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军完全控制了普罗赫雷斯之后,俄乌双方的远接触线距离乌军后勤大本营红军城的东大门季米特洛夫尚有16公里,而距离红军城大约23公里。实际上,俄军已经抵达了红军城外围的第一道环形防线。
(乌军炮兵)
与此同时,在红军城东南方39公里的克拉斯诺戈罗夫卡市区(也称为红戈罗夫卡),3000名俄军不仅轻松控制了加加林大街和萨多瓦大街上的乌军阵地,还从三个方向对乌克兰守军发起了猛烈的围攻。最终,驻守红戈罗夫卡的乌军第59机步旅被迫撤离舍甫琴科中心公园,完全退出了主城区。至此,俄军已经完全占领了红戈罗夫卡的主城区,并打开了通往红军城南侧腹地的大门。
(俄军威胁红军城防区)
鉴于红军城在顿涅茨克地区乌军防区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乌克兰军队自2022年下半年起,以红军城为核心,建立了三道环形防线。第一道防线位于热兰涅(又称热兰诺耶,жела́нне)以西的索罗纳河和沃夫恰河河谷(即沃尔奇亚河右岸地区)。第二道防线则设置在格罗季夫卡(Гродівка)南北两侧的卡津尼托列齐河和茹拉夫卡河河谷区域。第三道防线则位于红军城附近的城郊防御阵地。
俄军抢占普罗赫雷斯的意图非常明确,因为这个定居点位于通往红军城的铁路线附近。为了确保部队的进攻行动能够顺利进行,俄军必须一路向西打通铁路线,并为后勤保障提前做好准备。
(俄军在红戈罗夫卡取得巨大进展)
与此同时,俄军在普罗赫雷斯之后的动态同样备受关注。在突破第一道防线后,俄罗斯军队有两个主要选择:一是向西北方向的沃兹德维任卡发动进攻,进而控制T-0504公路的十字路口;二是切断红军城向「北顿三镇」(斯拉夫扬斯克、顿河君士坦丁洛夫卡和克拉马托尔斯克)以及恰索夫亚尔的主要供应线,从而阻断其后勤补给和弹药装备的「生命线」。
也可以选择继续向正西方向全力推进,争取在年底前半包围红军城。这将有助于吸引乌军将其他战线上的机动防御部队集中至该方向,从而有效牵制乌军兵力,并迫使乌军将更多资源投入到防御线中。总体来看,俄军在攻克了新舍利夫卡-佩尔沙(俄方称之为第一新塞洛夫卡)、沃尔切、洛祖瓦茨克等沿河城镇后,启动新一轮进攻行动的趋势已变得非常明显。然而,乌军在第一道防线后并未配置大面积的防御要塞群和工事群,只要俄军愿意,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向西突破。
(俄军坦克)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从普罗赫雷斯向西,乌克兰军队可用作防御据点的定居点和城镇逐渐减少,而且这些据点均处于河谷或平原地带,地理上失去了组织大规模防守所需的基本地形要素。当前,俄罗斯军队攻占的区域恰好位于沃夫恰河方向以东的高地,他们向西发起进攻的方式实际上是从高地向下「俯冲攻击」,在地形上稍具优势。
此外,由于乌克兰军队从未认真考虑阿瓦迪夫卡防线被俄军突破后的防守作战,因此,在今年3月俄军彻底占领阿瓦迪夫卡后,乌克兰军队除了在别尔迪奇村进行过一次反击外,在最近四个月的战斗中几乎一路撤退。沿途的奥切列季涅、新巴赫穆托夫卡和索基尔等高地要塞,很快就被俄军迅猛的攻势突破,乌克兰军队的抵抗逐渐减弱,随着部队的消耗,抵抗意志也变得越来越低迷。
(乌军士兵)
自今年4月下旬以来,乌克兰军队多次发生营级规模的「抗命不从」事件,基层士兵不愿「当炮灰」白白送命的态度已十分明确。
然而,在俄罗斯军队不断向红军城发起进攻的过程中,部队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根据俄罗斯反对派媒体Mediazona于7月19日发布的最新预测,截至7月中旬,俄军及其他军事力量的阵亡人数已达12.1万人。其中,仅在最近两周内,俄军阵亡人数就超过了1500人,单周阵亡人数相比年初激增了400%。
当前,俄罗斯军队每天在哈尔科夫北部、卢甘斯克和哈尔科夫东部、顿涅茨克以及扎波罗热等方向发起进攻行动。这种大规模的主动进攻导致了俄军大量伤亡。根据普京总统今年6月透露的数字,俄军目前每月的人员损失在1万至1.5万人之间。
与此同时,乌克兰军队在撤离主城区后,特意在城内布设了大量隐蔽地雷和小型雷区,旨在通过迫使俄军清理这些雷区,增加俄军在城市中排除障碍的工作负担,从而拖延时间。同时,这一策略也为乌克兰军队后撤建立防线争取了更多时间。此期间,俄罗斯军队的伤亡人数也迅速上升。
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乌军FPV无人机频繁击杀受伤的俄军士兵,彻底激怒了俄军基层官兵,导致俄军的报复心理迅速上升。在城区攻防战中,双方经常出现拒绝对方人员投降的情形,一旦遇到抵抗,立即采取格杀勿论的措施。
例如,近期在红 戈罗 夫卡市区进行的攻防战中,曾因杀害俄军战俘而声名狼藉的第59机械化步兵旅,在撤离主城区的战斗中遭遇了俄军的猛烈攻击。俄军渗透小组甚至要求对那些没有佩戴俄方标识带的人员一律处决,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