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歼-20到运-20:中国空军2024年的「短板与天花板」
为什么拥有195架四代机歼-20、数百架三代半战斗轰炸机和运输机,中国空军却仍被许多人认为无法与美军一较高下?
有人说,这是因为「底子薄,起步晚」;也有人说,这是中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花钱要用在刀刃上。那么,2024年的中国空军到底处在一个什么阶段?是「少年天才」起势,还是「爆发户」扩张?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
先来说说大家最关注的先进战斗机。2024年,歼-20的数量直接从125架增长到了195架,仅仅十个月新服役了70架。 这是什么概念?
堪称一次大提速——虽说和美军的F-22、F-35机队比起来,中国四代机还没达到他们的规模,但这速度已经让世界不少国家心生忌惮了。歼-20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一流空军的排位次序。
如果说歼-20是「四代机老大哥」,那今年首次公开亮相的歼-35A无疑就是「小鲜肉」了。这款全新的隐身舰载机让无数海军迷们激动不已,它不仅被期待成为中国航母的「标配装备」,还肩负着未来提升海空一体联合作战的使命。虽然2024年只是亮相阶段,但从目前来看,歼-35A可能在2025年进入量产,届时它将真正补齐中国舰载机的短板,为制海权带来新的活力。
这俩「四代机明星」搭配出场,有人说它们是中国空军的「双子星」,但别忘了,不是闪耀天上的星星就不用接地气。如今的中国空军,战术空军的实力已经拉高一大截,但未来如何把「高端装备」用到极致,才是考验指挥体系和作战经验的大问题。
2024年,中国空军的战斗机规模跨过了1500架大关,其中,歼-10系列达到600架,歼-10C单机型数量突破了230架;同时,还有超过580架的歼-11B和歼-16型三代机。这阵仗看着实打实的威风!
但是,带着一双「扒门缝看热闹」的眼睛往里瞧,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比如,现在服役的歼-7E已经是妥妥的过时二代机了,可就在上个月,歼-7E还展开了一场堪称经典的「大象漫步」演练,为什么要展示老旧飞机?你别急,这事背后藏着「抠门」的巧思。歼-7E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在承担飞行员基础训练和一些特定防御任务上依然有用不得不说「老骥伏枥、尚能饭」。
高端战斗机火力全开,低端资源也拿来过日子,虽然显得有些「家长里短」,但不得不说这是目前中国空军削减成本、优化资源的一种策略。只不过,从体系化的角度来看,「战斗机多」的现象也能成为一种约束:型号杂、维护难,未来要如何整合资源才是关键。
刚才说了前线的战斗机,那咱们再掀开后勤保障这一页。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和其他辅助飞机正在显现「巨人扩张」的趋势。
我们先来看轰炸机队伍。目前,中国轰炸机总量达到了200架,其中有110架轰-6K/J和20架轰-6N,以及240架歼轰-7/7A。这是什么水平?从数量上,中国空军无疑已站上了亚太地区的顶端,但「质量」方面,轰炸机上限却还是停留在了中程打击。这不是轰-6不厉害,而是长期以来战略轰炸机缺位,导致中国轰炸机始终缺乏全球打击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强筋健骨不练,怎奢望一招致胜?」
再看运输机。运-20系列总数已超100架,其中有20架是空中加油机运油-20。这成绩确实让人骄傲,但现实也骨感:加油机的数量仅为美军的十分之一,因此,中国空军在中远程战斗部署和投送能力上,依然「远谋未达」。说白了,加油机不足,让很多战术机队走不远飞不了。
聊了这么多战机和装备,你可能纳闷:既然问题存在,为什么不多造点「大家伙」?专家们的看法或许给出了答案。
中国空军的现状,其实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目前,中国还未完全进入全球投放力量的阶段,更大的任务仍是「以战术注重防御,以装备适应区域冲突」。从这个角度看,集中提升三代半和四代机的数量,从战术层面稳扎稳打,不失为明智选择。
更何况,大型轰炸机与加油机,就算造出来也得面临巨大的后勤、维护成本。举个例子,美军有大量C-17运输机和KC-135加油机组成后勤体系,背后可是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和天文数字的资金成本。而中国空军还在从「本土防卫」走向「区域制空」的阶段,把钱花在当下最合适的地方,似乎也是「有米先做饭」的老实做法。
从与美军的对比中,中国空军身上的「短板」显得明晃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潜力被困住了。比如,随着歼-35A的量产、运-20新型号的研发加速,以及未来新型轰炸机的立项推进,中国空军的战略短板将逐步被弥补。而至于未来如何用这些装备形成复合作战优势,则是体系性变革需完成的大课题。
说到底,每一次成长都有痕迹,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瓶颈」。中国空军如今如同一匹千里马,虽然尚未完全展翅,但它的惊人潜力已经逐渐展露锋芒。这个时代也许会不止一次证明: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飞得更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