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沈飞六代机比成飞更狂野!全动翼尖平尾,六代机中国是真玩明白了

2025-01-06军情

网上流传着沈飞研发的第六代战斗机高清图片,结合之前那些模模糊糊的影子照片,不少对飞机设计有点了解的人都惊呆了。沈飞对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看来是真下功夫了,充分利用了先进的风洞技术,反复试验,直到完全掌握了关键技术才正式推出。

中国新型六代机的问世,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出现罕见的积极转变。就连一些长期以来对中国持批评态度的西方媒体和专家,也开始认真关注并分析这种新型战机的作战能力。比如,简氏防务周刊和美国军事专家对六代机的作战模式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击落一架六代机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需要动用多达8架F-35才能争取到发射空空导弹的机会,这让人联想起当年中国用歼-8战机对付F-22的场景。在国外社交媒体上,人们对此反应各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网民对美国表示嘲讽,而一些美国网民则显得非常沮丧。

这次沈飞在宣传上远远不如成飞,并非技术实力上的差距,而是宣传效果的巨大反差。沈飞的宣传团队恐怕要受到批评了。两家公司同一天发布消息,成飞却采取了非常高调的策略:歼-20S护航,飞机在闹市区低空飞行,大白天进行展示,生怕大家看不清、认不出来。虽然不是高清照片,但飞机的细节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成飞的宣传方式非常成功,效果显著,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成飞的姿态似乎是:我负责飞行,剩下的宣传工作你们自己搞定。

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成飞最新战机的图片和分析文章,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它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沈飞的新战机却只出现过一张模糊不清的剪影,让人感觉像一只深褐色的海燕,细节几乎完全看不出来,根本无从分析。沈飞为了保密,故意只发布了一张像素极低的图片,本想藏得严严实实,没想到成飞却公开了大量细节图片,这下沈飞可真是欲哭无泪了,大家都被成飞的新战机吸引了注意力,完全忽略了他们的新飞机,这让他们十分无奈。

最近风向变了,可能沈飞方面不小心泄露了一些重要消息。现在,关于六代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论文和各种电脑生成的图片都公开了,而且看起来很可信。沈飞发布的那些电脑图真是太漂亮了,简直是颜值担当,所以现在大家对沈飞的六代机关注度非常高。现在网上最热烈的讨论就是沈飞六代机的气动布局:到底是采用全动翼尖还是全向垂尾!

一张模糊的纳米照片显示沈飞的六代机似乎使用了奇特的翼尖设计。 正因为如此,一篇2023年11月发表的关于「带全动翼尖飞翼布局的颤振规律」的论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论文中描述的全动翼尖,与照片中看到的沈飞六代机翼尖极其相似,让人们对这架飞机的设计产生了更多猜测。

这篇论文里描绘的飞行器,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飞)的第六代战机设计图极其相似,特别是机翼末端的设计,更是让人联想到沈飞的六代机。 大家原本以为找到了设计来源,结果又有人上传了一张沈飞六代机的电脑制作图。 这张动图里的战机线条流畅优雅,美观大气,充分展现了「褐海燕」的特性。 看到这张图后,网友们才意识到, 沈飞的第六代战机设计似乎比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飞)的更轻巧灵活。 如果说沈飞的战机是轻盈飘逸的赵飞燕,那成飞的战机就是雍容华贵的杨玉环。

沈飞公布的第六代战机设计图令人印象深刻,赢得了许多军事爱好者的赞赏。然而,随后流传的一段战机动态演示视频却让网友一头雾水。视频中战机的尾翼设计十分特别,既能像普通飞机一样控制飞机的俯仰,又能像垂直尾翼一样控制飞机的偏航,这与之前公开的学术论文中的设计大相径庭,让人难以分辨哪个才是最终的方案。

仔细观察这张动态的电脑生成的图片,这种设计思路看起来确实很合理。它巧妙地将飞翼后部的倾斜水平尾翼设计成兼具垂直尾翼的功能:隐身飞行时折叠起来,需要高机动性时再展开作为垂直尾翼,简直是绝妙的设计! 无论是全动翼尖还是全动两用水平尾翼,其实只需要其中一种就足够了,论文和动图展示的方案可以二选一。那么,沈飞最终会选择哪种气动布局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是采用全动翼尖设计,还是选择兼具垂直和水平稳定功能的双垂尾方案呢? 这两种方案各有优劣,究竟哪种更适合,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设计目标。

毫无疑问,未来飞行器设计将摒弃传统的垂尾结构。这是因为,无垂尾布局显著提升了全向隐身性能。 带有垂尾的飞行器,无论垂尾是向内倾斜还是向外倾斜,都会产生强大的雷达反射信号,侧面反射最强,正面最弱,尾部反射介于两者之间。 而取消垂尾,就等于去除了飞行器雷达反射面积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大幅提高隐身能力。

