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中国航母造得飞快,美专家提醒:别只看表面,中国还有底牌

2024-10-28军情

10月18日,美国【国家利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比较了中美航母。文章指出,中国航母相较于美国拥有一个「疯狂的」优势,即中国海军并不将航母作为战略核心,而是以区域拒止/反介入系统为中心,这使得中国航母能够在强大的区域拒止/反介入网络的保护下展开作战。

文中特别指出,不应仅关注中国航母的建造速度。尽管中国目前建造航母的速度非常快,有望在2030年代拥有6艘航母,但中国最大的优势仍然在于能将美国舰队阻挡在自身火力范围之外。

图为福建舰正在进行海上测试。

这项观点与近年来盛行的中美「造船实力比较」论有所不同,它不再仅仅关注造船能力,而是将中国长期发展起来的岸基和空基防御能力纳入整体分析之中。认为如果中美发生冲突,美国的主要舰队将会被中国的区域拒止/反介入力量限制在有效作战范围之外,从而使中国海军得以直接突破美国在中国周边建立的「岛链」防线,这将使美国在战略上面临失败。

那么,中国在区域拒止和反介入能力方面是否真的如外界所言那样强大?在面对中国这一「底牌」的情况下,美国又会采取什么新举措?

图示为中国的鹰击-12A反舰导弹。

【国家利益】一文指出,区域拒止/反介入力量的建设一直是中国多年来的核心战略。在获得实质性的航母建造能力之前,面对美国强大的海上优势,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战略,力图将美国阻挡在本土之外,防止其航母战斗群进入中国近海,从而在本土建立战场。

在中国航母力量尚未成熟之前,依靠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来助力海上力量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是因为基于国土防卫战略演变而来的拒止能力受到「海岸线」的限制,本质上仅为大陆的有限防御力量。而美国的航母战斗群以及驻扎在第一岛链的空军战略轰炸机,具备极高的机动性,这些具有机动性的战略力量使美国在军事行动中处于灵活主动的地位。

里根号航母正从日本横须贺港启航。

真正改变这一局面的,是中国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的扩展。传统的反舰导弹或陆基飞机,最多只能将防御线推进到离岸1000~1500公里,但反舰弹道导弹与空射弹道导弹则能够将这一边界延伸到数千公里。

类似于东风-26这样射程超过4000公里并具备反舰能力的导弹,如果在中国东南沿海部署,将使美国海军在第一岛链的安全性大幅降低,甚至连北马里亚纳群岛这样的远洋岛屿也将面临反舰导弹的威胁。对美国而言,唯一相对「安全」的海军基地就只剩下距离中国海岸近6000公里的中途岛。

在这种区域拒止/反介入力量的协助下,中国的航母战斗群将能够在第一岛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可能成为该区域唯一的海上机动战略力量。这样一来,打破美国的战略封锁将变得相对简单。

此外,航母战斗群与岸基区域的拒止/反介入力量的协同配合,能够进一步增强灵活性,使得中国即使在防御状态下也能保持不败之地。

图中显示了中途岛的位置,从这里向西便进入了中国的拒止/反介入区域。

在2020年8月,中国在浙江和青海分别成功发射了东风-21B和东风-26导弹,精准命中南海的靶标。这一举动展示了中国在近海及深海进行反舰打击的实力。尽管美国航母战斗群能够接近中国沿海,其舰载机的作战范围却不足以深入超过2000公里,从而无法打击青海的反舰导弹发射阵地。

此外,中国的空中打击能力也在持续提升,装备了鹰击-21导弹的轰-6轰炸机能够充当机动打击力量,有效填补岸基力量在攻击上的不足。从中国沿海出发,向西太平洋纵深数千公里,形成了一张区域拒止与反介入的网络。

轰-6K搭载的鹰击-21

当前,美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位于「第一岛链」的主导地位,而中国则可以借助区域拒止/反介入网络的扩展,大幅提升海军实力。在这层「保护网」的掩护下,海军得以稳步发展,随着更多航母的服役,美国整体战略崩溃仅是时间问题。

关于中国区域拒止/反介入力量的扩展,这对亚太局势造成了显著变化,美国显然有所察觉。近年来,美国确实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试图对中国进行反制。

2023年的「美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成为一个关键事件。在「印太战略」的背景下,美国正在组建更多新的「小多边主义」团体,通过这些团体增强反制能力,把原本由美国直接承担的反华责任逐渐转移给盟友。

戴维营峰会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转折点。

正在进行扩军的日本,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美国多个小型多边主义组织的中心,在第一岛链上建立一道「防线」,为美国争取宝贵的时间。

美国选择将自身的防线后移,更多主力作为「二次部署力量」运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近年美军发展起来的「濒海战斗团」,这支部队主要驻扎在夏威夷和关岛,只有少量调派至日本。如果中美之间爆发冲突,这些部队将会被派往前线,负责控制海上岛屿并提供侦察情报,为后方的美军主力赢得时间并支持其作战。

濒海战斗团是美国战略转型的重要成果之一。

这种策略实际上为美军的主力提供了一种间接的保护,使其能够部署在中国的区域拒止/反介入力量之外,避免在开战时遭受重大损失。待战斗的初期攻击结束后,美军主力再寻求突破的时机。即使没有这种「时机」,美国也彻底失去了对第一岛链的控制,而受损的多是其盟友的军事力量,反而使美军主力得以保全。

另外,美国近些年也在考虑让日韩等具备造船实力的盟友,协助美军进行舰艇维护,以弥补美国在造船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国内造船厂能专注于新战舰的生产,从而保持美军舰队的规模,确保整体的规模优势。

然而,这一战略仍旧无法实质性地对抗中国,顶多只是延缓了美国的海洋霸权。

近年来,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战略调整,本质上是实施「远洋决战」策略。通过重启第一岛链,盟友将消耗中国的力量,进而迫使中国在区域拒止/反介入力量的防护范围外与美军展开战斗。

对于中国而言,存在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严重依赖远洋航线。如果美国对原油和矿石等原材料的进口航线实施远洋封锁,国家的正常运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一旦失去区域拒止/反介入网络保护这些航线,中国海军在规模上又不及美国。

随着中国航母战斗群的增多,美国的劣势只会愈加明显。

然而,问题在于,中国的发展中心并不仅限于区域拒止/反介入力量。正如【国家利益】杂志所提到的,区域拒止/反介入力量是中国的一张底牌,但中国在造船方面的能力同样令人瞩目,海军的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觑。

如果到2030年代能够拥有六艘现役航母,那将实质性地增强维护全球利益的能力。展望本世纪中叶,在中美力量的相互变化中,中国有可能在舰队的数量和质量上双双超越美国。

总之,美国的全球霸权破裂已是必然,如今时代的主流是全球化与多元化,维持单一霸权实际上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美国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中国的崛起,不过是在拖延霸权的衰退,结局不会因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