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为占领中国的巴里加斯地区,仅4年时间,印度发动了14次军事入侵

2024-07-28军情

前言

中印边界向来冲突不断,为侵占我国领土,印度时常蓄意挑衅,令边界地区始终不得安宁。

而在中印边界中,巴里加斯地区尤为特殊,为了占领此地,印度在4年间,先后发动了14次军事入侵,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后来,在我军的奋勇反击之下,印度军队落荒而逃,侵占的土地也被悉数吐了出来。

但取得战争胜利后,我军后撤,给了印度重新入侵的机会,至今,巴里加斯仍有45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印度非法侵占。

那么,印度为何如此执着地侵占巴里加斯地区?我军是怎么打败印军的?战斗结束后,我军又为何主动后撤?

战略价值极高,印度虎视眈眈

巴里加斯总面积约为1900平方公里,隶属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西藏解放后,中国边防部队即沿着传统习惯线守边巡逻。

巴里加斯地区地形陡峭、气候严寒、人烟稀少,然而,它却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从地图上来看,巴里加斯与印属克什米尔相近,是西藏通往克什米尔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

克什米尔我们都知道,是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一处峡谷,西邻巴基斯坦,南接印度,还与阿富汗接壤,占据中亚地区的枢纽位置,长期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和巴基斯坦抢夺克什米尔,印度挑起了两次印巴战争,将此地变成火药桶,最终,印度控制了60%的面积,以及四分之三的人口。

可见,印度对克什米尔极为重视,于是,巴里加斯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长期被印度觊觎。

巴里加斯与克什米尔相连接,主要靠的是一条河谷,即印度河上游的狮泉河河谷,要知道,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都是险峻的高峰,两者相互隔绝、难以通行。

但就在狮泉河河谷一带,两座山脉呈平行之势,反而形成了一个海拔较低的断陷带,从而成为西藏通往克什米尔,乃至整个中西亚地区的绝佳通道。

隋唐时期,吐蕃向西扩张,走的便是这一条通道,后来,伊斯兰教向东传播,也是由狮泉河河谷通行。

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甚至在此处展开激烈交锋,为巴里加斯地区平添了几分历史底蕴。

近代以来,随着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巴里加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完全掌控印度后,英国殖民政府又从巴里加斯入手,干涉我国西藏地区,并迫使西藏当局开放商埠。

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夺回领土,但印度阴魂不散,不时对我国进行骚扰,试图侵占我国土地。

巴里加斯地区距离阿里的核心地带狮泉河镇不到60公里,一旦印军来袭,这就是双方交战的前沿阵地,也是保障狮泉河镇的重要屏障。

得寸进尺,屡次侵占

1955年5月,印度便对巴里加斯虎视眈眈,甚至罔顾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直接出兵占领,直到10月份,中国边境工作组人员抵达巴里加斯,印度才撤回。

不过,印度从未放弃对巴里加斯的争夺。

几个月后,印度又在巴里加斯南部设立岗哨,驻扎兵力,与我国的边防小队对峙,距离最近时,双方相距仅600多米。

在印军的不断挑衅下,两军险些擦枪走火、酿成流血冲突。

1956年3月,印度方面又派出军人,乔装打扮成平民,偷偷溜到巴里加斯,想要开拓土地,不过,此举很快被我军识破,印军被迫灰溜溜地离开。

同年7月,印度故技重施,又一次潜入巴里加斯境内,甚至在山脚下修建了7间营房,但还是没有避免被我军驱逐出境的命运。

1957年,印度方面派出了更多兵力,在巴里加斯设置哨卡,蚕食了一些土地,而这,只是印度展开侵略的开始。

在1956年到1960年短短四年内,印度累计发动了14次军事入侵。

不仅如此,印军到来后,还在巴里加斯地区烧杀抢掠、欺凌百姓,对边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巴里加斯建立基地后,印度又跃跃欲试,试图将侵占行为向阿里地区扩散。

1961年后,印度俨然已经将巴里加斯视作本国领土,在上面大肆修建哨卡,还定时派出巡逻队巡逻,发现中国人后,直接进行暴力驱逐。

侵占巴里加斯的行为,其实只是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大印度联邦」设想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印度非法修改官方地图。

采取了一系列违反国际法的措施,侵占了我国高达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约等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要知道,50年代初期,中印一度有过很长时间的蜜月期。

1951年,印度爆发旱灾,粮食短缺,中国粮食虽然也不充裕,但还是勒紧裤腰带,给印度支援了66万吨大米。

后来,周总理连续4次前往印度访问,尼赫鲁也投桃报李,邀请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双方关系日益亲密。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印度国内危机平缓以后,尼赫鲁做起了扩张梦,而他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中国。

1962年初,他还大言不惭地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将这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印度」,直接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怒火。

