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如何看待北大金融学硕士因考公成功而辞去基金经理工作?

2021-07-07知识

这则基金经理辞职考公务员的新闻,当真火遍了朋友圈。

我也看到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很明显是为了故意吸引眼球。

毕竟换个标题,「公募从业人员考取证监会核心部门」,那样看着就挺励志的。

不过开玩笑的讲,现在各个基金经理都在追求「涨粉」。这位嘉实基金的的指数基金经理正好因为考上这波自媒体的营销,反而比原先当基金经理的「更加有名」,也是换了一种方式出圈了。

当然,也很多人讨论,因为是指数投资部的基金经理,所以含金量差很多,而且他管的产品还都很小。也很多人文章讨论当然是证监会香,除了嘉实这位,还有兴业证券、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和东方基金的工作人员也考上证监会。

正好基金经理和证监会已经是这两个领域的最顶级的存在,所以今天也就主要蹭这个热点,给大家讲讲,关于市场化VS体制内的岗位的选择。

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各自的取舍又是什么?

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哪些要素?

1、 基金经理这个行当

确实,基金经理可不是普通的「经理」。

实业里的经理可能多少算个领导,但金融圈里,那可是真的经理遍地走,很多人一毕业,名片就得印个「高级经理」,过几年很多就印上高大上的「副总裁」就可以拿去忽悠人了。

但基金经理,在公司内,基本都是要是被认为真正的「总」。也有相应的研究员进行服务。那已经是绝大多数二级人员的梦想中的「终点」了。

我经常跟同学们讲,如今基金经理很多都「爱豆化」了。

大家买基金都是去支持「xx女神」、「xx男神」、「我的kunkun」

其实,确实如今对清北复交的硕士生而言,公募投研算是最理想的去处之一了。

虽然不像很多营销文章讲的动辄七千万的年薪,但但部分一定级别的公募基金经理都年薪数百万是完全可能的。激励机制特别好的可能突破千万级。

指数基金这种被动投资一般会弱一些,而像这位主角的单位嘉实基金作为业内规模较大的公司,薪酬也一定会非常可观。
当然,其实还不只是因为钱。

一旦成为基金经理, 多少老百姓的身家血汗钱就归你管了。

换言之,这个岗位也具有一定「社会性」。

你的一举一动确实能让他们「魂牵梦绕」。

不过基金经理的压力也是不小。

一方面是来自于内部考核压力,因为是相对收益,所以开玩笑的讲, 基金经理的评价,都是小学数学——你是几分之一。 你是前三分之一就还不错,你要是后几分之一压力可就大了。

一方面是来自于投资者的压力,每天你的「迷弟迷妹」们都盯着你的净值。

就像之前产生了不少段子的诺安基金蔡高松——「涨时蔡总,跌时菜狗」。

每天,基金经理面对的资金往往是几十亿、上百亿甚至是千亿级别,对于资金安全的要求,风控非常严格,但又要尽可能追求相对收益,让基金经理自身一直面试很大的压力和挑战。而且很多为了防老鼠仓,每天还要监控你的各种对外沟通。

至于考核,越大的公司要求越高,毕竟那么多新鲜的人等着上位。大部分都是末位淘汰制,比如说如果一位基金经理确实连续3-5年业绩都不好,那基本上就要面临转岗甚至失业了。

遇到特别大的市场波动,心理上本身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还要忍受各种基民的谩骂。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大部分的市场化的高端岗位,都是如此。

你只看到了投行在上市酒会的风光,没见过背地里人家蹲了多久穷乡僻壤。

你看过研究员新财富颁奖,不知道人家无数个深夜还在码最新的点评。


2、证监会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前面提到,清北复交的硕士毕业能去不错的公募投研,也算是最好的出路之一了。

而去部委或者省的公务员,其实目前算是清北同学的「首选」。注意区分,未必是最好的,但是确实大部分人最喜欢的。因为至少在这条路上,其实反而没有像二级那么卷,因为这条路「能走的人有限」。

