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132厂和611所围绕着枭龙的竞争,堪称航空业的成都德比

2024-10-22军情

枭龙这玩意儿,好多人都说成飞研发的呢。可真要好好掰扯一下的话,这种说法可不对。

啥是厂啊?啥是所呢?

中国航空业采用的是苏联那种厂所分离的模式,啥叫厂所分离呢?就是设计飞机的单位和生产飞机的厂家,这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单位。

就拿我们平常老叫的沈飞来说,它指的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也叫112厂呢。这个单位是造飞机的,是实体产业。

沈阳有个单位叫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也叫601所呢。这单位就管设计飞机,设计好图纸就交给112厂,让112厂把飞机造出来。

601所和112厂是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呢,601所是上游,112厂是下游。

平常不少人爱讲沈飞「没把XX飞机的设计吃透」,这其实是目标找错了。要知道沈飞就是112厂,飞机设计不归他们管,那是601所负责的事儿。112厂才不管飞机咋设计呢,他们就照着601所给的图纸造飞机就行。

一样的,成都也有这么两家单位呢,就是611所和132厂。

132厂先成立的,它原来是从112厂分出来的,1964年就建成了。

611所是1970年成立的,它是从601所分出来的。

注意这个时间差,这表明132厂最初是有自己的设计团队的。既能设计飞机,自己也能造飞机。

以前的歼 - 5甲、歼教 - 5,还有后来一些型号的歼 - 7,设计都是132厂自个儿的设计室搞的呢,这实力可真不一般啊。

就因为这个,给后来132厂和611所之间的竞争埋下了隐患。

2. 成都那边厂和所之间的争斗

611所刚到成都那会,承担着歼 - 9的研发工作。搞了好些年,到80年代初,这个项目下马了。

70年代末的时候开始弄歼 - 7III项目了,132厂和611所就设计主导权争起来了。两边还各自派了考察团,跑到罗马尼亚和孟加拉去考察米格 - 21MF呢。

一直到1980年1月,三机部发了个文件,指定让611所负责歼 - 7III项目,两边的争夺这才画上句号。

歼-7III啊,后来搞得可差劲了呢,总共就生产了17架。

1984年的时候,611所把三代新歼项目给拿下了,之后就搞出了歼 - 10,这一下可就牛起来了。歼 - 10的总设计师是宋文骢,好多人都知道他。宋文骢有个徒弟,这人就是歼 - 20的总设计师杨伟。

132厂的设计室呢,还在继续深入研究歼 - 7呢。像后面的歼 - 7E、歼 - 7G这些机型啊,可都是他们弄出来的成果。

到了2003年的时候,为了防止重复搞建设,也为了不让内部竞争把资源给消耗掉,132厂的设计室就被整合进611所了。

从这时候起,两家就完全变成合作关系了。

3. 枭龙面临的竞争

除了前面说的争歼 - 7III的主导权,这两边到了90年代又在枭龙项目上较了一番劲。

枭龙项目走过了三个阶段:

80年代中期的时候,中美巴三方弄了个佩刀II项目,这是第一世的情况。

80年代末期的时候,中美双方弄了个超7项目,这就是第二世。

90年代中期,中巴两国弄的超7/FC - 1项目,这就是第三世了。

你知道吗?第一世和第二世都是132厂设计室负责主导的。为啥呢?因为佩刀II和超7都是在歼 - 7M的基础上搞研发的,歼 - 7M可是132厂生产的。

就说90年代初吧,美国退出合作以后呢,中国就自己一个人推进超7计划了,还找了俄罗斯合作,这些可都是132厂的设计室在推动的呢。

然后呢,在1993年的时候,超 - 7项目又重新启动了,还把巴基斯坦拉过来一起合作呢,巴基斯坦可是作为潜在客户的。

不过呢,项目的主导权落到了611所手里,132厂设计室之前的全部研究资料都得转交给人家。

忙乎了10年,结果是给别人做了嫁衣裳。

132厂心里特别不服气呢。

就这样,132厂超7项目没了之后呢,自己凑钱搞出了歼 - 7FS,后来又弄出了歼 - 7MF,就想跟超 - 7较较劲。

有点航空工业成都德比那味儿了。

超-7最初就打算以歼-7M为基础,搞出一款便宜的轻型歼击机,能达到第三代战机的入门水准。

主要有3个改进之处:

