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十大兵团司令进朝鲜:国内难分高下,一打美军看出了谁更强

2024-10-27军情

在朝鲜作战的近四年时刻中,志愿军先后有 10 位兵团司令员(包括以副司令员代行司令职责的),指挥着部队跟美军正面交锋。

在美军这一超级试金石跟前,10 位兵团司令各展所能,都取得了光辉战果,在我军光辉历史上留下了痕迹。横向去比照这 10 位兵团司令,那可太有趣啦,既能打破解放战役里四大野战军将领之间短少比较的阻碍,又能直接比照出各位将领指挥水平的特色。

当然,通俗点说,就如同要比个高下,像隋唐那十八条好汉相同排排名次。不过笔者可不想这么简单就给开国元勋们下定义,咱也没那个资格。只是在同一个参照标准下,瞧瞧学习一下各位的现场体现。

一、位置特别高的只要四位

在解放战役成功后,兵团一级的指挥组织根本没啥意义了,用不着会集十几万人去大规模交兵,因此建国没多久就给取消了。不过在朝鲜战场上,一向是相当重要的指挥层级,兵团司令员是志愿军总司令部之下指挥一个大区域战事不能短少的指挥员。

为啥朝鲜跟国内不相同了呢?依我这点浅陋的看法:

一方面是环境不相同,出国交兵,敌人的状况、友军的状况还有战场环境统统都很生疏,作业又多又杂乱,只靠志司领导根本管不过来,从志司到军级作战单位,按理应该有个中心组织来分管领导和指挥的责任。

在朝鲜境内,跟国内不相同,这儿没有地方军区,也没有支前组织和民工。兵员、粮弹、医疗这些全都得靠自己去解决。而且还得进行多兵种协同,让兵团机关担任这类事,也能给军级单位省省心,少些精力上的干扰。

终究哪 10 位是兵团司令员呀?

13 兵团的司令员邓华,在入朝今后,一向还兼任着志愿军的副司令员。

9 兵团的司令员宋时轮,那但是长津湖之战的主角。

19 兵团的司令员杨得志,榜首批没能去,在国内经过朱老总指点,第二批才入朝,在几批入朝的部队当中,他是唯一被朱老总接见而且当面教授战略的。朱老总视察部队的时分,还呈现了挺有意思的小插曲,下面详细讲述。

19 兵团的第二任司令员是韩先楚,他顶替的是杨得志,不过那个时分 19 兵团的军力有了很大的变动。

19 兵团的第三任司令员黄同学永胜,到了后期根本上没啥大仗可打,他在 19 兵团的三位司令员当中,存在感是最弱的。

3 兵团司令员陈赓,没和 3 兵团一同入朝,由于患病留在了北京,由王近山替代他指挥。

3 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那但是个凶猛角色,让美军铭肌镂骨的上甘岭战役便是由这位猛将指挥的。

3 兵团的第二任司令员是许世友,他在 1953 年 4 月入朝,没过多长时刻就休战了。

20 兵团的司令员杨成武在 1951 年 6 月进入朝鲜,在金城反击战中,创下了日歼敌数量的最高纪录。这位白袍小将确实威力巨大。

20 兵团的第二任司令员郑维山,其指挥才能可不比杨成武将军差。

先拿职务来比较一下,就能够初步理解十位兵团司令的位置以及所起的效果。

陈赓曾是志愿军的副司令员,在彭总回国的那段时刻担任掌管作业,位置如同比邓华还高。

邓华入朝之后一向担任副司令员(52 年 4 月彭总回国看病的时分,邓华担任代司令员),陈赓回国去办哈军工了,邓华就成了志愿军实际上的一号首长。

杨得志从兵团司令晋升为志愿军副司令员(52 年 7 月担任副司令员),担任最重要的作战指挥作业,就跟粟裕在华野时的位置差不多。朝鲜休战今后,1954 年 11 月,他当上了志愿军司令员。

韩先楚入朝今后是副司令员,担任作战方面的作业,还曾直接深化到前线部队参加指挥,归于 13 兵团的实际指挥者。

杨勇在朝鲜休战今后,先后担任了志愿军的副司令和司令员(54 年 2 月是副司令员兼参谋长),55 年 4 月成为司令员,一向到志愿军撤回。

宋时轮曾担任过副司令员(52 年 1 月就任,没多久就回国办军校了)。

就 55 大授衔来说,陈赓被授予大将,在志愿军将领里只比彭总低。郑维山、王近山是中将,剩余的 7 位都是大将。

总的来讲,当过兵团司令员直接指挥交兵,又升到志愿军副司令员担任作战指挥的,要数陈赓、邓华、杨得志、韩先楚的位置最为突出,比其他 6 位都强。

当然啦,职务的凹凸不过是战功和位置的一种外在呈现,可不能觉得谁职务高就必定凶猛。接下来我们详细瞧瞧各位将军的体现,再做个横向的比照。

二、谁先出国作战

十位兵团司令在国内战役时散布于四大野战军和华北部队。除了华北部队的一部分直接被编入一野一同作战外,在三大战役之前,各体系的兵团、纵队级单位大多是各自作战,在战役战术方面很少相互协作。

有人或许会讲,华野跟中野协作不少呢,像中野 11 纵老是跟着华野一块协同作战,华野的陈唐兵团和陈赓兵团协作攻击洛阳,宋时轮纵队老是深化襄汉那一块儿协作中野交兵,还有东野的程子华兵团和杨得志兵团一同合力打新保安战役。

确实有过这是真的,不过协作的时分磕磕绊绊,呈现了好多问题。像二陈打洛阳有争功的状况,程杨打新保安协作得不太顺,中野 11 纵在华野根本上就没啥存在感。

在没有统一指挥和协调的时分作战,各家部队展现的战役力水平有不同,各家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发挥也打了折扣。像洛阳战役,陈赓是收着、让着打的。都姓陈,陈赓大将的格式和境界便是不同。所以,在国内战场相对阻隔的状况下,没法充沛比照陈赓、陈士榘、程子华、杨得志等人的水平凹凸。

陈赓、邓华、杨得志、韩先楚这四位位置很高明的,谁体现得最为超卓呢?

