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六月,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元气大伤,四艘大型航母付诸东流,太平洋战场的主导权易手。这场战役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走向,战后,日本海军航母损失惨重,只能依靠两艘刚刚服役的「飞鹰」级航母撑场面。然而,「飞鹰」级并非正规航母,而是改装自豪华邮轮,战斗力与专业航母相比逊色不少,这便是「飞鹰」级航母的来历。
「飞鹰」号航空母舰的前身,「橿原丸」号邮轮,原本计划用于太平洋航线,最高航速达24节,大型高速客轮,定位高端,服务横滨、夏威夷和旧金山。日本邮船公司建造它,意在超越当时所有太平洋航线的外国邮轮,设计排水量两万四千吨,船上设施一应俱全,极其豪华。但军方发现了它,看中了其军事潜力,许诺承担建造费用的六成,条件是按军方标准建造,并随时可征用,这使得邮船公司无法拒绝。
日本海军受【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吨位只有英美六成,这解释了他们为何对民间船只提供优厚条件。条约的束缚激发了日本另辟蹊径,他们鼓励民间造船厂在设计时就考虑军舰改装可能性,并开出丰厚奖励。如此一来,战时可迅速将民船改造成军舰,快速提升海军实力。
三菱长崎造船厂于1939年3月20日开工建造「橿原丸」号,同年11月30日,「出云丸」号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开工。这两艘邮轮尚未完工,国际形势急转直下。1940年10月,军方以战时状态为由征用改造这两艘船,使得它们未能投入邮轮运营。海军接收后迅速将其改装为航母,「橿原丸」号更名为「隼鹰」号,「出云丸」号更名为「飞鹰」号,后者领先交付,故此级航母被称为「飞鹰」级。
「飞鹰」级航母,长219.3米,宽26.7米,吃水8.2米,标准排水量24100吨,满载排水量达28300吨,舰员1187人。它采用两台蒸汽轮机驱动,马力56000,双轴推进,航速25.5节,续航力12000海里(18节航速)。舰载机53架,另有5架备用。舰上装备6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以及8座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战争后期还加装了更多25毫米高射炮,包括三联装、双联装和单装。其独特的岛型结构,加上倾斜的烟囱,构成其显著外观特征。
「飞鹰」级军舰锅炉数量少,设计初衷是双重用途所致,并非采用日本海军常用的舰政本部式锅炉和轮机,效率和维修都存在不便。航速方面,「飞鹰」级也逊色于正规航母,后者航速普遍超过三十节。宽敞舒适的乘员舱室,甚至达到豪华邮轮标准,却压缩了机库空间,导致可搭载飞机和人员数量有限。然而,舒适的乘员环境本身也是战斗力构成要素,二战日本海军舰船因武器装备堆积导致乘员环境恶劣,最终影响了其战斗力。
中途岛海战重创日本海军,仅剩两艘「飞鹰」级航母组成第二航空战队。十月,近藤中将指挥的舰队在圣克鲁斯群岛海战中部署这两艘航母。「隼鹰」号的飞机出色地击沉了美军「大黄蜂」号航母,还重创了「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及「圣胡安」号巡洋舰,这对于一艘改装民用船只的航母而言,战果显著。「飞鹰」号因机械故障未能参战,两艘驱逐舰护送其返航。假设「飞鹰」号正常作战,美军损失可能更大,「企业」号航母很可能也难逃厄运。
美军破译电报,六月出航的「飞鹰」号遭遇潜艇伏击,四枚鱼雷命中,仅两枚爆炸,侥幸逃生,最终拖回横须贺修理。十月,「隼鹰」号同样遭到美军潜艇攻击,舵机损毁,螺旋桨瘫痪,「利根」号重巡洋舰将其拖回佐世保进行大修。
马里亚纳海战打响,六月,两艘「飞鹰」级航母冲锋陷阵,却遭遇美军强势反击,战机损失惨重,毫无战果。其中「飞鹰」号伤亡惨重,最终被美军潜艇击沉。「隼鹰」号虽然也受损严重,但幸运逃回日本,得以维修。
「隼鹰」号航母1944年12月9日完成马尼拉运输任务返航,途中遭遇美军潜艇袭击,舰首中了两枚鱼雷,右舷机舱涌入五千吨海水。即便如此,它仍奇迹般地返回佐世保,战损停泊直至日本战败。就像「雪风」号一样,它也成了日本海军里难得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