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元朝末年燕云十六州是怎么被明打下来的?与之对比,是北宋得到燕云十六州难,还是明朝更难?

2020-05-01知识

其实无论是明朝,还是北宋,在收复失地的时候,都会碰到一个共同的问题。

这个问题,朱元璋曾经阐述过两次,一次是他在攻打张士诚的时候,有将领提议直取苏州,而朱元璋则认为应该从湖州开始步步为营地攻城,同时派兵袭扰苏州,使张士诚疲于奔命。朱元璋认为,如果直接打苏州,那么若是城防坚固,久攻不克,「顿于坚城之下」,张士诚各城援军四集,绝其归路与粮道,乘其疲乏击之,则我军必败。于是朱元璋步步为营,到后期才围攻苏州。

后来准备北伐,朱元璋同样认为应该向两路进军,攻取河南、山东等地,若是直接进军大都,同样会顿于坚城之下,元军四集,使我军腹背受敌。所以必须先切断大都的两翼,确保两翼安全后,再进军大都。

朱元璋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些胜利也是很艰难的,朱元璋围困苏州很长时间才攻克,又是筑垒绝粮道,又是挖地道、起土山,又是投石车狂轰,又是击退突围部队和援军,最终才使得张士诚弃城而走。

北伐的历次战役中,大多数是靠元军疲惫、士气低下的情况下,大部分敌军弃城而走、投降或是有内应开门的情况,有一些攻城也比较艰难,还有一些诈降的情况,不过在元军长期与红巾军作战疲乏,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各地军阀割据,缺乏统一指挥的状况下,这些城市还是被攻陷,最后是徐达引军前往大都,元顺帝弃城北循告终。

朱元璋认识到,在进攻的战争中,攻城是最大难题,久攻不克,士卒疲乏,敌军援军四集,绝我归路与粮道,与城内军前后夹击,则是最危险的情况,可以说古代的一切攻城战的失败都是这样的。

唐朝时期,李世民、李靖也认识到这一点。李靖在两次南征,一次攻打萧铣,另一次攻打辅公佑,都认识到久攻不克的危险。攻打萧铣时,李靖先是用计,乘敌军劫掠李孝恭败军的辎重时,趁乱击之,击败萧铣军,随后攻占江陵的水寨。但是这个时候,李靖认为不宜强攻,因为久攻不克,士卒疲乏,而敌人援军四集,则会使我军进退两难。于是李靖让士卒将缴获的敌军辎重,扔进长江,顺江而下。萧铣这个人残暴猜忌,不得人心,而且大部分士兵是长期战争后刚遣散又被临时征召的,士气低落,他们正在前往救援江陵的路上,看见辎重沿江漂流,认识到我军败了,于是纷纷放弃抵抗。萧铣也见大势已去而降。

打辅公佑那次,则是李孝恭、李靖与辅公佑手下将领对峙,李孝恭坚壁自守,然后认为可以趁后方城防空虚击之,李靖则认为不可,若是攻城不克,城内军与城外军前后夹击,则我军必败。于是李靖以羸兵诱敌,设伏以待,敌军追击,然后大军合击之,歼灭敌军野战部队。然后辅公佑见大势已去,弃城而走。

攻城的确是我国古代作战的难题,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名将慕容恪在攻打野王、洛阳等城市的时候,就提出攻城将会伤亡惨重,除非是敌军援军将至,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前后夹击,才会选择急攻;如果能够有效阻止敌人援军,断绝敌人补给,那么筑垒围困,以逸待劳,击退敌军突围部队,待敌人粮尽援绝,同时派人离间,使得敌人上下离心,才可以损失较小地夺取城池,是最好的选择。慕容恪最不喜欢的,就是急攻城池,贪一时之功,让部队损失惨重。

在守城的时候,除非是遇到上下不和,士气低落,有人内应,或是粮尽援绝的状况,不然急攻损失势必会惨重。我国历史上,那些将领身先士卒,有勇有谋,重视赏赐,上下一心的情况,会是最能创造奇迹的防守,比如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黄巢起义时赵犫守陈州。

而且纵观历史,即使不是将领深得人心,全城军民上下一心的情况,那些看上去不得人心的统治者或将领,也能通过一些死忠的支持,加上裹挟全城军民,据险而守,进行那些让被认为是有德之人的将领损失惨重的守城战。

东汉末年,曹操攻打吕布的下邳,袁术的寿春,都旷日持久,损失惨重,吕布这样两面三刀,袁术这样横征暴敛,依旧可以在囤积粮草,据险而守的情况下,坚持到曹操要么引水灌城,要么杀粮官定军心。

五代时期,后汉的杜重威据邺城叛乱,慕容彦超不听高行周劝阻,急攻之,损失惨重,于是高行周采取筑长围守之的方法,绝其粮道,使其粮尽而降。杜重威是后晋石敬瑭的妹夫,是一个盘剥百姓、贪生怕死的人间之屑,因为他率领大军对友军见死不救,最终契丹绝粮道与归路,向耶律德光投降,导致后晋的灭亡,但这样一个人间之屑照样可以依靠邺城城墙的坚固抵抗许久。

还有后周世宗柴荣征南唐,在寿州的围攻最为艰难,虽然李煜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守城将领刘仁瞻坚壁自守,外加连日大雨,江水灌营,柴荣许久才拿下寿州。以上的例子都证明,即使是不得人心的统治者,依然可能利用城防坚固拖住对手,攻城的损失惨重,围困数日的补给困难,援军的前后夹击,都有可能使得事情发生转机。

在这种共同的困难:攻城下。北宋同样在赵光义的两次北伐中,因为攻城不克,然后补给困难,被迫回师修正,然后契丹援军到达,追击宋军,加上宋军将领不和,指挥不统一,缺乏配合协调,纪律不够严明,没有结阵徐行,而是匆忙撤退,在契丹追击时大惊,崩溃,以失败告终。

宋军输得这么惨,如果是攻城和边境补给是共同难题,主要是野战上。倘若宋军能够在野战中,有有效的统一指挥,将领之间能够配合协调,能够在野战中击退辽军援军,为攻城创造粮尽援绝的条件,那么才能攻克。即使因为补给问题撤退,也要像朱元璋、李世民那样,设伏以待,纪律严明,从容结阵徐行,敌人追来,则伏发,合击之,才能通过消灭敌人野战部队,为攻城创造条件。这是宋军未能像唐、明那样成功获得大量进攻作战的原因。

当然,李世民、朱元璋的胜利,除了统治者和将领的实力,士卒的高战斗力、训练度、士气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运气,利用敌人的弱点使然。

倘若李靖攻打萧铣和辅公佑的时候,两人不是历史上刚愎自用、不得人心之辈,而是窦建德那样体恤士卒、深得人心之人,那么尤其是萧铣那次,援军不会因为看见辎重沿江漂流而放弃抵抗,而是四面围攻唐军,那么李靖能否取胜还难说。

倘若朱元璋北伐大元,大元不是那个被红巾军北伐,让北方经济社会崩溃,李思齐等军阀割据,缺乏统一指挥的政权,而是让一个在理想状态下被脱脱、察罕帖木儿或王保保有效整合与领导的大元,那么对大都的征伐也不会在一年内完成。张士诚尚且可以守苏州孤城数月,一个互相支援的大元将成为噩梦一样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