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3知识 其实之前 @Michelle 在别的题目里已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了: 苏州园林和日本园林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她已经从传统造园的角度(布局、理水、叠山、置石等)把中式园林与日式园林进行了比较,于是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比较这两者。 这是中国‘明四家‘之一的 文徵明 于16世纪画的【松壑飞泉】。 几乎是同一时间的日本,同样是选择’松‘作为题材, 长谷川等伯 画出的日本国宝【松林图】是这样的: 看官们是否看出了两者的巨大差异? 是的,虽然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受中国文化影响,但由于地理,民族,社会等等原因导致了日本的审美意象跟中国是不一样的: 中国更中庸,日本更极端。 「冈仓天心发现,中国人天性中强烈的常识因素使中国人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他说,在这方面,日本与印度人更为接近。」(【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P94) 绘画艺术是反应一个时代视觉意向的良好媒介,用这个媒介作为引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代表文徵明构建的松林空间是自然化的,更为随性与世俗。人物或建筑大多隐于山林之中,而山水的嶙峋深幽才是空间突出的重点。在文徵明多次参与设计讨论的拙政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岛山上的雪香云蔚亭藏隐于一片绿色之中,建筑在这一视觉空间中是偏向于消隐的,这与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山水画中建筑与山水的关系是相当契合的。文人的审美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造园主人,造园者的审美意象,进而影响了当时的造园。 而作为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画家,长谷川等伯创造的松林空间更为直接与纯粹,在400多年后的我们看来是那么现代而具有禅意。与文徵明有王献臣(拙政园主)作朋友一样,长谷川等伯也有个朋友叫千利休,日本茶圣。他是一种很重要的日本庭院---草庵式茶庭的开创者,关于他有各种各样的典故,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 一日,丰臣秀吉耳闻千利休的庭院里开满了异常美丽的牵牛花。随想定要去亲眼欣赏的风景。于是,便命人去通知千利休在早晨举行一个茶会。可是,当他来到千利休的庭院一看,发现满园的牵牛花都被刚刚拔去,空空荡荡。丰臣秀吉十分的气恼。他压抑着心头的怒火走进茶室。当他向茶室的壁龛一看,一朵孤清而淡雅的牵牛蓦然入目,震撼无比。( 第七百三十五篇•牵牛花 ,马未都的博客) 牺牲千万只取一朵,在清苦的视觉之后体会一丝娇意。无论是意向上的,还是体验上的,都可以看出日本极端的美学特点。在这样的审美意识下的日本园林是这样的: 干干净净的青苔簇拥着飞石一直延伸到茶室的入口,入口狭小而高于地面,客人要足够谦卑地进入到另一个空间去品茶... 整个空间与行为体验都是仪式感的,极致的。日本的其他传统园林类型也都有这样的倾向。 -------------------------------------------------------------------------------------------------------------------------------------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 我们探讨日本园林跟中国园林的不同可能喜欢从现有物质层面去比较,但真正本质的,更重要的差别是民族性的差异。 这样的差异导致了,在审美取向上,在营建层次上都形成了巨大差异。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中国的水岸是曲折深幽的,日本可以选择更为禅意的枯山水;中国的石头选着了瘦皱漏透的太湖石,而日本选用了质朴的山石;我们喜欢玉堂富贵的玉兰牡丹,他们喜欢清雅物哀的晚菊落樱....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两国的审美倾向并不一样。 很多中国人想去模仿日式的园林,绝大多数不过是临摹个皮罢了,这里面的水太深。别人庭院里一个洗手钵,为了长出合适的青苔要预先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养个几年,每棵树都要精心挑选....没有洁癖性格的中国人是做不来的,中国人做个园子,新的挺好,日本人做个院子,要长青苔才好,那叫侘寂。其实每个民族的艺术审美都有自己的优势长处:中国对意的追求,欧洲对均衡的努力,伊斯兰的抽象图案,日本人的极致等等等等 因为这些每个民族才有自己的骄傲。