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
当时美军在越南扔下了约1500万吨炸弹、地雷和炮弹。
光是B-52轰炸机就扔下了800多万吨炸弹,比二战全部炸弹还要多。
结果呢?一样没打赢。
再说二战时, 德国人用V1、V2导弹狂轰伦敦,前后发射了上万枚,搞得伦敦市民苦不堪言。
但最后呢?
英国照样挺过来了,德国反而输了战争。
这跟现在俄军的情况挺像:仗着技术优势狂轰滥炸,开战后15天就扔了600多枚导弹,平均每天40枚。
2年多,各种导弹数以万计,但就是打不出个所以然来。
海湾战争的前例
1991年海湾战争。
美军开打第一天,就用了50多枚「战斧」巡航导弹。
精准打击了伊拉克的指挥所、防空系统、雷达站等关键目标。
这些导弹就像是手术刀。
直接把伊拉克军队的「大脑」和「眼睛「给除了。
失去了这些关键设施,伊拉克军队就像没了头的苍蝇,完全不知道美军从哪来、往哪打。
整个海湾战争,美军总共才用了不到300枚战斧导弹。
差不多,相当于俄军在乌克兰战争头半个月用量的一半。
但每一枚导弹的效果都特别明显。
正是因为看过海湾战争这场大片,很多人就觉得,现代战争就该是这样:
发射几百枚精确制导导弹,把对方的军事系统干掉,然后就能轻松获胜。
可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俄军打了上万枚导弹,结果却跟海湾战争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导弹,成了消耗品
以前大家都觉得导弹高大上,一枚动辄几百万美元,用起来都得精打细算。
但是俄乌冲突给全世界上了一课:
原来真要打起仗来,导弹也得像子弹一样「吭哧吭哧」往外送。
举个具体的例子:
俄军在乌克兰每次大规模空袭,动不动就要发射七八十枚导弹。
光是2023年冬天的几次大规模空袭,就消耗了将近1000枚各类导弹。
这些导弹的总价值,可能比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
再看看无人机,以前大家觉得无人机是个稀罕物。
但现在呢?
俄军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放几十架伊朗产的「扎伊德」自杀式无人机去轰炸乌克兰。
虽然一架才几万美元,但架不住用得多啊,一年下来也得花几个亿。
这场战争给各国敲响了警钟。
比如说,台海如果爆发冲突,解放军可能需要准备的导弹数量就不是几百枚、几千枚的问题,而是要以万枚计算。
而防守方面,台湾可能也得储备大量防空导弹,不然很快就会被打光。
现代战争导弹这种「高精尖」武器。
到了实战中就是消耗品,用得越多,战争的成本就越高。
所以,现在各国都在琢磨一个问题:
怎么才能生产更多、成本更低的导弹和无人机?
因为大家都意识到,未来如果真打起来,比的可能不只是技术先进。
更重要的是看谁的后院更深,谁的钱袋子更鼓,谁能在高强度的消耗战中坚持得更久。
台海情况不一样了
美国人在打仗这事上,历来都很重视「以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二战时,美军靠着强大的工业实力,能源源不断地往欧洲运送军备。
但现在的台海情况不一样了。
假设真的发生冲突,美军很可能面临这样的困境:
其一,离得太远,补给线太长;
其二,解放军的反介入能力很强,美军航母不敢靠太近;
其三,解放军的防空系统太厉害,美军飞机也不好打。
所以美军只能靠远程导弹来打。
这就暴露出一个大问题:美国的远程导弹库存够用吗?
我们来算个账:美军的战斧导弹库存据说只有4000多枚。
看看俄乌战争,俄军两年就打了上万枚导弹。
如果台海开战,美军的导弹储备可能撑不了多久。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国内现在吵得厉害。
有人说:得支援乌克兰。
另一派则说:
「咱们自己的导弹都不够用了,还往外送什么?万一台海有事怎么办?」
这种争论,其实是美国在全球战略上的两难处境。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情况并不新鲜。
1940年,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新的全自动火控系统没有赶上战争 。
整个二战期间,英国海军就只有落伍的HACS系统可用。
如果不是美国及时援助,可能真扛不住德国的狂轰滥炸。
现在,轮到美国担心自己的导弹储备不够用了。
这也让我们想起越战时期的一个教训:
美军当时用造价昂贵的F-4战斗机, 去打越共的米格-17,结果发现不但没占到便宜,反而损失不小。
为什么?
