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俄罗斯连苏-57,都能被西方「卡脖子」,俄军工的出路在中国?

2024-10-06军情

最近一则关于俄罗斯苏-57战斗机生产陷入困境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有消息称,由于无法从西方国家进口关键零部件,苏-57的生产面临停滞风险。这一消息虽然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却引发了人们对俄罗斯军工业现状的广泛讨论。

事情要从今年年初说起。当时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总经理尤里·斯柳萨尔曾信心满满地表示,2024年他们将生产交付20-24架苏-57战斗机。这个数字让外界对俄罗斯的军工实力充满期待。9月份的交付活动却给这份期待泼了一盆冷水。

9月中旬,俄罗斯空天军接收了新一批苏-57战斗机。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批战机的数量竟然只有区区5架!这与年初宣布的计划相去甚远。要知道现在已经是10月了,即便按照20架的最低预估数量来算,联合航空制造集团也几乎不可能在剩下的2个多月时间里凭空变出15架苏-57交付。

这一反差巨大的结果让外界普遍认为,俄罗斯在苏-57战斗机的生产上很可能遇到了一些不能言说的问题。就在人们纷纷猜测的时候,一则网传消息更是给这个猜想添了一把火。

据传,一家俄罗斯军用电子厂泄露了一段内部通信,内容显示由于无法从西方国家进口一些关键零部件,苏-57战斗机的生产工作正面临停滞风险。虽然这则消息同样缺乏权威信息佐证,但它无疑加强了外界对俄罗斯军工业困境的猜测。

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俄罗斯军工业的处境可就相当尴尬了。要知道,苏-57可是俄罗斯引以为傲的第五代战斗机,是他们在军事领域与美国掰手腕的重要筹码。如今却因为缺少西方零件而难以为继,这对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但俄罗斯的困境,却可能成为中国的机遇。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实力,特别是电子工业能力已经达到了可以比肩西方国家的水平。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更是成为了维持俄罗斯工业体系运转的重要支撑。

举个例子,在热成像设备领域,俄罗斯原本十分依赖法国的产品。但在西方制裁后,他们转而采购中国的民用热成像设备。有意思的是,这些所谓的"民用"设备,性能竟然不输法国的军用产品,甚至还要更胜一筹。如今,这些中国制造的热成像仪已经成为俄罗斯坦克装甲车辆上火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比如无人机领域,中国的影响力更是不言而喻。仅仅是调整一下无人机出口管制措施,就能让俄乌双方都鸡飞狗跳,可见一斑。

这些例子都说明,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中国完全有能力成为俄罗斯军工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对于面临生产困境的苏-57来说,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或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由于中国奉行对外军贸三原则,并不会直接向俄罗斯出口武器装备及配套。但是中俄之间是有技术交流渠道的。比起直接提供成品,莫斯科可能更渴望得到中国手上的技术。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炒作中俄合作话题时,总是喜欢说俄罗斯正在和中国交换导弹与潜艇技术。他们也清楚,处于制裁封锁中的俄罗斯最渴求的就是技术,并相信莫斯科愿意以物易物,用自己手上的先进技术换取中国的技术支持。

不管莫斯科是否心甘情愿,中俄之间的合作似乎都将愈发紧密。随着时间推移,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可能会进一步加深。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技术层面,还可能影响到俄罗斯的社会风向,促进俄罗斯内部对华利益派的形成。

有人可能会担心,俄罗斯骨子里还是亲西方、亲欧洲的。只要俄乌冲突结束,北约或者俄罗斯认怂,双方还会回到类似2010年俄欧蜜月期的状态。但这种说法其实有失偏颇。

俄罗斯不是单纯地亲西方,而是亲西方国家手上的钱。俄罗斯内部会有亲西方派,也是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亲西方更赚钱。那么反过来想,如果中国能让俄罗斯人意识到和中国在一起更赚钱,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现在中国正好有机会借着俄乌冲突的国际形势,向俄罗斯展示与中国合作的经济价值。如果这种合作能够持续并深化,即便俄乌冲突结束,对欧利益派也可能难以在影响力上胜过对华利益派。到那时,欧洲如果想要让莫斯科重新转向,就只能出让更多的利益。而对于一个刚刚从俄乌冲突中脱身的欧洲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意味着,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很可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直到下一次世界局势的大变化引发各国之间的利益重新洗牌。

回到苏-57的话题,如果俄罗斯真的想要继续生产这款战机,大概率也只能考虑使用中国生产的零件了。甚至不只是苏-57,未来可能连俄罗斯的航母、驱逐舰都有可能使用中国制造的部件。

这一切还只是猜测。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的合作空间正在不断扩大。无论是在经济、技术还是军事领域,两国都有可能迎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中国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技术和经验,还能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而对于俄罗斯来说,与中国的合作或许能帮助他们突破西方制裁的困境,维持自身的军工业发展。

苏-57的生产困境虽然给俄罗斯带来了挑战,但也为中俄两国的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条件。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场大国博弈最终会如何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