掀起自卫反击,迅速制服印军

1962年4月,印军在两国边境,尤其是巴里加斯地区设置了大量军事据点,总数达到43个,其规模甚至远超英帝国主义时期对中国发动的战争。

印军为此志得意满,公然在国内宣传已将中国军队向后赶了两英里,还称尼赫鲁的决策是「拿破仑式的胜利」。

尼赫鲁也有些得意忘形,在中国政府主动谈判,要求和平解决问题时,他断然拒绝,还表示武力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不仅如此,印度政府还公然干涉我国内政,在中国捣毁了印度阴谋后,印度索性扯下了中印友好的旗帜。

1962年10月,尼赫鲁更是变本加厉,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印度方面决定以军事力量解决中国问题」。

在对方不断挑衅、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我国也开始为反击做好准备,中央军委召开会议,为政治动员、后勤保障、兵力调动等做出部署。

9月20日,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入我国领土,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势。

到10月20日,印度已经在东西两端集结了2.1万兵力,全面进攻由此打响。

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中国边防部队利用印军部署头重脚轻、侧翼暴露等缺陷,采取迂回、包抄等战术,将对方打得抱头鼠窜。

第一阶段的反攻仅仅持续了8天,便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还拔除了印度据点37个,挫败了印度的全面攻势。

很快,我国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与印度谈判,但尼赫鲁还是不死心,他一边拒绝中国友好的提议,一边在国内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动员。

截止11月11日,印度前线的兵力又增加到3万多人,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可笑的是,印度募集一切力量的攻势,还是被中国边防部队轻易化解。

19日,边防部队便攻克了重点地区邦迪拉,21又清除了西山口一带所有的印军据点。

11月21日,战争以我军的大获全胜告终。

这一战,中国军队累计歼灭印军4800余人,俘虏3900多人,其中还包括印度名将、62旅旅长辛格准将。

主动后撤,归还俘虏

按理说,在取得这样酣畅淋漓的大胜后,中国应该趁热打铁,夺回包括巴里加斯在内的所有被印度侵占的领土,彻底浇灭印度的嚣张气焰才对。

毕竟,当时中国的先头部队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距离不到300里。

然而,从1962年12月1日开始,中央军委却下令,主动后撤20余里,并且归还了印度全部的装备及俘虏。

那么,中国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后撤呢?

首先,这与当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有关。

自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接任以来,中苏关系逐渐产生变化。

除了苏联,美国对中国同样虎视眈眈,印度溃败后,尼赫鲁独自前往美国,寻求时任总统肯尼迪的帮助,甚至要求派遣轰炸机轰炸中国。

美、苏、印三大国都与我国关系紧张,在这一环境下,倘若继续出兵,到时候,腹背受敌、多线作战,形势很有可能失控。

其次,中国在经过了十来年的高速发展后,经济与工业等方面需要考虑下一步的发展。

正因如此,在取得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全面胜利以后,我军没有痛打落水狗,而是选择主动后撤,休养生息。

然而,中国的友好行为,却成了印度得寸进尺的借口。

就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印度再一次非法侵入巴里加斯东南部地区,强占了45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长期对峙,边境泾渭分明

至今,巴里加斯地区仍然充满火药味,印度也始终没有归还我国的固有领土,双方军队长期对峙,令巴里加斯边境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巴里加斯最大的边民聚居区叫做典角村,恰好分布在中印对峙的边界线附近,于是,典角村也就分为了印控典角村和中控典角村。

在我国这一边,典角村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村庄别无二致。

两层的楼房、平坦的公路、优质的牧场是典角村的基本面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从高处俯瞰的话,整个村庄的布局,恰似一个「国」字。

反观印度那边,情况截然不同,村庄里几乎无人居住,全是印度军队设置的岗哨。

不仅如此,印度还擅自拆除了原来村民的房屋,转而修建成一条盘山公路,还建造了大量军事设施,包括半山腰的碉堡,枪口正好对准了我国这边的典角村。

可见,印度强占这片土地,根本不是为了国内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完全是服务于地缘政治竞争的需要。

因此,来自印度军方的威胁,一直是笼罩在典角村村民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主动前往边区定居、放牧,宣示我国主权,国家对此地也非常重视。

从2006年开始便投入了大量资源,修建了包括光伏电站、活动广场、健身区、农家书屋在内的基础设施,进一步保障了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和生活需求。

结语

有人说,「中国对印度先礼后兵这种策略,无异于对牛弹琴」。

近代以来,印度的种种骚操作都表明,这个国家贪婪、狡诈、背信弃义,完全不值得信赖,一直恪守和平、共赢等原则的中国,只会处处掣肘。

如今,中印边境冲突不断,印度也日渐猖狂,巴里加斯地区的局势将何去何从,恐怕还要等待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