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中国双脉冲空空导弹:「骗」 出的世界第一,美国惊掉下巴

2024-10-13军情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的科技实力无人能敌。

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标准自然会激励人们在科研创新方面不断努力。

没想到的是,随着各国科技的进步,我们发现许多先进技术,美国仍然只是停留在梦想中。

更让人意外的是,美国所宣称的先进技术,我国深信不疑,结果不经意间竟然造就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登月所导致的悲剧

今年5月,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并精确地在月球背面着陆,进行了样本采集。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各大媒体全程进行直播报道其工作情况。

一些敏锐的网友注意到,从嫦娥六号传回的影像中并没有找到当年美国人登月的证据。

当年,阿波罗号成功登月,留下了人类首个足迹在月球的表面上。

童年的课本上,总是提到这一举动是全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在那个时代,美国的科技能够达到如此先进的水平,自然让人们对其未来充满了更高的期待。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人类登月次数的增加,有关美国并未真正登月的传言却愈加猖獗。

然而,究竟美国是否成功登月,至今仍无确切答案。

因此,网友们对美国一些改变人类历史的科技表示疑问。

不久之后,美国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被困了好几天,但由于种种小问题,美国的救援计划接连未能如愿。

大家立刻开始翻查旧资料,决心再找出一些信息,作为嘲讽的素材。

不得不说,这确实让网友们发现了一个。

空空导弹

如今谈论最多的就是双脉冲空空导弹,随便浏览社交媒体,大家都能看到相关文章的热议。

空空导弹说简单点就是,从飞机上发射出来用来攻击飞机的导弹。

当然,导弹也可以分为先进和落后两类。优质的空空导弹在射程、速度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表现会更为出色。

在早期阶段,空中作战由飞机上的机组人员手动操作武器,这种方式存在许多限制和缺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机上开始装备武器。

空空导弹的首创者是德国,那个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

他们首创了X-4型无线电制导空对空导弹。

不过,该设计在投入实际使用之前,二战便已结束。

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崛起为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因此他们加快了对空空导弹的研发进程。

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当时导弹的有效射程仅为2到6千米,这意味着它只能针对机动性能较差的飞机进行攻击。

最为知名的导弹包括美国的AIM-9B和苏联的AA-1等。

然而,这种导弹的机动性较弱,仅能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引导攻击。

此时,电子技术的进步与超音速轰炸机的问世,使得空空导弹得以实现更大的突破。

对前一代导弹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升其性能表现。

例如,在红外探测能力和机动过载能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这意味着它的攻击范围显著扩大,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拦截功能。

这就是美国的AIM-7E导弹,从这个角度看,这款最新型导弹确实非常强大。

可是,没有人会想到,它居然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

在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期间,该国投入了大量这种导弹,然而其命中率却不尽人意。

对于快速且机动性强的目标,命中率非常低,几乎有一半的导弹都无功而返。

在后续的研究中,美国主要集中于改善这一领域的问题。

此时,雷达导引的空空导弹问世,在海湾战争中,绝大多数伊拉克战斗机都是被这种导弹击落的。

最著名的导弹包括美国的AIM-54C、苏联的AA-11,以及美英德联合研发的AIM-132等。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开始研发自有的空空导弹。

例如PL-5、PL-9C、PL-12等。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始终铭刻在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心中。

美国发布新的空空导弹计划,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危机感。

双脉冲空对空导弹

最初是由美国提出的。

当时美国发布了其最新的AIM-120D空对空导弹研究方案。

按计划,装备的将是最新款双脉冲发动机的空空导弹。

我国在得知美国的这一计划后,自然感到十分震惊。

为了不被对方甩在后头,我也开始加快研发进程。

美国的AIM-120D虽然已经研发完成,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未实现美国所声称的双脉冲发动机技术。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一幕是,我国在美国之后成功研制出了PL-15。

这款导弹的目标正是美国的AIM-120D。

根据网络上流传的数据显示,其最高速度超过了4马赫,射程则达到了400公里。

最关键的是,PL-15具备全天候、全方位发射后不再需要跟踪的能力。

它还是歼-20的主要超视距空空导弹武器。

在我们不断努力研发PL-15之后,实际上对结果并不十分满意。

毕竟,从各项数据来看,美国的AIM-120确实优于我们的。

等到对方的导弹问世时,我们才意识到,原来他们根本没有这种东西。

因此,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关于双脉冲的段子,接着美国就被我们全方位地嘲讽了一番。

什么F-22的升力系统在2以上,导致我们全力以赴地研发歼-20,但无论如何始终无法达到2的水平。

谁能料到,美方发布的数据竟然是1.5呢。

总结

如此戏剧化的场景,过去谁能料到呢?#智启新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