飞机的垂尾,作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当然不是摆设。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保持飞行方向,防止飞机侧滑;二是辅助飞机转弯等动作,让飞机更灵活。有些飞机,比如美国的B-2和B-21轰炸机,没有垂尾。它们依靠机翼边缘的控制板来控制飞行方向,成飞的歼-36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至于转弯之类的动作,这些飞机则利用电脑控制多个飞机部件协同工作来完成。

有些飞行器对灵活性和机动性要求极高,或者需要借助翼面来控制飞行姿态,因此会采用一些特殊的设计。例如,某型号的六代机据说使用了可以前后摆动的翼尖或者兼具控制和操纵功能的尾翼。这两种设计巧妙地兼顾了隐身和机动性:平时,它们隐蔽地贴合机身,减少雷达反射;但在需要高机动性时,它们则能像普通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一样工作,帮助飞机灵活转向。当然,这两种设计方案各有其利弊,具体如何权衡取舍,还要看实际情况。

全动翼尖安装在飞机机翼末端,它能通过很小的角度变化产生巨大的控制力。 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因为即使是轻微的上偏,它就能像垂直尾翼一样起作用,帮助飞机稳定方向;而如果左右翼尖偏转角度不同,则能直接产生滚转,让飞机灵活转向。 总而言之,它以小动作带来大效果,极大地提升了飞机的操控性能。

飞翼飞机采用全动翼尖设计,存在一个难题:由于机翼本身翼展较长,全动翼尖的结构强度不足,容易发生剧烈的颤振。一篇名为【带全动翼尖飞翼布局的颤振规律】的论文指出,这种颤振正是因为全动翼尖结构本身的振动引起的。究其根本,问题在于机翼不够坚硬,以及全动翼尖的旋转强度不够,这两者共同导致了颤振的发生。

解决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预测全动翼尖在不同速度下、不同运动范围内的颤振风险。飞控系统可以根据模拟结果设定安全范围,让飞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全动翼尖进行气动控制。这样一来,就能在可控范围内实现非常高的飞行机动性,而不用担心颤振会危及飞行。

它的工作原理和机翼前端的活动装置一样。如果需要隐身,它就保持不动,飞机只用机翼上的减速板来控制方向。起飞和降落时,隐身没那么重要,它就能像普通的水平尾翼那样工作,帮助飞机控制平衡。当飞机需要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它可以变成向外倾斜的两个垂直尾翼,让飞机更灵活,更容易完成各种动作。

全动两用平尾的设计真是绝妙,简直是突破性的创新,能想出这种气动布局的人,脑袋瓜子里的点子多得数不清。不过,这么优秀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它和全动翼尖一样,也存在颤振的风险。但不同的是,全动两用平尾安装在机尾靠近机身的地方,结构比全动翼尖牢固得多,所以相对来说颤振问题没那么严重。

面对这两种方案,该如何抉择呢?我们可以参考歼-20的经验,它已经成功应用了全动垂尾技术。因此,在机翼根部采用全动两用垂尾,在技术上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由于这是兼具平尾功能的设计,在某些特定飞行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控制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借助全动翼尖来协调控制,从而确保飞行安全和稳定性。所以,最终的设计方案很可能同时配备全动翼尖和全动两用平尾,这并非不可能,甚至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第六代战斗机,外形设计差异非常显著,各种控制面灵活多变,气动布局设计也相当成熟。这说明了什么呢?它意味着我国航空工业在空气动力学设计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建设了众多不同类型的风洞,涵盖亚音速到高超音速(甚至超过33马赫),所以像亚音速和跨音速飞行的气动布局设计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了。

有人计算了一下,从歼-10到歼-20,再到未来六代机,平均每隔13年就会出现新一代战机。如果按照每代战机研发耗时十年来算,中国大概会在2027年启动七代机的研发工作,并在2037年正式推出。届时,美国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他们的六代机可能才刚刚列装部队。这种代差带来的空中作战优势差异将非常巨大,甚至可以用「可怕」来形容,这一点,无论是简氏防务周刊还是美国的军事专家,都通过模拟推演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英国权威军事杂志【简氏防务周刊】在12月30日的一篇报道中,对中国正在研发的第六代战斗机歼-36的性能进行了预测。他们估计,这款战机长度可能达到23米,翼展约为24.8米,并采用三台发动机推进。值得注意的是,报道还猜测歼-36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进气道设计:机腹下方是加莱特式进气道,而机身背部则使用了DSI进气道。

这幅图包含了所有最重要的信息,不过图像是机器翻译的,所以有些专业术语可能不太准确,大家将就着看看吧。

虽然美国吹嘘其六代机B21性能优越,但据简氏报道,中国歼-35的体积虽不如B21,然而歼-36的弹仓却更大,这意味着它的作战能力可能更强。 中国无疑会为其六代机配备全新的武器系统、更先进的传感器和电子设备,实现多点信息共享,并加强电子对抗能力和提高隐身性能,同时解决新型复合材料和供电问题,以满足雷达等设备的电力需求。 简氏的报道相对客观,毕竟全球仅中国拥有两款六代机,而简氏作为知名的军事杂志,如果一味贬低中国军力,只会失去很多专业读者。

