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四川叫做四川而不是五川或三川?

2012-07-18知识

长文预警!

今天就来好好梳理一下四川名称的由来,相信你看了这个回答,再也不会搞不清「四川」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了。

一、四川不是「四条大江」

我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 四川,就是因为省内有四条大江得名的

其实直到现在,也有不少人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这个解释简单、形象、易懂。不过很遗憾,这个说法于史无据,是不可靠的。

其实我们不用翻史书,也能看出这个说法的漏洞所在:四条大江,到底是哪四条?四川的大江大河可不止四条: 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涪江、渠江、雅砻江、青衣江、大渡河 ……如果考虑到汉中也曾是四川的一部分,那还得加上 汉江

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这个「四」并非是实指数量,而是虚指,以显示四川的江河之多呢?也不可能,因为古代用以指数量多的数字,一般是「三」或者「九」,比如成语「三缄其口」「九死一生」,其中的「三」或者「九」都是虚指数量很多的意思,但遍查辞书,「四」并没有这种用法,所以四川的「四」,就是一个普通的数量词。

四川水系图(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非要从四川的大江大河里面挑四条出来,显然难以服众。比如说,非要选四个,长江肯定要占一个名额,那剩下的三个名额,如果从岷江、沱江、嘉陵江、雅砻江、乌江这长江五大支流里选三个,这就很让选择困难症患者为难了。

如果非要选三个出来,那就勉强把乌江和雅砻江排除掉吧,毕竟 乌江 有一大半在贵州,而 雅砻江 流域古代还不归四川管。那就只剩下 岷江、沱江、嘉陵江 ,可是问题又来了: 涪江 虽然只是二级支流,但无论水量还是流域面积都比沱江大,古人可没什么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的概念,只看重要性,涪江在四川的地位确实是超过沱江的,比如宋代梓州路基本就是沿着涪江流域设置的,凭什么不能入选?

但如果涪江入选,沱江被踢出去了肯定不会服气:我可是堂堂的长江一级支流,凭什么要给你一个二级支流让位?

再说涪江选上了,同样是二级支流的 渠江 似乎也可以入选,毕竟渠江也是川东重要河流;不过,如果渠江都选上了,那 大渡河 好像也有资格,毕竟人家水量大……可是如果大渡河都入选了,四川恐怕得改名「十川」了。

如果考虑到历史问题,这个选择就会更复杂,毕竟有「四川」这个名字的时候,汉中还是四川一部分,那 汉江 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凭什么不能有姓名?

总之,你没办法列一个能让大家都服气的「四条大江」名单出来,这也正好说明: 四川得名不是因为「四条大江」,反而是因为有了四川之名,人们才会去寻找「四条大江」来作为得名的依据

2、从「川峡四路」说起

既然四川得名不是因为「四条大江」,那为什么这个说法还流传甚广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四川真正得名的原因,说起来比较复杂,以致于把很多人都搅蒙了,使得他们宁愿相信「四条大江」的说法。

一般你看到的四川得名的说法,大都是这么写的:

北宋在如今的四川地区,设置了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

一般人看到这里直接就蒙了,这四个路里面明明没有「川峡」这两个字啊,咋就变成「川峡四路」了?「川峡四路」咋又变成「四川路」了?这个「四」咋个就从最后面跑到最前面去了?「峡」字又哪儿去了?还有,既然叫川峡四路,那简称为什么不叫川峡省?

别装,就问你能把这些问题全部回答出来不?

这就是问题所在: 几句话确实说不清楚「四川」这个名字的演变过程

所以,要搞懂四川的得名,必须先弄清「川峡四路」这个名字的由来。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川峡四路里的「川」是怎么来的: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原来的「剑南节度使」辖区分设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个节度使,合称「剑南两川」,这是「川」字首次出现在地方行政区划名字中。 而这个「川」一般认为是「平地」之意 ,也就是「一马平川」的川,不是「川流不息「的川。

宋乾德三年(965年),北宋灭后蜀,在成都设置「西川路」,由「剑南西川」得名,宋代的行政区划为路、州(府)、县三个级别,路是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今天的省。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又在利州(广元)设置「东川路」(五年后,东川路又重新并入西川路)。

西川路,曾被简称为「川路」,请记住这个简称,稍后你就会知道它的重要性。

顺便说一句,【三国演义】里写的「刘备取西川」很明显是个历史学BUG,因为汉代根本还没有「西川」这说法。

至于川峡四路里的「峡」,则是这么来的:

宋开宝六年(973年),在奉节县设置「峡路」,又称「峡西路」,这个「峡」,显然是指长江三峡。

大家都知道,四川盆地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所以不管内部怎么分割,都得有一个统称才方便。在秦汉,就叫巴蜀地区;在唐代,就叫剑南或者蜀中。

而在宋代,四川盆地内由于有了西川路和峡路,这一地区也被称为「川峡地区」。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981),又将西川路、峡路合并为「川峡路」,基本上囊括了整个四川盆地。不过由于这个辖区太大,管理不便,宋真宗咸平四年 (1001年),再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后改名成都府路,驻成都)、梓州路(后改名潼川府路,驻梓州,今三台县)、利州路(起初驻利州,也就是今天的广元,后迁驻汉中)、夔州路(驻奉节)。

虽然这四个路的名字中已经没有川、峡二字了,不过由于这一地区长期被称为「川峡地区」,所以还是合称为川峡四路。

宋代川峡四路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3、从「川峡四路」到「四川路」

我发现,很多人搞不清四川得名的由来,就是因为没有把四川得名的关键一步了解清楚: 「川峡四路」怎么变成「四川路」的?

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转过弯的问题。因为这个「四川路」,它的构词法其实是「四-川路」,而不是大家理解的「四川-路」。

前面说过,「西川路」以前曾被简称为「川路」,而现在川峡地区有了四个「路」,那也就可以理解为有了四个「川路」,再加上唐代也有过「剑南两川」的说法,所以川峡四路,也就简称为「四川路」。

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没看明白,那我也没办法了,因为四川的得名,就是这么复杂。

本来「四川」只是一个非正式的简称 ,但用得久了,也就官方化了。比如南宁抗金名将吴玠,就曾任「四川宣抚使」,说明「四川」作为代指巴蜀地区的地名,已经深入人心。

元灭宋后,合并宋代设置的「路」,在全国设立行省,原四川地区和陕西曾合并设立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几年后又分置四川、陕西二省,从此四川一词作为一个正式的省级地名,沿用至今。

元代疆域中的「四川行省」(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随着后来行政区划调整,现在的「四川省」已经名不符实了,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

谭继和:【四川得名的文化解读】

袁庭栋:【巴蜀文化志】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