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执掌「教鞭」26载,见证一批批祖国的雏鹰在这里换羽高飞

2024-05-14军情
转眼间,「教-8」飞机俯下机身,与地面形成了一个平缓的夹角,顺着机场跑道划过一道笔直的印痕。
机舱里,空军航空大学飞行教员张立斌关注着学员操作的一举一动,直到飞机停稳至指定区域,他的心才踏实下来。
1998年,张立斌毕业留教。教练机舱,这是他作为一名飞行教员最熟悉的战位;执掌「教鞭」于蓝天上,是他最自豪的时刻。
「天空是雄鹰的‘家’,是成就英雄飞行员的地方,向往更高远的天空,这是属于飞行员的追求。」 张立斌说。26年间,他的目光注视着一批批祖国的雏鹰在这里换羽,飞向更远的海、更蓝的天。
天空是雄鹰的「家」
■张立斌
【主讲人名片】
张立斌,空军航空大学某团飞行教员,「红鹰」飞行表演队队长。从事飞行教学26年,带教出20余期飞行学员。曾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飞行表演等任务。2021年被评为空军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获大学首届「东北老航校精神传人奖」。
有一种目标,要经过艰苦跋涉才能抵达
每年,看着新一批飞行学员走进空军航空大学的校门,我都会想起自己当年来到这里的模样,同样稚嫩、同样满怀期待。
和现在的新学员可以乘运-20飞机来校报到不同,20多年前,我坐着几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北国春城,开始了自己的飞行生涯。
飞行是浪漫的事业,也是艰辛的事业。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必须要付出巨大努力。在大学度过的第一个冬天,我记忆犹新。
为了抓紧时间打好体能基础,在东北刺骨的严寒中,常常能看到学员们在操场进行万米长跑的身影。冰冷的空气灌入肺里,刺激得鼻腔生疼,我拖着沉重的步伐熬过了一圈又一圈。每当快要坚持不下去时,参观校史馆时的一幅幅老照片如过电影般浮现在我的眼前:从老航校时期到现在,一代代飞行员们都是顶着这样的风雪历练成长起来的。
「长夜风雪吼欲狂,衣单被薄镀银光;‘冰窖’里边论蓝天,当个‘团长’入梦乡」。这是70多年前,东北老航校建立之初创业者们的真实写照。环境恶劣、物资缺乏,当时的飞行员们,只能利用铁皮挡杆等教具模拟飞行训练,在冰窖一般寒冷的宿舍里缩成一团保暖睡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练就了过硬的打赢本领。
前辈们可以,我也一定行!学校操场记住了我落下的每一滴汗水,跑着跑着,我渐渐跑到了同批学员的前列。然而,坚实的体能基础只是逐梦蓝天的第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掌握飞行技能,一个个课目直接把难度拉满,一道道难关横亘在面前。
我当学员的时候,学校只有一套简易的木质杆舵练习器供大家模拟练习。现在,我仍能回忆起当时自己对着模拟器「比划」、教员在一旁「指点」的场景。我慢慢摸索着推动杆舵的力度和仰身观察的角度,一点点找到感觉并反复体会,直至形成了「肌肉记忆」。
有一种目标,要经过艰苦跋涉才能抵达。回望来时的路,正是在每个课目上都拼尽全力、倒逼自己,我才能快速完成从教员带飞到首次单飞的蜕变。
那天,我操纵「初教-6」飞机从地面跃上蓝天。当飞机在高空中开始平稳航行,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安静。尽管我的头脑格外清醒,但心底有一个声音止不住地呐喊:「我飞起来了!」
空军航空大学学员进行飞行训练。杨明 摄
这一飞,就是20多年。从飞行学员到飞行教员,我见证了一批批年轻飞行员的成长。这些年,我们培养飞行员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育人体系更加科学,而学员们亦如当年的前辈,一以贯之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底色,在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后,迎来了雏鹰的振翅一跃。
矢志蓝天、苦练精飞,继承前辈优良的精神传统,我们才能飞得更快,更稳。
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飞行员就是战机的最后一发炮弹
驾驶战机翱翔天空,危险与浪漫并存,谁也没法保证险情特情不会在下一秒发生。我经常告诫学员:「列装飞机越来越先进,训练方法在更新,但是在战场上最重要的因素永远是人,我们不光要有高强的飞行本领,还要练就强大的心理素质。」
20米高空单杠训练,是每名学员必经的考验。高台上,风在耳边呼呼作响,在空中奋力跃起的那一步,是学员们克服内心恐惧、坚定信心的关键一步。
不是每一次跳起都能平稳落地,有的人尽管没能顺利抓住单杠,但他在迈出脚的瞬间,就跨过了心里的那道坎,感受到勇气的力量。
在飞行对抗性训练时,学员们要轮流进行攻防转换,防御方要尽可能破坏进攻方的飞行条件。遇到飞机失控的情况,杆舵晃动、指示灯报红、座椅下方不断传来震感,学员必须沉着冷静操纵飞机恢复正常飞行状态。随着一次次高强度训练,他们的能力加速生长。
天空是生长英雄的地方,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当飞行员。为了激发学员们的斗志和血性,课堂上,我经常会讲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飞行员事迹。
1952年,年仅24岁的飞行员孙生禄被10架敌机包围,为了掩护我方机群脱险,他的战机座舱盖被打碎,仪表盘也被打坏。他驾驶的「米格-15」飞机只能挂载200发炮弹,已经全部打光。
「快跳伞!」战友们对孙生禄大声疾呼。他听见了,但并未回应。只见孙生禄把油门加到最大,将燃烧的战机当作最后一发炮弹,向敌人机群猛撞了过去……
