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33的「半路出家」到歼-15的全面升级,中国航母舰载机发展之路可谓坎坷。
如今,歼-15T虽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却仍无法摆脱「原罪」。
这背后,是技术进步的喜悦,更是对未来舰载机发展的深思。
2024年11月,咱们的海军新秀歼15T和歼15D电子战机都亮了相,这下我国在航母舰载机这块儿可真是迈出了大步。
歼15T和美国的FA-18E/F-Block3、法国的阵风M-F3放在一起,水平相当,还有点小优势呢。
不过,歼15T也有它明显的缺点,感觉是有点生来就有的不足,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事儿。
咱们得聊聊苏33战机的背景,它是歼15战机的「前辈」,而歼15存在的不少问题,其实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苏33的「爸爸」是苏27,那可是个地地道道的陆上飞行的战士。苏霍伊设计局在设计苏27时,压根没想过要它上舰。
所以,一些在陆上飞行时无关紧要的问题,到了舰载战机这里就变成了大问题,比如保障接口。
苏27的保障接口全在后头,这对陆基战机来说没什么,但海上的飞机就不同了,保障接口得尽量往前挪。
你看美国的FA-18和阵风M,这些飞机的保障接口就都安排在前头。
苏联在研发航母战斗机时,苏27和米格29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赛,最终苏27胜出,其后续的苏33战机(原称苏27K)也成为了航母上的重要成员。
不过,由于苏33是从陆基机发展而来,它上航母后立刻显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高度和机翼折叠等,虽然这些问题看似不大,却实际影响了航母的调度效率和甲板利用率。
苏33作为重型战机,虽然载重和作战距离有优势,但翼展太大又限制了它和其他机型的携带量。比如,苏33的机高5.93米,翼展14.7米,这比美国的FA-18E/F(机高4.88米,翼展13.6米)和法国的阵风M(机高5.34米,翼展10.8米)都要大。
美国的老式F14舰载机个头也有4.88米高。
这就说明,苏33这种大块头的舰载机,挂弹时得反复协调,挺累人的。它的机翼离甲板有0.5米多,虽然看起来不多,但真操作起来可就麻烦了。相比之下,美国的FA-18和法国的阵风战机在设计时就注重了舰载机特性,保障接口都在前面,翼展也尽量小,机身高度也考虑到挂弹方便。
聊完苏联的苏33舰载机,咱们再来看看我国的歼15。这架歼15是在苏33的原型T-10K-3和歼11B的基础上升级的,主要借鉴了歼11B的技术,比如那个1493型的雷达和综合航电系统等。
在信息技术和空战能力上,我国的歼15比俄罗斯的苏33系列强了不少。
俄罗斯的苏33舰载机就像是苏27SK战机的海上版,技术级别还停留在90年代初。
相比之下,我国的歼15战机虽然更新一些,大约在2005到2010年间研发,它在很多技术方面都更胜一筹。
不过,由于歼15也是从苏33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也继承了苏33的一些「半路出家」问题,而且因为是老设计,修改起来挺麻烦。
比如,歼15战机的各种维护接口都设置在机身尾部,这就要求在进行维护时,飞机得完全停在甲板上,这样一来的话,甲板的可用空间就变得很小了。
而且,歼15和苏33在大小和重量上差不多,所以苏33存在的高度和翼展问题,歼15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2024年11月,我国海军展示了更新的歼15T和歼15D电子战机。和旧款歼15相比,歼15T用上了更先进的雷达和发动机,整体性能达到了四代半战机的水平,和美国FA-18E/F-Block3、法国阵风M-F3这些飞机不相上下,甚至在探测距离、携带武器和作战范围等方面,歼15T还有自己的优势。
简单来说,虽然歼15T和歼15D飞机很强,但它们还是继承了歼15的基本设计,所以也有一些苏33和歼15的老问题。
这些不是后期可以轻易解决的,除非彻底改变飞机的结构,那样就相当于从头开始造新飞机,太不值得了。
简单来说,歼15战机在我国海军中只是个过渡产品,因为它原本是陆基战机演变来的,有挺多不够完美的地方。
而沈飞在设计歼35时,就已经想到了既要适应海上也要适应空中,比如歼35的尺寸和布局,就比歼15更合理。就拿之前的FC-31来说,它长17.3米,高4.8米,翼展11.5米,而且各种保障接口都集中在前部,设计得挺周到。
所以,咱们发现歼15战机的那些毛病,比如翼展太宽、机身偏高、维护接口设计不合理啥的,都已经通过歼35战机全部解决了。
最近福建舰的舰徽公开了,你看上面完全没有歼15的踪影,只有歼35和空警600,这说明了歼35在海军里头的重要性比歼15大多了。
咱们海军的舰载机主要是以歼35为主,辅以歼15。
你看,就比如福建舰航母,歼35的数量肯定比歼15多得多。而且啊,歼35的个头和起飞重量也不小,和美国FA-18系列战机差不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