最后,还是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其实之前 @Michelle 在别的题目里已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了: 苏州园林和日本园林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她已经从传统造园的角度(布局、理水、叠山、置石等)把中式园林与日式园林进行了比较,于是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比较这两者。 这是中国‘明四家‘之一的 文徵明 于16世纪画的【松壑飞泉】。 几乎是同一时间的日本,同样是选择’松‘作为题材, 长谷川等伯 画出的日本国宝【松林图】是这样的: 看官们是否看出了两者的巨大差异? 是的,虽然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受中国文化影响,但由于地理,民族,社会等等原因导致了日本的审美意象跟中国是不一样的: 中国更中庸,日本更极端。 「冈仓天心发现,中国人天性中强烈的常识因素使中国人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他说,在这方面,日本与印度人更为接近。」(【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P94) 绘画艺术是反应一个时代视觉意向的良好媒介,用这个媒介作为引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代表文徵明构建的松林空间是自然化的,更为随性与世俗。人物或建筑大多隐于山林之中,而山水的嶙峋深幽才是空间突出的重点。在文徵明多次参与设计讨论的拙政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岛山上的雪香云蔚亭藏隐于一片绿色之中,建筑在这一视觉空间中是偏向于消隐的,这与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山水画中建筑与山水的关系是相当契合的。文人的审美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造园主人,造园者的审美意象,进而影响了当时的造园。 而作为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画家,长谷川等伯创造的松林空间更为直接与纯粹,在400多年后的我们看来是那么现代而具有禅意。与文徵明有王献臣(拙政园主)作朋友一样,长谷川等伯也有个朋友叫千利休,日本茶圣。他是一种很重要的日本庭院---草庵式茶庭的开创者,关于他有各种各样的典故,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 一日,丰臣秀吉耳闻千利休的庭院里开满了异常美丽的牵牛花。随想定要去亲眼欣赏的风景。于是,便命人去通知千利休在早晨举行一个茶会。可是,当他来到千利休的庭院一看,发现满园的牵牛花都被刚刚拔去,空空荡荡。丰臣秀吉十分的气恼。他压抑着心头的怒火走进茶室。当他向茶室的壁龛一看,一朵孤清而淡雅的牵牛蓦然入目,震撼无比。( 第七百三十五篇•牵牛花 ,马未都的博客) 牺牲千万只取一朵,在清苦的视觉之后体会一丝娇意。无论是意向上的,还是体验上的,都可以看出日本极端的美学特点。在这样的审美意识下的日本园林是这样的: 干干净净的青苔簇拥着飞石一直延伸到茶室的入口,入口狭小而高于地面,客人要足够谦卑地进入到另一个空间去品茶... 整个空间与行为体验都是仪式感的,极致的。日本的其他传统园林类型也都有这样的倾向。 -------------------------------------------------------------------------------------------------------------------------------------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 我们探讨日本园林跟中国园林的不同可能喜欢从现有物质层面去比较,但真正本质的,更重要的差别是民族性的差异。 这样的差异导致了,在审美取向上,在营建层次上都形成了巨大差异。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中国的水岸是曲折深幽的,日本可以选择更为禅意的枯山水;中国的石头选着了瘦皱漏透的太湖石,而日本选用了质朴的山石;我们喜欢玉堂富贵的玉兰牡丹,他们喜欢清雅物哀的晚菊落樱....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两国的审美倾向并不一样。 很多中国人想去模仿日式的园林,绝大多数不过是临摹个皮罢了,这里面的水太深。别人庭院里一个洗手钵,为了长出合适的青苔要预先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养个几年,每棵树都要精心挑选....没有洁癖性格的中国人是做不来的,中国人做个园子,新的挺好,日本人做个院子,要长青苔才好,那叫侘寂。其实每个民族的艺术审美都有自己的优势长处:中国对意的追求,欧洲对均衡的努力,伊斯兰的抽象图案,日本人的极致等等等等 因为这些每个民族才有自己的骄傲。最后,还是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