陈赓是兵团司令员,但这是兼任的,多数时分兵团的指挥由王近山担任,陈赓大多时刻在志司掌管全体作业,所以就不多说他老人家啦。

其他那几位,我们逐一来讲。

首先要说邓华。邓华在四野那会便是四大兵团司令中的一个,位置比韩先楚高。这些年,坊间由于有些专家过度解读(在必定程度上是夸大式的误导),把韩先楚大将捧得特别高,如同韩先楚被授大将有点委屈,甚至有人把韩大将跟彭林刘粟徐放到一同比。授衔这事儿是国家的大事,是按体系标准评定的,军衔大体能体现将帅们的功绩和才能,当然偶然也有个例意外,但十大元帅、十大将和 57 位大将那都是极少数的人,能进这 77 人的名单,是中心反复衡量、全面点评后,特别精确的成果。

中心最初在东北安排的应急部队,是由邓华领导的 13 兵团,其班子的配备状况是这样的:

司令员是邓华,政委为赖传珠,副司令员有洪学智和韩先楚,参谋长由洪学智兼任,政治部主任是萧向荣。

入朝之后,十三兵团直接变成了志愿军的机关,彭总担任司令员还兼任政委,邓华是榜首副司令以及副政委,洪学智是第二副司令,韩先楚是第三副司令,解方当参谋长,杜平是政治部主任。

邓华在朝鲜那但是全程参加,啥活儿都干。入朝初期,从榜首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根本上都是彭总指挥作战时的主要辅佐。后期呢,还兼任了西海岸防护司令部的司令员。当然啦,原十三兵团的事儿他照样毫无疑问是头号领导。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邓华依靠自己超卓的观察总结本事,写出了【对美帝作战的初步经历】这篇文章。这在抗美援朝的战史里归于分量很重、具有开创性的辅导文件。这篇文章是根据前三次战役不算特别多的战例数据和经历写出来的,讲了南韩军和美军的长处缺点,说明了志愿军作战指挥、政治作业、后勤保障、战术原则等方面的根底经历,而且还概括了部分战场上承当防护使命部队的经历。

那些没啥军事经历的同学或许一会儿搞不理解这份文件意味着啥。

这是咱戎行头一回跟美军来个全面对战,之前对他们几乎啥都不了解,不了解敌人就没法制胜,好多将领出国交兵心里发慌没个准儿,原因就在这儿。

邓华边干边总结,脑子好使,反响还快,能找出有规律的东西。这份文件虽说远远不能把抗美援朝战役的一切规律都总结出来,但就其时战役的时机来讲,能给后边入朝轮战的部队供给些根本的参阅,让后续部队不至于啥都不清楚,起码能知道敌人啥样了。

啥叫善战才没有显赫的功绩?这就对啦。有一份理论性的文件,能省去好多盲目探索,这就代表着能大量减少伤亡,大大缩短跟敌人接触、了解敌人以及打败敌人的进程。邓华功劳极大!

还有一点,我们得特别清楚,邓华这人很务实。从解放战役中期开端,咱军一向喜欢机动作战、大量消除敌人,特别发起大规模地包围敌军。解放战役刚开端的时分,毛主席倡导一次战役围歼敌人一个旅,后来越打越顺,咱军将领渐渐胃口变大,都争着以围歼整军为方针制定作战计划。三大战役动不动就包围敌军兵团级的部队。再后来往南方进军,进兵太快太急,在已经不可了的桂系残兵那还吃了点小亏,更甭说十兵团在海那儿那场让人忘不了的失利了。

刚到朝鲜的时分,国内那种由于屡次成功而产生的骄傲习尚,间接对战略战术确实定产生了影响。在第二次战役的长津湖战场,我军支付这么大的代价,应该说跟这种习尚有必定联系。当然了,这是战役条件改动造成的,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怪到我军将领身上。

邓华专门说起防护作战的事儿,显然是看出了这种习尚的不良影响,意思便是不赞成老是猛冲、老是大范围迂回包抄,抵挡国民党军的方法用在美军身上没准不可。在这样的状况下,防护作战的重要性一会儿变得特别突出。

入朝的将领里不缺能交兵又骁勇的人,不过真实极具智慧,还善于在理论层面去探索探求的没几个。在我看来,就三个人有这能耐,邓华算一个,陈赓算一个。另外一个后边再说。

中朝跟联合国军打开商洽今后,邓华又去担任商洽相关的事儿了,后期作战指挥主要是杨得志担任,他这才得以专门去处理那些杂七杂八的事。特别是彭总、陈赓陆续离开朝鲜回国后,邓华忙这忙那,处处应付,成了志司毫无争议的挑大梁的首长。

由于他统管着彭总之下的一切严重业务,那笔者就不再去分析他在详细作战指挥上的状况了。要说让他担任一个兵团,先不管能不能比过杨得志和韩先楚,起码不会比杨韩二位差。

在入朝的将帅当中排个名次,彭总排在首位,邓华必定能排在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