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吃了回头草,50多架歼11B战机,为什么比歼16战机,更年轻?

2024-12-18军情

当我们聊到中国空军的新型战机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歼-20隐身战斗机,或者是技术先进的歼-16多用途战机。然而,2017年,一批已经停产的歼-11B战斗机却重新复产,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批复产的歼-11B竟然被称为比歼-16还「年轻」的战机。

时间回到1990年代。当时,中国空军的战机装备水平说实话有点尴尬——落后、老旧,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防空作战的需求。要想守住自己的领空,必须有更先进的战斗机。于是,苏联的骄傲——苏-27SK战斗机进入了中国的视线。

苏-27SK是什么概念?当时,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之一,航程远、载弹量大、机动性能出色,是苏联空军的绝对王牌。引进苏-27SK不仅是中国空军实力的跳跃,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技术学习。后来,中国拿到了苏-27的生产线,自主制造出了歼-11A战斗机,但问题也随之暴露:技术不过关,性能不足,远没有达到苏-27的原有水平,最终只生产了105架,远远低于当初计划的200架。

前车之鉴告诉中国航空工业:要走向强大,不能一味依赖「舶来品」,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从2007年开始,国产化升级的歼-11B战斗机正式定型。

歼-11B对比歼-11A,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全面国产化,包括航电、雷达系统、发动机等关键设备都换成了国产技术。此外,歼-11B还具备更强的机动性能和打击能力,使它成为了当时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机型。从2007年到2016年,歼-11B的生产数量超过了300架。可以说,它撑起了中国空军重型战斗机的半壁江山。

然而,时代在进步。随着歼-16多用途战斗机的横空出世,歼-11B的生产线在2016年暂时停产。毕竟,歼-16不仅性能更强大,还具备更先进的电子战能力和空地打击能力,在现代化战争中有着更广泛的适应性。

本以为歼-11B的故事就此结束,没想到2017年,它却短暂复产了。这又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军队扩编,装备跟不上。

2016年,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防和军队改革。空军部队从「航空师」改编为更加灵活高效的「航空旅」,不仅规模扩大,装备需求也随之猛增。但问题是,歼-16虽然性能优越,但技术复杂、生产周期长,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快速扩编的需要。于是,空军选择复产经过技术改良的歼-11B,用来填补短期战机装备的缺口。

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歼-11B和歼-16到底有啥区别?

歼-16是歼-11的深度改进版,它不仅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还拥有更先进的航电系统和电子战能力,空地打击能力尤其突出。此外,歼-16还能挂载多种新型精确制导武器,是真正的「全能型」战斗机。

相比之下,歼-11B虽然在雷达和航电上有所改进,但在技术上还是逊色一筹。即便如此,经过升级改良后的歼-11B-2(也叫歼-11BG),整合了一部分歼-16和歼-11D的技术,使它具备了更强的作战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复产的歼-11B看起来更「年轻」,但性能并不完全等同于歼-16。

除了空军,歼-11B还被装备到了海军航空兵,主要用于近海防空任务。但随着中国海军的战略重心向远洋发展,歼-11B显然无法满足舰载作战的需求。于是,海军更青睐能够上舰的歼-15,甚至正在等待下一代隐身舰载机的到来。

也就是说,歼-11B在海军的角色逐渐边缘化,但在空军,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老将」。

歼-11B的故事,其实是中国航空工业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一次蜕变。从引进苏-27,到自主改良歼-11B,再到歼-16、歼-20的横空出世,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航空工业发展之路。

当然,复产的歼-11B也让我们看到,军队的装备发展不一定追求「最先进」,而是要讲究实用性和平衡性。先进的歼-16、歼-20固然好,但在快速扩编的背景下,经过升级改良的歼-11B依然能发挥重要作用。

从歼-11A到歼-11B,再到复产的升级版歼-11BG,它不仅是一架战机,更是中国航空工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见证。复产歼-11B并非「退步」,而是中国空军在特定时间下做出的务实选择。

未来,随着更先进的歼-16和歼-20逐步普及,歼-11B的任务或许会逐渐减少。但现在,它依然在祖国的蓝天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