像即使你是清北,想去二级投研,照样要面临复交人大两财一贸的竞争,大多数具备长期的二级市场实习经验。

而考公,尽管普通人们都还是抱怨很卷,但是其实对于特殊的院校来说,他们考公的直接优势巨大。

像很多部委选调,很多是有针对清北的定向的,每个省的选调一般还会针对本地的985。

所以,很多同学抱怨内卷。

我就这么跟你们讲,你之所以能「感受到卷」,那是因为你还有竞争的机会。

体制内很多特别好的岗位,因为直接在源头上就「区别对待」了,压根就没让你觉得卷的机会。(当然,大家都能考的基层还是很卷)

到底证监会又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之前跟同学们做比喻,如果是部委选调好比是跟银行总行管培,一行两会就是妥妥的金融市场部、投行部这样的利润中心。

专业度高,出路也广,地位也高。

另外,还是强调下,人家考上的发行部。

网上关于发行部的介绍主是: 拟定 境内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规则、实施细则,以及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规则、实施细则; 审核 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并监管其发行上市活动; 审核 上市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请文件并监管其发行上市活动等。而七处主要负责发行阶段的询价、定价、配售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实打实的实权部门。

其实,本身在部委作为职业起点,因为天花板高,所以你努力点,不犯错误,最终成为正处级的概率还是不低的,至少远比从基层起步高。

当然,还有别样的出路。很多在监管混到一定级别之后,可以到被监管的机构「影响力变现」,很多机构就图一个「会里有人」。

金融是个政策性很强的行业,监管机构工作的经历,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可以获得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更全的视角,以及更高的职业天花板、更丰富的行业资源。

你在监管机构,混一定年限,哪怕级别不到,但出来一些核心部门觉得你至少有「沟通渠道」。混到一定级别,出来就直接会给予高管职责(一般有限制多少年不能直接到被监管机构,但都有规避方式)。很多券商的总裁、基金的高管、督察长原先都是证监会背景的。

许多有眼界、有思路的金融青年才俊,都会认为能到监管机构工作,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跃升和履历的极大完善,哪怕「借到会里帮助工作」一阵也是挺好的。

所以基金经理转战公务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为了体制内铁饭碗丢掉金饭碗,而是职业发展中一个不错的选择。

话说高盛长期占据第一投行的宝座,与它输出了大量人才到美国政府担任要职。以至高盛被称作华盛顿政府的「高官训练营」、「向美国政府输送高官的金融机器」。

当然,除了证监会这种,还有很多工作几年后考公的人。

对现有的工作不满意,希望改变、更在意家庭和生活、期待稳定。

刚毕业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应该有所作为,到后来大部分人都发现,自己原来只是普通人。

三、如何选择——在于你不能全都要

其实,并没有完全「对」或者「错」的选择。

大部分同学犯的错误,就是单独的问:「这个工作怎么样?」「这个工作和哪个工作更好?」

但这个很明显不对,因为每个人对待「好」的定义,是截然不同的。

你如果问我公务员工作好不好,我也只能告诉你好。

但我知道按照我的性格,我并不会喜欢当公务员,我也不适合。

见过太多人,选择工作之前,会想到这个工作性价比高,但是那个工作好像待遇更好,陷入反复纠结。

最后入职之后,各种抱怨我选的这个工作怎么怎么地,当初应该选择另外一个工作。

比如说选择了券商投行的小伙伴,觉得我现在真的太辛苦了,挣得也没有很多,这样何苦呢,当初应该去银行/体制内。当时年少不懂事呀!

选择了银行总行的小伙伴,想着我当初就应该去投行,好羡慕他们的收入和带来的能力提升,像我现在每天做的事情又简单又重复。当初怎么就做了这个选择呢。

像选择了部委的人各种抱怨我们福利待遇也没那么好,晋升又好难,所谓的啥福利分房也要好多年。总之都是围城呀,你想来我跟你换呀。

所以这个答案是近乎无解的吗?

并不的,关键想清楚——你不能全都要。

就像我举过一个例子: 某个学员在某头部券商投行实习,然后团队里的人建议他可以考虑去考监管机构,但他说但是监管机构的待遇并没投行高呀!?

