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美国重启TNT国内生产

2024-12-15军情
TNT炸药。 图片来源 美国陆军
综合编译 韦盖利
时隔近40年,美国将在国内重启TNT炸药的生产。TNT是三硝基甲苯的缩写,因高爆炸力而成为炸弹、手榴弹和炮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11月中旬,美国陆军宣布授予瑞康美国防务有限公司价值4.35亿美元的合同,由后者在肯塔基州设计、建造并启动TNT生产设施。军方官员和防务观察人士表示,这座预计于2028年投入使用的炸药生产设施将强化美国的国防工业基础,降低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受地区冲突影响,海外供应链愈发脆弱,在美国国内生产军需品有助于对冲外部不确定性。
过去3年来,由于俄乌冲突的巨大消耗,西方的弹药库存紧张到了极点。各国军事界认识到,武器装备的数量才是制胜关键,有必要大幅提高弹药产量。美国军方正在重新审视自身究竟需要多少弹药库存,才能应对未来的长期和大规模冲突。英国「陆军科技」网站援引美国陆军武器弹药联合计划执行办公室主任约翰·T·雷姆的话说:「有了TNT的稳定供应,我们就可以根据需求,自主维持并扩大弹药产能。」
「防务新闻」指出,作为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600多亿美元安全援助的核心,美国累计向乌克兰转让了300多万枚155毫米炮弹,已导致大量订单积压。欧洲各国也面临类似挑战,它们的供需失衡问题更加严重。2022年前,美国的炮弹产能为每月1.4万枚,未来几年的目标飙升到月产10万枚,对烈性炸药的需求随之激增。然而,自1986年以来,美国没有在国内生产过TNT,而是依靠韩国和波兰等地的海外供应链。
日益激烈的地缘竞争使依赖境外资源的潜在风险猛增。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表明,如果与旗鼓相当的对手交锋,美军无法期待像1991年海湾战争那样「速战速决」,而是会面临一场持久战。这要求美军确立新的战备思路,通过确保关键物资供应,进一步强化应对大规模、持久性军事行动的能力。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分析认为,过去几十年来,西方各国强调部队的质量而非规模,优先考虑高科技专用装备而非通用型武器。到了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西方各国意识到,自身并没有为「大国竞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
美国「战争研究所」的专家乔治·巴罗斯指出,20世纪后半叶的冷战期间,面对数量占优的苏联装甲部队,美国的反应是「既然我不能比你更多,就要在技术上追求绝对领先」。许多诞生于2000年之前的西方武器装备,如M1主战坦克和F-22隐形战机,都是「以质取胜」思路的产物。冷战结束后,欧美各国军事工业萎缩、国防开支下降,无法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武器装备,促使它们更加信奉「少而精」的建军路线。
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都表明,后冷战时代的西方国家倾向于快速出击并取胜,不打算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陷入苦战。「我们变懒了,」巴罗斯对此的评价是,「我们确实有了更好的装备,但价格贵得吓人。」
「商业内幕」称,直到俄乌冲突进入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阶段,西方军事界才意识到以往的思路存在盲区。这场21世纪以来最惨烈的地面战告诉人们,若交战双方愿意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在军备规模和数量上占优的一方更容易笑到最后。巴罗斯警告说,如果冲突的一方从乌克兰换成欧美各国,那么,「维持和延长战争的能力必定是关键」。在未来的大规模战争中,西方国家不能一味依赖高技术兵器。若不能在几周内迅速奠定胜局,提前储备的炮弹和炸药就会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因素。
「你会迅速耗尽现有的战术弹道导弹和‘海马斯’火箭炮,」巴罗斯解释说,「北约的军事思想与乌克兰不同,军队的实力可能更强,但拥有大规模作战能力仍然至关重要。」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奥汉隆认为,「俄罗斯这样的国家……虽然国内生产总值不及欧美,但在某些领域做得比我们好。」一旦产能提升,以数量为导向的武器装备通常比较便宜。当然,增加常规军备库存、加大对弹药和低价值硬件的投资,不意味着西方各国要放弃第五代战斗机和隐形潜艇等尖端技术。
美国史汀生中心的军事专家威廉·阿尔伯克认为,受俄乌冲突影响,北约正在朝正确的方向转变,但即使西方各国愿意花钱,订单积压和制造能力不足的现象也不会马上消失,武器产能瓶颈「仍然是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西方陷入了一种「长期的迷思」:未来战争中,可以只凭数量稀少且昂贵得难以置信的武器摆脱困境。「实际情况可能刚好相反:数量才是真正重要的,质量不那么重要,」阿尔伯克说,「如今,对超级坦克、超级战舰或超级飞机的盲目崇拜正在逐渐消退。」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