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火星-19」导弹试射创下射程新纪录,其弹道最高,飞行时间最长,达到7000公里,持续89分钟。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此次试射与先前「火星-15、16、17」的试验轨迹相似,均采用高弹道发射方式。
「火星」系列导弹此次试射在弹道高度、飞行时间等方面均创下新纪录。其弹道高度达到7000公里,根据以往「火星-15」号(弹道高度5700公里,射程约12000公里)和「火星-16」号(弹道高度6200公里,射程约14000公里)的射程推算,此次导弹的射程很可能超过14000公里,甚至达到15000公里以上,这意味着美国本土已在其打击范围之内,具备全方位、深层次的打击能力。未来射程是否会进一步提升,仍需持续关注。
对朝鲜公布的视频及影像资料分析显示,其导弹发射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视频中几个细节值得关注:首先,此次发射采用固体推进剂,不同于以往「火星」系列(如「火星-15」、「火星-16」、「火星-16B」和「火星-17」)采用的两级液体燃料,后者需加注燃料后由车辆运送至发射阵地。而这次,导弹发射过程在一个封闭的固体推进剂发射筒内完成。其次,发射前,可见发射筒内数个支撑物被快速抛出;点火前,视频左侧出现黑烟,表明使用了压缩气体将导弹推离发射筒;最后,导弹点火后,底部的一个圆盖平稳地向右弹出,同时伴随强烈的火焰。
对比以往「火星-15、16、17」发射时蜡烛状、透明且较短的火焰,此次发射火焰呈扫帚状且长度显著增加,这表明其推进剂已从液体转变为固体,发射准备时间大幅缩短。此前,液体火箭/导弹需要较长的加注和维护保障时间,但其可靠性及技术难度相对较低;而全固态推进剂则可在接到命令后立即进入发射场发射,无需冗长的准备过程,显著提升了打击效能。
其次,是机动发射能力。此次展出的车辆,虽然细节尚不明晰,但应为多轴驱动。此前阅兵式上展示的「火星」系列导弹发射车,均为10轴、11轴或12轴车型,其设计目的在于稳妥地运输导弹,并实现快速起竖和发射。因此,这种发射架集运输、起竖、发射功能于一体。这种机动发射方式显著提升了导弹系统的生存能力,虽然固定发射井或陆基发射架易于被敌方侦测,但机动发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被发现的概率。
朝鲜此次试射导弹展现出多种发射和打击方式的显著变化,尤其射程大幅提升,令人瞩目。以此次试射为例,7000公里弹道高度,89分钟飞行时间,创下朝鲜「火星」系列导弹射程新纪录。此举正值美国大选前夕,结合无人机事件的交锋,朝鲜或意图以此彰显自身军事实力,并传递某种政治信号。即便不考虑此次试射的超远射程,朝鲜导弹的现有射程也足以覆盖美国本土,这无疑加剧了半岛局势的紧张程度。美国在半岛的军事行动无疑火上浇油,进一步升温了地区冲突。因此,「火星-19」号导弹的试射,可以解读为朝鲜对美国军事压力所作出的重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