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护航的极限与局限:歼 - 20在作战中的微妙处境】
在现代空战的复杂棋局中,战机的作战半径及相关能力是关乎胜负的关键要素。以轰 - 6K和N型战机为例,它们的作战半径能够满足到达特定区域发起对舰攻击的需求。然而,如同古代兵法所云「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它们在作战时需要战机护航。
歼 - 16、15、31、35等战机,它们的作战半径都达不到2000公里。这就如同短兵之将难以远涉沙场,在执行一些远程任务时力有不逮。而歼 - 20战机,以其航程5000公里、作战半径2000 - 2400公里的卓越性能,在理论上似乎可以承担起为轰 - 6K等战机护航的重任。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歼 - 20能用于护航作战的冗余非常有限,满打满算仅仅只有400公里左右。这就好比一个身怀绝技但粮草储备不足的行者,在长途跋涉中面临重重危机。一旦遭遇空中作战,作战半径会迅速被消耗。就像一个储水不足的水罐,在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时会很快见底。
而且,在实际情况中,还需要考虑摆脱战斗和返航飞行中的意外和额外消耗。这就使得歼 - 20在护航作战时只能确保返航够用的2000公里时被迫返航,这无疑是一种无奈之举。严格意义上来说,歼 - 20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勉强够用,距离充分够用还有相当的距离。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现状反映出现代军事作战计划在武器装备匹配方面需要更加精细的考量。如同古代行军打仗要精确计算粮草辎重与士兵行军速度、作战时长等的关系。现代空战也需要综合考虑各型战机的性能特点,在任务规划时达成最优的组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如同在战争的天平上失去了重要的砝码,在与潜在对手的对抗中就可能陷入被动。
此外,这也促使军事科研人员不断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战机的效能,或者寻求新的战术组合来弥补这种作战能力上的瑕疵。毕竟,在军事技术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做到未雨绸缪、精益求精,才能在空战的舞台上笑傲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