美国军事专家进行的模拟推演结果出乎意料:以一敌六竟然惨败,这多少让美国人感到有些难堪。

全球知名的军事论坛SinoDefenceForum上,美国军事专家杰森以中国第六代战机歼-36的载弹量和性能为基础,构想了一个实战演习。

如果歼-20和它的僚机不在,歼-36面对F-22和F-35联合作战,会采取这样的策略:凭借着高性能的雷达和红外探测设备,歼-36能够先发现对手,并抢先发起攻击。 这套先进的装备能让歼-36在战场上占据先机。

如果F-22和F-35攻击我方飞机,例如负责加油或预警的飞机,那么歼-36将会首先使用射程超过400公里的PL-17导弹进行反击。这是因为歼-36处于F-22导弹射程之外,只能眼睁睁看着己方飞机遭到攻击,无法进行近距离防御。

如果用六枚射程远超AIM-120D,甚至超过美国正在研发的AIM-260的PL-15导弹攻击美军的F-22和F-35,那么结果将会怎样呢? F-22或许凭借速度优势能逃脱,但F-35几乎没有胜算,面对如此远程的打击,它们将处于绝对的劣势,最终难逃一败。

模拟结果显示,为了让一架F-35能够接近歼-36进行近距离缠斗,需要牺牲六架F-35。这是因为,歼-36通常会优先用PL-17导弹攻击预警机和加油机等重要目标,只留下六枚PL-15导弹来对付F-35。 只有在六架F-35被击落后,第七架F-35才能突破防线,靠着近距离格斗武器与歼-36展开搏斗。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情景似曾相识? 想当年,美国空军装备F-22战斗机的时候,传闻中国曾计划用七架歼-8战斗机去换一架F-22。 因为F-22最多只能携带六枚中程导弹,如果导弹用光了,就靠最后一架歼-8靠近F-22,进行肉搏战。 那么,最终结果怎样呢? 事实上,战争并没有爆发,所以也就没有结果。 不过,模拟演练显示,F-22能够轻松脱离战斗,因为歼-8的雷达根本探测不到F-22。

最终,技术代差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六架歼-8的损失,却无法换来一架F-22的坠毁,这差距是无法跨越的鸿沟!如今,这种代差出现在美中之间,而且是美军落后。美军该如何弥补这巨大的劣势呢?依靠无人机协同作战?有人设想过类似的作战模式:比如歼-36战斗机先摧毁美军的预警机和轰炸机,再让无人机群进行攻击。由于缺少预警机的支持,美军将处于极度劣势——而我方还有预警机提供支援,胜负一目了然。更何况,歼-36自身配备的强大雷达,即使没有预警机也能发挥部分预警机的作用。

凭借隐身能力、先进传感器、高速飞行和强大的载荷能力,以及运用高性能无人机协同作战,歼-36战机能够快速投入战斗。它就像一个致命的、生存能力极强的放大器,可以有效摧毁敌方重要的空中目标,同时为友军提供战场信息,最终战胜数量上占据优势的敌方飞机。 Jason总结说,这些优势使得歼-36能够在战斗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历史的教训血淋淋地告诉我们,技术代差带来的巨大差距,并非人力所能轻易弥补,唯有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勉强追赶。从抵抗日本侵略,到解放战争的硝烟,再到朝鲜战场的残酷对抗,中国人民用无数生命换来的经验,如今却被美国人轻易获得。这种巨大的牺牲,令人唏嘘不已。

中国两款六代机首飞后,全球网友的反应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众说纷纭。有人兴奋激动,认为这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实力的巨大飞跃,预示着未来空战格局的重大改变;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报道夸大其词,实际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还有人则平静地分析,认为这次首飞只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后续研发和改进仍将面临诸多挑战。总之,世界各地的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各不相同,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景象。

这件事对不对?看看油管和X平台上老外们是怎么说的就明白了。

对中国新一代战机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质疑其发动机技术,甚至将其戏称为3D打印模型或充气模型,也有人认为其性能仅达到五代半水平。然而,一些权威军事媒体,例如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和美国的TWZ,对中国战机的报道则比较客观公正。这次美国第六代战机NGAD的缺席,反衬出美国在相关领域的底气不足。

我们来看看中国网友们是怎么评价的?看看最近一篇热门文章下面的评论就知道了,那些精彩的留言充分体现了大家的看法:

自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首次面临主要对手在军事技术上拥有代差的局面,这种不安感在美国网民中引发了强烈反响,甚至有人鼓吹对中国发动预防性打击,彻底摧毁中国的六代机研发计划。然而,现在采取军事行动真的能够扼杀中国的六代机项目吗?美国空军自身都无法打包票,更别说动用全部军力了。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今非昔比,美国几乎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