因为米格-17虽然简单,但造价低、数量多、维护容易。
这个道理放到今天依然适用:
在现代战争中,可能未必是最先进的武器最管用。
而是性价比高、能持续大量生产的武器更重要。
所以,未来的趋势很明显:得想办法造更便宜的导弹和无人机。
这就像一战时的冲锋枪,二战时期的坦克一样。
一开始都是稀罕物,后来都变成了大批量生产的普通装备。
现在土耳其伊朗的无人机,造价都不到高端导弹的十分之一,但实战效果却不错。
俄乌冲突开始时,以为储备的导弹够用。
结果打了没多久就发现不对劲了:
导弹库存见底了。
这让人想起二战时的德国, 在闪电战初期横扫欧洲,但后来补给跟不上,最终陷入了被动。
俄罗斯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立即采取行动:
扩工厂、增加生产线。
据统计, 到2023年底,俄罗斯导弹月产量比战前增加了好几倍。
但即便这样,面对持久战的消耗,有时还是供不应求。
再看看东亚,这里可是世界上火药味最浓的地方之一。
朝鲜半岛经常剑拔弩张,台海局势也时常紧张。
如果这些地方,真的爆发冲突,需要的导弹可能会比俄乌冲突还要多得多。
为什么?
其一,地理范围更大。台海战场涉及的作战区域比乌克兰要广,需要覆盖的目标更多。
其二,是对手的防御能力更强。
无论是韩国还是台湾,都装备了先进的防空系统,这意味着可能需要发射更多导弹才能突破防御。
所以,关键是什么?
一、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就像福特当年发明流水线生产汽车一样,我们需要找到批量生产导弹的好方法。
二、要简化设计,就像二战时期的苏联T-34坦克,不求最好,但求够用、能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现代版本就是:「战争未打,导弹先备」。
中国工业水平
二战时的美国,简直就是个工业怪物。
1944年, 美国生产了作战飞机7.41万架,舰艇217艘,坦克和自行火炮2.05万辆,各种火炮10.3万门。
这种疯狂的产能让德国和日本望尘莫及。
但今天的形势完全反过来了。
我们来看看2023年:
中国造了317万架民用无人机,相当于每天生产8700多架,而且这还只是民用的!
要是把这些产能转向军用,那产量就更惊人了。
美国也知道产能的重要性。
陆军副部长加布·卡马里洛表示:
到2028年,美国的155毫米炮弹产能, 将从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每月1.4万发,提高到每月超过8.5万发。
而中国呢?
随便一个中等城市的工业园区,可能就能在几个月内建起一条生产线。
这让人想起二战时。
福特公司的柳溪飞机厂,在战争时期,制造了8600架B-24轰炸机。
最高产能时,每63分钟就能下线一架B-24轰炸机。
现在的中国,就像当年的美国一样,拥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快速转产能力。
深圳的一条生产手机的流水线,可能随时就能改产军用电子设备。
而美国这些年的变化,就像英国在一战后的情况:
慢慢把工业转移到海外,制造业空心化。
举个例子:
美国,想要增加标枪反坦克导弹的产量,结果发现很多零件都要从国外进口,生产周期特别长。
2000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是15%,到2023年只剩10%左右。
反观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6%以上。
这就是为什么, 中国能在短时间内建起这么多医院来应对疫情。
而在生产导弹和无人机方面,也有这么强的潜力。
现在的中国,就像是开了两倍速的工厂:
不仅产能大,转产快,而且产业链完整。
这种优势,在战时可能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就像古人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但现在还要加一句:得能批量生产这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