施,发射导弹袭击以色列军用目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一行动不仅能够在将来以色列策划「斩首行动」时对其构成一定的遏制,还具有强大的威慑效果。
伊朗对抵抗之弧成员们也有一个交代,证明自己并非袖手旁观、置身事外,而是积极参与其中,从而防止抵抗之弧因离心离德而发生内部瓦解。
中东会爆发新一轮大战吗?
那么,在伊朗对以色列实施导弹袭击后,最关键的议题是中东局势是否会因此失控,甚至引发新一轮中东战争?
鉴于当前中东各国的实际情况,2024年之前中东地区不可能爆发新一轮战争。
不管是对于以色列还是中东其他国家,实际上都没有能力去打一场全面的中东战争。
中东各方实际上都没有为全面战争做好准备,无论是以色列还是伊朗,甚至是黎巴嫩、胡塞武装和叙利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我们必须注意到,除了沙特等少数国家外,大多数中东国家的经济状况实际上非常令人担忧。
经历了多年的制裁、战乱,以及持续了数年的新冠疫情的影响。
中东各国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其经济长期低迷,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农业体系,更缺乏一个能长期支持他们的大国作为盟友。
目前,中东国家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法团结一致,因此它们根本无法挑起战争。
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去年爆发的巴以冲突已经导致其经济水平大幅下滑,甚至一度濒临粮食短缺的危机。
以色列自身的工业水平实际上不足以支撑一场战争,其武器装备和弹药物资大部分依赖于美国方面的支持。
在当前美国需要同时支持乌克兰并加强在亚太地区的投入的情况下,很难想象美国有足够的实力支持以色列展开一场新的中东战争。
因此,目前中东地区并不存在引发新一轮中东战争的可能性,尽管目前以色列正在攻击黎巴嫩,并于10月1日对其发动地面进攻,但这场攻势注定不会有实质性的成果。
无非就是以色列占据下一些黎巴嫩的土地,然后双方经过漫长的拉锯战后,以色列会宣布结束军事行动并退出黎巴嫩。
伊朗将不断向抵抗之弧提供支持,并尽力阻止以色列进行更多斩首行动。
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伊朗担心以色列持续不断地对真主党、哈马斯的高级官员和军官进行斩首行动,这不仅会给抵抗之弧内部带来巨大压力,还可能导致真主党、哈马斯等组织的瓦解。
即使这些组织是否承认,它们实际上都是由少数有识之士凝聚起来的团体。
如果高级官员和军官大量伤亡,那么组织离瓦解也就为期不远了。
事实上,以色列也担心伊朗继续向他们发动导弹袭击,特别是担心基础设施遭到攻击。
由于以色列的国土面积仍然显得过于狭小,其经济形势也非常不妙。
倘若伊朗未来对以色列的基础设施发动大规模袭击,即使伊朗只达成了其目标的一小部分,对以色列也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因此,目前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双方目前都只是发表强硬言论。
伊朗方面警告以色列,如果它再次采取行动或发起报复,将袭击以色列的基础设施。
以色列也回应称,伊朗犯下了一项重大错误,并将为其后果承担代价。
然而,两国都表达了不想让事态进一步恶化的意愿。
伊朗方面表示本轮袭击即将结束,而以色列则确认了伊朗方面的说法。
这种态度表明,目前双方都处于一种忐忑不安的状态,可以说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中东未来的局势走向基本上可以用这种心态来解释,以色列和伊朗的相互报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中东地区也将长期陷入动荡和冲突,然而新一轮中东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