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回顾:为啥美军远离美国本土,还能好吃好喝?二战美军有多壕?

2024-07-14军情

回顾:为啥美军远离美国本土,还能好吃好喝?二战美军有多壕?

为啥美军远离美国本土,还能好吃好喝?二战美军有多壕?在八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后勤补给可谓是奢华至极。相比之下,当时我军还在依靠炒面和土豆来填饱肚子,而美军的伙食则早已实现了肉类、蛋类、蔬菜,甚至是可乐和冰淇淋的自由。据不完全统计,美军在战争期间每年消耗的可乐数量高达10亿瓶,而冰淇淋和各类小吃的供应量也达到了6000吨。

二战爆发后,各国军队都陷入了残酷的战斗,伤亡数字巨大,士兵们在战场上苦苦挣扎。在这场战斗中,即使是像德国和日本这样的进攻性国家,其士兵的伙食供给也显得十分捉襟见肘。

德国士兵的伙食标准在当时的亚欧战场上算是相对较好的。每天他们可以获得150克的罐头蔬菜、250克的饼干、200克的肉罐头、25克的盐和25克的咖啡,基本上能维持温饱。相比之下,日本的情况要糟糕得多。他们只能保证主粮的供应,肉类则主要依赖罐头,蔬菜很少。到了战争后期,连肉罐头也几乎绝迹,只剩下水果罐头来充饥。

反观那些处境更加艰难的反法西斯国家,其士兵的伙食更是难以言表。在中国战场上,八路军的士兵每天只能依靠五六根萝卜充饥补水,偶尔有几两小米,肉类全靠从敌人手中缴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的伙食标准。根据当时的美军作战手册,士兵的口粮包括午餐肉罐头、牛肉罐头、蔬菜、巧克力、咖啡粉、糖、盐等物资。而最重要的是,这些物资在美军基地里是不限量供应的,理论上每个士兵都可以尽情享用,吃到饱为止。

即使是在前线,美军的后勤补给依然是按照超额标准进行的。很多美军士兵甚至对午餐肉罐头感到厌倦,吃不完的直接丢弃。这种浪费在美军军营里十分普遍,充分说明了美军后勤保障的奢侈程度,让这些士兵几乎不知道「饥饿」为何物。

为何在二战期间,只有美国士兵能够享受到如此慷慨的伙食供应,甚至可以说是超量供应?这个问题涉及到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

20世纪初,亨利·福特开创了流水线生产制度,将产品制造过程分解为数十个简单工序,并由专门的部门负责每一个工序。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使得每一个工人可以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从而迅速完成产品的制造。这种生产方式被称为流水线作业,至今仍是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核心技术。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掌握了这种高效的工业生产模式,其生产效率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压倒性优势。例如,在制造午餐肉罐头这样的产品上,德国工厂平均需要40分钟才能完成,而美国仅需短短的10分钟。这种高效率使得美国能够迅速生产大量物资,包括食品和装备,以支持战争需求。

而美国的工业化水平也直接影响了其在战争中的后勤保障能力。具备强大的工业生产力意味着美国不会因物资短缺而困扰,他们能够快速调配和运送各种必需品到战场前线。因此,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后勤支持系统,确保了士兵们在战斗中能够享受到足够的伙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这种支持力度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

总之,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后勤供给之所以如此奢华,源于其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和高效的物资调配能力。这些优势不仅在战争中为美军提供了巨大的战斗优势,也是其在全球战场上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战爆发后,为了确保美国军队及其盟军在全球战场上能够获得充足的物资供给,美国成立了盟军后勤管理局,这一机构不仅负责美军自身的补给,还承担了给予盟军的供应责任。

为了实现将每一件物资送到前线士兵手中的目标,美国政府大规模发行了战争债券,筹集了数千亿美元的资金。这笔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修建新港口、扩展全球运输网络;二是刺激国内工厂的生产能力。

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到1944年,美国在全球新建了300多个港口,开辟了数万条运输线路。这些举措使得美军无论是在欧洲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都能迅速与国内工厂建立起后勤补给线路,确保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

美国的后勤体系不断完善,总统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设立了多个专门的后勤管理部门,如战时劳工局、战时航运局、战时人力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共有超过5万名员工,致力于优化后勤补给线路,保持补给通畅。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美国成为首个建立起全球物资保障体系的国家,为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奠定了基础。在战场上,美国士兵不仅可以获得基本食品,甚至能轻松获得像香烟、果汁等战场奢侈品。

在太平洋战场上,许多美军士兵曾抱怨「一个月没喝到可乐了」,这反映了他们在战斗中的相对「养尊处优」。对于美国士兵来说,这些在其他国家稀缺的物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日常必需品,显示了美国后勤体系在提供奢华与充实方面的巨大差距。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