换装涡扇发动机来增大推力。80年代打算换美国的F404,90年代之后打算换俄罗斯的RD33。

2. 把载油量加上去,再换上更省油的涡扇,航程就能大幅提升了。

3. 把机头进气改成两侧进气,这样机头空出来的地方就能用来装大尺寸雷达了,飞机也就有了中距拦射的能力。挂点还增加到了7个,火力强度就提高了。

按照这些指标要求,前期又做了不少技术研究呢,132厂就打算在歼 - 7M的基础上再弄出一款,去跟超7竞争,这就是后来的歼 - 7FS。

1996年8月,歼 - 7FS开始研发,132厂的陆英育担任总设计师。由于搞超 - 7积攒了不少经验,歼 - 7FS的研发速度很快,1998年6月就进行了首飞。到2001年2月的时候,初步试飞工作已经完成了。

歼-7FS也没采用机头进气了,它不是超7那种两侧进气的方式,而是下颚进气。当时国产雷达发展得慢,这架飞机就选用了以色列的LE/M2032雷达,能探测到60公里远的地方,还可以同时追踪8个空中目标呢。

歼-7FS没有合适的涡扇发动机,所以就选了改进型涡喷-13II,这发动机最大推力也就7吨上下,和8吨级的RD33比起来,差距可不小呢。

歼-7FS嘛,好歹也算达成了超7最初设定的目标,啥目标呢?就是有完善的火控雷达,能具备中距拦射能力,还能改进中低空的机动性能。

并且呢,国内外有好多歼 - 7、米格 - 21、幻影III、F - 5之类的机型,这两种(东西)要替换的目标就是这些机型。超7主要是卖给巴基斯坦的,这么着,132厂就把歼 - 7FS的客户定为中国海空军了。

要是回到1996年歼 - 7FS刚立项的时候,这飞机可老有市场了。那会儿中国的海空军啊,装备了好多歼 - 6和歼 - 7呢。好多机型啊,别说有中距拦射的本事了,就连夜间作战能力都没有。就那么少量引进的苏 - 27,根本没法大规模换装,歼 - 10的进展也不咋地。要是歼 - 7FS能研发出来,对海空军来说,那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问题在于,歼 - 7FS的进展也不咋地。这飞机一直拖到2001年才初步试飞完,2003年才把所有试飞任务都完成,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不过这时候歼 - 10都差不多完成试飞了。2003年的时候,空军就先下手为强,订了6架歼 - 10用来编写训练大纲。歼 - 7FS和歼 - 10比起来,那可差远了。

更糟糕的是,这时候同为二代机的歼 - 8F也研制成功了。国产1492型雷达装在这架飞机上,它能发射霹雳 - 12。还有啊,歼 - 8F的平台更大,还有空中加油的本事呢,综合能力比歼 - 7FS强。

所以啊,歼 - 7FS没有被海空军列入装备序列。

中国空军为啥没装备枭龙呢?

其实吧,原因是一样的,就是出来得太晚了。

枭龙在2003年就进行了首飞,2007年交付了第一架,到了2009年就成了完全体。

哪怕是到了2007年这个时候,歼 - 10都已经开始稳稳地量产了,歼 - 11B也快服役了。中国空军根本就没道理去装备枭龙啊,这枭龙哪方面都比不上前面那俩机型呢。

你想啊,超7/枭龙1993年又重新启动了项目,要是能在2000年之前就首飞的话,那情况说不定就不一样喽。当时空军手里有好多歼 - 6等着被替换呢,歼 - 10又不能马上投入使用,这种情况下,空军还真没准儿会装备一批枭龙呢。

就算是歼 - 7FS呢,要是能在2000年之前弄好,空军也会寻思寻思的。

现在再看,90年代对中国航空业来说就像黎明前的黑暗。那时候好多技术都有了点儿苗头,可真正用上都是2000年往后的事儿了。

那时候啊,不管啥型号,只要是跟航电、中距弹有点关系的项目,都拖拖拉拉的,慢得很。枭龙呢,1993年就开始搞了,一直到2007年才服役,这中间整整14年呢;歼 - 10从1986年就启动了,结果到2004年才服役,耗时18年之久。

可太难了。

黑暗的黎明过去后,就不一样喽。歼 - 20项目2007年启动,首飞只用了4年,再过6年就服役了,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就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