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焦虑这种情绪。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天生的性格,又或者家庭的影响),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特别容易焦虑的人。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教师节父母给我买了明信片,让我送给班主任老师。就这么一件小事,我那天晚上兴奋的睡不着。
到后来考研的时候,考试前一天晚上因为过于紧张,根本无法入睡,在寝室的床上翻来覆去,结果只睡了3个小时就去考试了。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焦虑这种情绪,仿佛就像我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把它「摆脱」掉。
最近我对焦虑这种情绪有了两个新的认识,今天跟大家聊一聊。首先,我们之所以会焦虑,很多时候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自己让他人失望。比如你要上台进行一次演讲,上台前你可能会变得额外紧张,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我在台上演讲的不好,那我就搞砸了一切,台下的观众会耻笑我(诸如此类的消极想法)。
这就要谈到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 在【控制焦虑】这本书中提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非理性假设 。让我们产生焦虑的这些想法,大部分都来自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非理性认知。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框架。
在台上演讲的不好、出丑他人就会耻笑我(诸如此类的想法)这种事前的想法一定会发生在现实当中吗?答案是可能会,也很可能不会。因为现实世界里别人或许没有那么关心你的表现。或许会有人评判你的演讲水平,但其实这些评判对你自己来讲也并不重要。
进入职场后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很多行为,只有我们自己会在意。试想一个场景:在一个商业广场,有一个年轻的男子在广场中心安静的躺在地上。你看到了,有那么几秒,你心中可能会好奇,这究竟是为什么,难到是行为艺术吗。但也仅仅只是那么几秒,很快,你就还原到自己的生活圈子当中,你也不会真正关心那个年轻人究竟在做什么。
同样,我们换位思考,无论我们上台演讲还是面试找工作,其实真正在乎那个结果的人,寥寥无几。我们把自己看的太重要,有时会让我们背负沉重的压力,无法喘息。
回想我自己考研失眠的场景,当时我其实是给自己做了一个非理性的假设:我的同学、室友都已经找到不错的工作了。如果我考研不成功,我将是班里最失败的那个人。我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当我不断强化这个念头的时候,焦虑情绪会不断的放大、巩固,以至于我根本无法安心入睡。但如果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非理性假设,并尝试与它辩论,或许我们的状况会好转很多。
比如:我考研不成功难道就一定是个失败者吗?我的同学、室友怎样评价我真的很重要吗?别人找到理想的工作时,我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吗?诸如此类的发问,并进一步看清自己大脑中潜意识的想法,这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我常用的小技巧(我忘了是从卡耐基 哪本书里看到的了):当遇到让我焦虑的事情时(比如找工作面试时),我会想一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工作面试失败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呢?无非就是我错过了到这个单位上班的机会罢了。错过了,难道我以后就没有其他更好的机会了吗,显然不是。
第二个改变是对焦虑情绪 的认知。其实,焦虑这种情绪是一种 非常好 的内在感知。回顾一下,我们什么时候容易感到焦虑。通常,都是我们焦虑的这件事会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的时候。
比如我自己在带队进行决赛之前、在进行一项重要的考核之前、在上台给大家演讲之前等等,我会感到焦虑。因为我们在意这件事情的结果、我们在意在这件事情中自己的表现。
焦虑这种情绪,或许永远无法根除掉。但当我们看清了它的本质,看清了它存在的意义之后。我们就有了一种豁然的态度来面对它。当我们把它看作一种进步的前兆时,我们或许就有了挑战的欲望与更强的动机。当我们真的把它看作一种好的情绪时,我们反而变得放松自如。
以上是我近期对焦虑情绪的再认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