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一根钢丝绳价值千万,航母阻拦索为何这么贵?

2025-01-01军情

一、稀缺铸就高价,关键地位凸显

在现代海战体系里,航母作为核心作战平台,是舰载机的起降 「基石」,而阻拦索则是保障舰载机安全着舰的关键 「生命线」。全球范围内,直至当下,也仅有中、美、俄、英四国掌握其核心制造技术,此前在 2012 年之前,更是英美俄三国垄断此技术 「高地」,其余有航母国家,囿于技术瓶颈,只能依赖进口,方能实现舰载机正常起降运作,这稀缺性奠定其高价基础。

不仅购置成本惊人,阻拦索使用寿命亦颇为有限,统计显示,一根阻拦索仅能承受百次使用频次,之后出于舰载机安全考量,必须更换,按其千万人民币造价折算,舰载机每降落一次,阻拦索损耗成本便达 10 万人民币之多。即便强如美国,掌握技术且大量应用,也在阻拦索上 「栽过跟头」。2003 年演习时,一架舰载机成功勾住阻拦索后,绳索竟断裂,飞机直坠大海,回弹的阻拦索还横扫周边,致 11 名海军重伤,凸显其重要性与潜在风险并存态势。

二、中国困境与破局之艰

中国引入 「瓦良格」 号(辽宁舰前身)后,阻拦索难题横亘眼前,航母建设箭在弦上、刻不容缓,向外寻求支持成为无奈之举。先是尝试从乌克兰取经,奈何未获充分助力,转向俄罗斯求助,其阻拦索质量与工艺又难契合我方需求,彼时与美交涉购买技术,美国却狮子大开口,索价每条 1000 万美元,近乎 「天价」,实质是以技术垄断行 「打劫」 之事,逼得中国决心自主攻坚,踏上依靠国内科研力量突破技术壁垒的征程。

自主研发之路荆棘丛生,阻拦索工作原理看似明晰,借滑轮阻尼器 「驯服」 飞机降落高速、转化动能至压缩空气罐,联动甲板下系统实现缓冲制动,可实际制造挑战重重。

舰载机飞行时速近 1000 千米每小时,着舰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所以对阻拦索强度要求极高;同时,航母装备精密性决定阻拦索需兼顾粗细适度,太细阻拦乏力,太粗难与飞机尾钩适配,像美军航母阻拦索,承载 80 吨拉力规格的,由六股钢丝绳构成,每股含 12 根主钢丝、12 根辅助钢丝,直径却控制在 35 毫米左右,足见材料遴选、工艺把控难度之大,更兼需耐磨、高回弹、耐腐蚀、耐极端天气等严苛性能要求,研发难度呈指数级攀升。

三、突破封锁,实现逆袭

中国自主研制阻拦索进程中,美国商业布局 「无心插柳」,助了一臂之力。美国为降成本,将阻拦索制造拆分承包,我国巨力公司,本就专长索具制造、技术过硬,恰是美方合作商之一,借合作洞悉相关技术奥秘,察觉产品军工用途端倪。恰逢国内因阻拦索困局致辽宁舰交付受阻,巨力公司秉持担当,主动请缨,依托过往与美合作积累及自身钻研沉淀,接下攻坚重任。

历经短短四月攻坚,成果斐然,成功产出适配中国航母的阻拦索。2012 年 11 月 25 日,堪称中国海军里程碑节点,首条阻拦索实战测试,与舰载机 「交汇」 瞬间,仅耗时 2 秒有余,便稳稳 「驯服」 飞机,令其安全制动,宣告我国突破技术封锁,航母战力补齐关键拼图。

四、砥砺前行,居安思危

如今,中国军工国产化阔步迈进,阻拦索技术封锁已成为历史,彰显中华民族独立创新、绝境奋起的坚毅决心,让世界见证 「封锁无效」 的中国力量。反观俄罗斯,苏联解体后虽继承部分技术遗产、坐拥航母,可因乌克兰分走关键技术环节,现仅握 「半吊子」 技术,难以独立制造阻拦索,折射技术传承与自主发展的复杂性。

即便我国已攻克难关,亦未松懈,持续优化改进,只因舰载机起降事故频发 「警钟长鸣」。2016 年,美军 「艾森豪威尔」 号航母上,预警机降落遇阻拦索断裂,险象环生,幸飞行员技艺高超、二次起飞避险,可甲板人员仍被断索重伤致残;同年,俄罗斯亦有飞机因阻拦索拉断、更换不及,燃油耗尽坠海悲剧,警示着阻拦索技术完善永无止境,唯有精益求精、持续创新,方能筑牢航母战力根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

「靠人不如靠己」,这句朴素话语蕴含深刻哲理,在中国航母阻拦索研发历程中尽显无遗。美国昔日漫天要价 「短视」 之举,反倒催生中国自主创新 「加速度」,错失合作共赢契机。如今,中国凭借自主研发实力,于深蓝航道稳步前行,持续书写海洋强国建设新篇章,在全球海军发展格局中,以自立自强之姿,树起技术突破与民族奋进的鲜明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