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井底之蛙」又在叫嚣!岛内到手新武器,想在解放军面前露一手

2024-10-17军情

拿着一堆「破烂」,就敢叫嚣「重创解放军,反制大陆」?台湾手里的底牌,到底是什么?

1、扩大「攻防一体」?别想了

根据台媒报道,台湾「中科院」研发的无人机系统似乎具有出色的战斗力,甚至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盟友的注意。台方更是信心满满地表示,正在接近完成约200架「剑翔」无人机的量产计划,并称其将显著增强台湾的「攻防一体」作战能力。那么,这种无人机真的可以成为台湾对抗解放军的一张「王牌」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剑翔」无人机的真实面貌。这款无人机其实并不是什么全新的发明,而是借鉴了以色列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初,解放军就从以色列引进了这种小型自杀无人机,因此对其技术特性了如指掌。

说白了,这是一种利用雷达信号进行追踪,并最终通过自毁来摧毁目标的装置。虽然「剑翔」在航程和锁定能力上有所改进,但从整体效果上看,与当今无人机技术潮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台湾将「剑翔」分为「目标影像攻击型」和「卫星定位攻击型」两种型号。「目标影像攻击型」无人机依赖于图像引导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精确打击;而「卫星定位攻击型」则利用卫星导航系统,能够针对高价值固定目标甚至移动目标实施精准打击。尽管听起来功能齐全,但这样的描述更多是在纸面上炫丽,实战效能仍需打个问号。

2、200架就能与解放军「掰手腕」?

现代战争中的无人机已经成为消耗品,尤其是在高强度冲突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告诉我们,其消耗速度往往惊人。俄乌冲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大量低成本无人机被投入战场,用于各类任务从侦察到攻击。然而台湾的「剑翔」年产仅48架,总量只有200架左右,这样的数量显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作战,何谈与解放军在无人机领域「掰手腕」?

大规模的军备生产能力和战略深度实际上是衡量一个地区持久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台湾在这方面的局限显而易见。当面对可能的长时间、耗资源的冲突时,数量上的劣势对台湾极其不利。

此外,无人机,即使是所谓的「高技术」无人机,在现代复杂战场上的作用也在不断演变。它们更多时候是作为战斗群体中的一环,配合电子战和其他信息化手段使用,而非单兵破敌的「神兵利器」。

3、「井底之蛙」信心十足

台湾对「剑翔」有着超乎寻常的信心,甚至将其部署在街头以展示给公众,意图鼓舞士气。然而,这种无人机曾经「辉煌」的例证,在乌克兰战场上也不过是用来吸引火力、消磨敌方防空资源的「飞行小摩托」。乌克兰在战争中灵活利用各种自制或进口的廉价无人机,其成功之处在于快速、大量的生产能力以及初步迭代的战术战法。而这一点,台湾却难以做到。

乌克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从中国进口零件自行组装的无人机在某些场合下表现出色,因为这些设备不仅价格适中,而且性能稳定,足以应对严峻的战场环境。

总结来看,台湾的「剑翔」无人机在概念上或许有一些可取之处,但在实战中充其量只是一个不太合格的「陪练」。要想真正在现代战场上站稳脚跟,台湾需要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是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持续的研发投入以及与之匹配的战略战术构建。而这些短板,不是一两个「剑翔」无人机项目所能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