每当我讲到这时,学员们情绪都很激动。看着一双双闪光的眼睛,我问道:「人民空军为什么能击败力量对比悬殊的对手,而且越战越强?」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学员一字一句地说:「是因为我们有随时化身为第201发炮弹的勇气。」
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飞行员就是战机的最后一发炮弹。我们从革命前辈那里继承英勇无畏的精神气魄,用中国军人的血性和胆气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每一批学员换羽新生的过程,也是不断锤炼自己胆魄意志的过程,他们头脑中紧绷战斗的弦,为守护祖国空天的神圣使命时刻准备着。
在时代托举下不断飞跃
2018年11月,珠海航展现场。阵阵轰鸣声中,「红鹰」飞行表演队亮相天际。
我驾驶战机与另一架战机对向而行,在天幕划过两道优美的曲线。爱心成型的瞬间,第三架战机从远处穿心而过,写下人民空军独有的浪漫表白。
这是我们特意设计的「丘比特之箭」表演动作。作为「红鹰」飞行表演队的队长,如何在飞行表演中追求极致、挑战极限,是我经常要思考的问题。这次「丘比特之箭」表面看到的是飞行动作的优美流畅,内核却是对三机协同的新考验。飞行表演里有实战,「飞行表演队队长」和「飞行教员」两种身份的叠加,让我愈加感受到跳出舒适圈、超越自我的重要性。
当初,没有初教机,老航校的前辈们便越过初、中两级,直上「九九」高教机。这种精神始终激励着我,我告诉自己,要永远保持一颗不惧挑战、超越自我的心。因为时间是不等人的——
歼-20呼啸苍穹、运-20大鹏展翅、新型地空导弹威猛列阵……人民空军正奋飞在新的征程上。现代战争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求,倒逼教员和学员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界限,在身体素质、战斗思维、视野眼界等方面突破。
飞行员的身体和飞机一样,是另一种「精密、宝贵的力量」。跨昼夜飞行、长航时飞行等考题接踵而至,对学员体能的要求更高。户外训练课,学员们将自己固定在旋梯上,我手臂一晃,旋梯便带动身体加速滚动起来。他们强忍着眩晕的不适,在一圈一圈转动中调整状态。
每次旋梯停止转动,尽管有学员走下来时脚步踉跄、几欲作呕,但稍作休息后,仍会顶着额头的细汗对我说:「教员,再来一次。」我虽然心疼,但看着他们的军事体育训练情况图上的曲线不断跃升,更为他们感到骄傲。
我们教学的本质是培养能打仗的飞行员,必须要将胜战基因牢牢注入学员「飞之初」。除了体能训练中心,战术能力拓展研究中心也是学员们经常出现的地方。
在那里,可以看到教员拿着教具反复演示、学员热烈讨论的场景。针对学员的反思复盘,我常常反问他们:「有没有放在实战背景下考量?」在一次次攻防演练中,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实战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空军航空大学飞行教员张立斌(左)带学员检查飞机。杨明摄
张立斌(右)讲评学员训练。杨明 摄
人民空军在转型建设中日趋强大。作为一名飞行员,未来将以何种姿态飞向更高更远的空天?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夜晚,灯火通明的图书馆记录着学员们求索的过程——有人埋首苦读,从军事经典著作中找寻答案;有人借助海量学术资源,了解世界上先进的技法、训法……
大鹏保持向上的姿态,时代赋予最大的托举。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战斗一线,每个人都努力向前奔跑,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我在航校教飞了26年,未来还能继续在自己热爱的战位上发光发热,感到无比荣幸。
(解放军报记者毕笑天、通讯员刘佳整理)
战斗精神贯长空
■刘 佳
军人生来为战胜。打仗是军人的职责使命,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内生动力,一名合格的军人,要时刻将战斗精神根植心中、融入血脉。
在培育官兵战斗精神中提升打赢能力,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教育官兵、塑造官兵的重要方法途径。空军航空大学作为「飞行员的摇篮」,在空军战斗力成长中起关键的基础性作用。为提升飞行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学围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砥砺学员血性胆气,形成主题教育引领、老航校精神感召、实战化训练锤炼、强化荣誉激励的培育格局。
近年来,大学建立「东北老航校精神教学基地」,组织「东北老航校精神传人奖」评选,鼓励飞行学员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创新野外综合训练和生存训练组训模式,在飞行训练中设置实战化背景和模拟特情,开展抗压耐挫和心理调适训练,把战斗精神培育渗透教育训练全程;组织入学入伍、授衔、单飞等仪式教育,开展量化达标竞赛和「砺鹰班」「雄鹰学员」等评选活动,将战斗精神培育融入经常性教育管理和日常养成。
「胜在得威,败在失气。」长空亮剑,勇字当先。要成为「能打仗、打胜仗」的空战人才,必须具备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瞄准未来战场,新一代飞行学员砥砺英雄气、传承英雄志,发扬「忠诚、无畏、精飞」的职业精神,不懈奋斗、努力奋飞。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