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作为战败国,被一分为二,德国是如何突破限制,重建军工体系的?

2024-09-17军情

作为战败国,被一分为二,德国是如何突破限制,重建军工体系的?

德国军舰通过台湾海峡,明显是在挑衅中国!许多人认为,二战使德国遭受重创,军工水平早已不复存在。事实上,相较于同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德国所受的限制要小得多,其军事工业体系发展迅速。

德国在潜艇、坦克和巡航导弹等领域应有尽有,而日本则面临诸多限制。2015年,德国已晋升为全球第三大军工出口国。凭借武器出口,德国的豹2坦克甚至重新进入了俄罗斯市场。而与之相比,日本的军工外贸至今仍受到严格管控。

为什么在二战后被摧毁的德国军工依然如此强大?德国是如何克服军工业发展障碍的?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战后德国的军事工业体系是怎样重新构建起来的。

德国的工业基础非常扎实。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已经是全球领先的工业强国。德国之所以频繁挑起战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

当时,德国人觉得英法的实力明显不如自己,却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掠夺,过得潇洒富裕。尽管德国的工业很强大,武器装备也非常优秀,但为何只能甘愿追随英法,在后面捞些残羹冷饭呢?

德国人愈发感到不公,于是决定翻盘,重新开始一局。于是,德国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

二战结束后,英法两国遭受了重创,美国则成为西方的领导者。在美国眼中,德国极具威胁,需要彻底 dismantle 其军工产业。1944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一位犹太裔人士,提出了著名的「摩根索计划」。

简而言之,德国的全部工业设备和资源都应被收走并分配,理想情况下将其彻底退回到农业社会。这一措施极为严厉,如果真的实施,将导致德国可能沦为贫困国家,再无翻身之机。

那么「摩根索计划」为何没能成功呢?原因在于美苏对抗的开始。西德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成为美国抵御苏联的重要前线,同时也是英法等西欧国家阻挡苏联的重要屏障。

如果西德是一个缺乏竞争力的农业贫困国,又怎能为西方国家抵御苏联呢?因此,美国率先行动,英国和法国紧随其后,西方阵营开始全力支援西德重建工业体系。

西德在重建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而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则提供了援助。从1947年至1975年,西德获得了高达110亿美元的贷款,这些资金通过马歇尔计划持续不断地输送过来。

西德经济恢复后,却面临粮食短缺。为了购买粮食,大量国库资金被挪用,工业投资因此减少。意外的是,法国在此时放下百年恩怨,与西德迅速合作,共同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作为欧洲最大的农业国家,法国的参与瞬间缓解了德国的粮食问题,大批农业劳动力得以转移到工厂就业。

西德加入煤钢共同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1965年,煤钢、经济和原子能三大共同体合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这是欧盟的前身。作为核心创始成员德国,从中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从而彻底避免了沦为美国傀儡的命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虽然西德距离战场遥远,但却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那时,朝鲜战争被看作是美苏两个阵营之间的直接冲突。在美军介入后,他们迅速越过三八线,将朝鲜军队击溃得毫无还手之力。

我们志愿军在朝鲜战斗后,尽管装备明显落后,但战斗力并不逊色于美军。美国人遭遇了严重阻碍,许多西方媒体开始唱衰他们,指责即便美国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却在朝鲜的战场上陷入困境。为了挽回颜面,美军疯狂地试图赢得这场战争。

当时,美军将领范弗利特采用了一种焦土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使用超过美军规定的五倍炮弹量,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火力压制。以上甘岭战役为例,美军在该场战斗中就耗费了四千多吨炮弹。

为了支持前线巨大的军火需求,美国对西德的军工限制进行了松动。西德的重型机床、军事零部件和关键原料生产迅速恢复。到1950年,西德的工业产值激增,工业出口增长幅度超过一倍。

许多后来的德国军工巨头正是在此时实现了逆袭,快速崛起。例如,生产MP5系列冲锋枪的HK枪械公司,以及制造豹2和M1A2等主战坦克的莱茵金属,都从朝鲜战争中获得了丰厚的红利。

除了军工制造,美国不断涌来的战争物资订单,也刺激了西德的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西德经济迅速拥有了三大动力。

二战结束后,西德在短短十年内从满目疮痍的状态恢复过来,成为了欧洲工业的领军者。到1955年,西德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主要西方工业国家中占比超过9%。这一比例不仅高于英国,还达到了法国的两倍。

从这一时刻起,西德成为了西方阵营中的第二大工业国家,仅次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也向西德下达了大量武器和物资的订单,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西德非常机智,充分利用了自身独特的地位,既迎合美国,又拉拢欧洲。但西德并不是毫无主见地随意奉承,也不是到处充当附庸。他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博弈争取更大的自主权。

1955年,西德加入了北约,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重新开始建设国家军备和国防体系。1963年,西德与法国实现全面和解,并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1986年,在法国的积极推动下,西欧主要国家达成一致,同意解除对西德部分武器的禁令,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其军工自由度。

西德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它没有海外殖民地,因此不会受到战争冲突的影响。例如,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使得法国备受困扰。爱尔兰和印度的独立运动也让英国陷入了麻烦。而美国就更不必提了,它在朝鲜和越南两次遭遇挫折,深陷战事泥潭。

西德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它能够全心投入发展,重建工业体系,并顺势获利于战争。1990年,东西德实现合并,最终完成德国的统一。四年后,各国驻军开始撤回,使得德国彻底恢复了其完整主权。

随着苏联这个假想敌的消失,德国立即提出加强欧洲防务合作的新目标,以便持续推动自身的军工发展。与此同时,德国竭尽所能提升自己在全球的影响力,为其军工出口创造更多机会。

例如1995年6月,德国军队出动地面部队,并配备「旋风」战斗机,参加了联合国的维和任务。由此开启了德军时隔半个世纪再次在海外执行军事行动的序幕。

德国在武器出口国的排名中长期位列前五,市场份额约为5.5%,甚至超过了中国。许多人总是对德国抱有过于美好的想象,以为如今的德国已经与过去划清界限,变得特别友好和追求和平。

实际上情况是怎样的呢?德国根本就没有海外领土,特别是在亚洲地区更是毫无关系。结果他们的军舰却偏要来台湾海峡展示存在感,这无疑是在恶意破坏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未来中国的航母战斗群还需不断增加数量。毕竟,只有拥有绝对实力,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挑战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