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以色列坦克炮轰联黎部队挑衅50国,中方强硬表态后,以方做出解释

2024-10-14军情

近期,以色列国防军(IDF)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以军在军事行动中多次将矛头指向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这一举动不仅加剧了地区局势的复杂性,更引发了关于维和部队安全与国际法准则的深刻讨论。

根据联黎部队的公开通报,以军士兵于周四向边境线上的联合国1-31阵地开火,子弹击中了阵地内一处避难掩体的入口,造成车辆和通讯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坏。与此同时,一架以军无人机在联合国阵地上空盘旋,监视意味浓厚。而就在前一天,以军还蓄意将该阵地外围的摄像头击毁,试图削弱联黎部队的监控能力。除此之外,以军的炮火还波及联合国1-32A阵地,导致该阵地的照明设备和通讯中继器遭到破坏。

周五,以军的挑衅行为进一步升级。一辆以军装甲车在边境线附近故意撞向联黎部队1-31号阵地的防爆墙,导致数排防爆墙坍塌。更令人震惊的是,以军的梅卡瓦主战坦克竟然直接向位于纳库拉的联黎部队总部的一座瞭望塔开火,造成两名士兵坠落受伤。联黎部队的通报中还提到,以军曾出动40多辆坦克和其他车辆,将一个由爱尔兰士兵驻守的哨所团团包围,其中一辆梅卡瓦坦克的炮口甚至直接对准了哨所的窗户。

照片记录下了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画面,也揭露了以军公然威胁维和部队安全的恶劣行径。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升级,该哨所的30多名士兵被迫撤离,前往其他规模更大的哨所寻求庇护。以军为何敢于如此肆无忌惮地挑衅联黎部队?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联黎部队的历史和职责。

1978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425号决议和第426号决议,决定设立联黎部队,并将之部署至黎巴嫩利塔尼河以南地区,以建立缓冲区,监督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此后,联黎部队的职责不断扩展,涵盖监督停火协议执行情况、协助黎巴嫩政府控制其南部地区、为当地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诸多方面。联黎部队的存在对于维护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联黎部队的规模超过1万人,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其中意大利是最大的出兵国之一,中国也派遣了维和部队参与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军攻击联黎部队,无异于向50多个国家发起挑衅。

面对如此恶劣的事件,国际社会迅速做出了反应。联合国方面明确指出,袭击维和人员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大多数西方国家对此表示谴责,但大多停留在口头层面,缺乏实质性举动。意大利作为此次事件中受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态度尤为强硬。意大利国防部长公开指责以军的行为「完全不可接受」,并警告称这「可能构成战争罪,严重违反国际军事法」。

意大利的愤怒并非没有缘由。联黎部队在黎巴嫩南部地区设立了许多哨所,而此次遭到以军攻击的两个哨所以及联黎部队总部均位于意大利的责任区内。接二连三的攻击事件,无疑让意大利颜面扫地,也加剧了意大利国内对政府在黎巴嫩问题上立场软弱的质疑。

在各方表态中,中国的立场最为坚定明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强调,任何蓄意攻击维和人员的行为都是对国际人道主义法和安理会相关决议的公然践踏,必须立即停止。同时,中国敦促有关方面对事件展开全面彻底的调查,追究肇事者的责任,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同时也是联黎部队的出兵国,中国在该事件上拥有不容置疑的发言权。中国不仅对以军的行径予以严厉谴责,更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要求以军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中方强硬表态后,以色列方面感受到了巨大的国际压力,不得不仓促对此事件做出解释。以军方面辩称,在对黎巴嫩南部地区展开军事行动之前,他们已经提前通知了联黎部队, 要求其后撤5公里, 以免被卷入冲突。以军还声称,事发时有真主党武装人员在距离联黎部队阵地50米处向以军射击,以军开火还击,一枚炮弹意外击中了联黎部队阵地的瞭望塔,造成人员受伤,这只是一次「误会」。

以色列方面的解释难以自圆其说。所谓的「误会」为何会一再发生?更何况以军还刻意毁坏了联黎部队的监控和通讯设备,这显然是有预谋、有针对性的行动。联黎部队的存在对于监督停火协议执行情况、收集相关情报信息至关重要。如果任由以军肆意妄为,那么国际社会对黎巴嫩南部局势的了解将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显然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以军试图将联黎部队赶走,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昭然若揭。首先,联黎部队的存在限制了以军在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军事行动自由。联黎部队的部署覆盖了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关键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以军的任何军事调动都难以逃脱联黎部队的监控。如果任由联黎部队继续驻留,以军将不得不束手束脚,其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和隐蔽性都将大打折扣。

其次,联黎部队掌握着以军在黎巴嫩南部地区军事行动的「黑料」。以军在军事行动中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对黎巴嫩平民和民用设施造成大量附带损害,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如果联黎部队将这些「黑料」公之于众,势必会对以色列的国际形象造成沉重打击,甚至可能招致国际社会的制裁。

更重要的是,联黎部队控制着一些通往黎巴嫩腹地的战略要道,如果以军想要深入黎巴嫩境内打击真主党武装,就必须设法控制这些要道。然而,联黎部队的存在成为了以军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如果绕道而行,以军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因为崎岖的山区地形为真主党游击队提供了天然的掩护,一旦遭遇伏击,后果不堪设想。

联黎部队的撤离并非易事。联黎部队是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部署在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其行动必须得到安理会的授权。以色列单方面要求联黎部队撤离,显然缺乏法理依据。

面对以色列的步步紧逼,联黎部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留在黎巴嫩南部地区,不仅自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且也难以有效履行职责。但如果选择撤离,则意味着放弃了对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和平稳定负起的责任,这与联黎部队的创设初衷背道而驰。

如何破解联黎部队当前的困局,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种方案是赋予联黎部队更大的权力,允许其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来维护自身安全,例如赋予其「开火权」,允许其对任何威胁其安全的行为进行还击。然而,这种方案势必会引起争议,因为它可能被解读为偏袒某一方,从而损害联合国的中立立场。

另一种方案是暂时撤离联黎部队,待局势缓和后再行部署。这种方案虽然可以避免联黎部队遭受更大的损失,但也会留下权力真空,可能导致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无论如何,联黎部队的遭遇再次凸显了在地区冲突中维护维和人员安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际社会应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冲突各方尊重国际法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权威,为维和人员创造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以确保维和行动的顺利进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