我说,你做个比喻你就懂了: 某个人给你介绍了某部委的领导的女儿,然后你脱口而出:但是她不漂亮呀!

这个世界上,一定不存在完美的工作。

因为资本总是逐利的,公司只会因为你付出和创造了更多的收益,才会给予你更高的待遇。

毕竟钱多事少离家近,本来就是相互矛盾的。

你要追求更高的收入,正常情况下,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这个点,只能自己想通,并没有缓解的办法,不然你永远会在这山看着那山,觉得那边好像更高耶。

四、进攻型VS防守型

这个是从以前哪里看到的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论,我觉得可以更好的指导大家选择职业。

什么叫进攻型的岗位呢?什么是防守型的岗位?

像大部分机构的前台岗位就是很典型的进攻型。你需要出去承担更多的任务和压力,但相对来说也会有更高的回报预期。如果做得好会上升比较快,但如果做得不好也会面临淘汰压力。

至于防守型则是大家所理解更加「稳定」的岗位,大多数是中后台岗位,相对来说不会像前台那样背业绩指标。

比如说同样是学会计的,在四大、八大做审计就是进攻型,毕竟未来转型空间也很大,特别牛的还有去企业当CFO拿股权的的。在公司做财务的话,相对就是防守型,没那么累,主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完,在内部会比较稳定。

比如说同样是人力资源领域,猎头VS 人力资源也是这类。

当然,其实这个不太类比 基金经理VS公务员,但是大部分同学都要想清楚。

大部分的市场化岗位是偏进攻型的,体制内是偏防守型的。

这里给大家带来最大的先期体验是「节奏」。不是指工作强度,而是指的是个人成长的上升斜率变化。进攻型一开始陡峭,防守型则一直会偏平稳。

如果你是一个进攻型的人,其实你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那么你如果选择了防守型,你会很痛苦,因为防守并不能给你带来直接的快感。

如果你是一个偏防守型的人,选择市场化的岗位也会觉得很不适应,节奏和变化太快,我可能还是先喜欢安静的把我自己的事情做好的这种风格。

那么这俩有优劣区分吗?

其实并没有。

进攻型可能你前期若干年冲的快,比如说你做投行的,确实感受到了你的能力和职级待遇的快速提升,但是你到了某个阶段会发现,往上的资源要求太高了,最后陷入瓶颈。等年纪大了,还要面临很多年轻人带来激烈的竞争。

而防守型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初期成长并不如市场化岗位快,但若干年之后一看,自己也坐上了某个关键职务,待遇不见得差,还有一些小权利,甚至原先觉得很厉害的同学还要来求你。也许不一定有很惊人的成就,但比大部分平均的同学可能还要过得好。

当然,上面也是举例,也可能你进入市场化的岗位,很顺利的升职加薪,当上CEO,成为人生赢家。

写在最后

现实中,很多人会偏好更稳定的方向,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这也是这些年考公热的一个诠释。

也有很多的文章讨论说体制内的工作,体制外要四倍以上收入才能划的过来。

有人开玩笑说,你在山东,考上本省公务员或者在北京当公务员,才能算是「大孝子」。按这样,你在拼多多七八十万,也照样比不上本地的公务员几千块的认可度高。

见过很多去总行、垄断国企的嚷嚷着要裸辞找工作。

也见过在最好的投行工作,吐槽说我这个时薪比出租车司机还要低。

总而言之,大家的讨论这么多维,就在于价值的不统一。

我既想要这个,我还想要那个。

其实职业选择的关键,就是认清楚你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

选择,本身就意味着放弃。

人不可能啥都要,这样你可能会一直很痛苦。

如果一切朝钱看,那么,去市场化好好打拼。就算输了,也就认了。

如果觉得我也只是普通人,但我追求一条比较稳的路,那就别老是和别人比较具体的收入,多想想你拥有他们羡慕的稳定生活。

多想想你自己有的,别只盯着别人有而你没有的,日子就开心快乐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