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和题干,完全不是一个意思。论据过于片面。
教育水准这东西,尤其是放到一个大的地域下来看,排名所占据的因素,并不是绝对重要的。教育系统的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都要一并考虑。
所以,问题应该改成「为什么广东地区高校的研究成果不甚丰富,顶尖高校的数量也远不及北京上海?」
如果是这个问题的话,我尝试着答一下
广东人长期(直到上一个十年)都重视经商,意识上不够重视高等教育。基本上,读个二本,也不影响太多,毕竟都是要做生意的,又不是要去做白领,医生,工程师这些对知识和思维要求比较高的职业。上一代人,因为改革开放得早,普遍都是野路子「混」出来的,他们眼里,学历远没有那么值钱;赚钱,人脉,工作经验才是第一要务。在父母辈的耳濡目染下,这一辈的观念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据我自己的观察,广东同学在大学里面都会做一些赚钱的活计,有开校园士多的,有当Sneakerhead的,有做销售的。毕竟这样对他们来说,比起读研究生,更为诱惑,更为实在。
之前的民众意识大概就是这样。但广东人都比较精明,会去利用自己的优势——钱,来为子女寻找教育上的优势。虽然很少看到记载,广东也算是留学热最快开始的地区之一了。英联邦国家的大部分名校门槛并不高——读过预科,不太差,就可以上路了。而它们的本科教育质量,肯定是好于中大华工的。所以,不差钱就送到那里去呗。这种东西也有一个雅称,叫」镀金「,因为十年前海归还是一件光荣事,至少就业方面它们不用发愁,政府会帮着安排工作(记得环市东还有一个」海归人员服务中心「)。因此,在广东,海外读书成为了提升学历的首选,而不是去挤高考。
民众意识尚且如此,然而,教育运作方面,尤其是竞争方面,政府也做得不够。
说到学术实力,研究实力,我们肯定是要分个三六九等的。它是一个研究生选校最首要的考量因素。有实力才有权威。广州的学术,研究实力,不说北京上海两个巨无霸,可能连武汉,南京,西安都比不过。之前说过,这地方重商,也是全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按理说税收应该很多,为什么砸不开教育呢?
首先,地方税收主要支持的,不是在华工,中大,中山医,而是暨大,广州大学,广工,广外,华农,华师,南方医,南方科,深圳大学等一票地方性大学。提问者可以查一下这些大学所容纳的学生,再联系一下广东作为高考前三大省的身份,大概也不难看出这些学校的教育重心在哪里了。本科教育,就是他们要完成的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研究生,能强则强,但不能强,也没有过多强求。教育档次的序列实在是太分明了,它们在人才争取上,完全比不过中大华工,大多数又没有什么自己拿得出手的特色。而另一方面,就算政策到位,没有个二三十年的积累,也不可能强。这些困难让地方性高校打消想要与全国性高校竞争的想法。他们或许觉得,与其搞那么多精力去搞没有的,还不如经营好自己有的。
然后是区域竞争的问题。这个应该也是政府观念的问题。他们觉得,你从武汉毕业也好,从厦门毕业也好,从成都毕业也好,不管怎样,最终还是会流到广州深圳来。广东省没有迫切培养本地人才的想法,只寄希望于别的省为这里输送人才。作为主导者,他们很少在教育方面说想要与武汉扳扳手腕,追上上海北京。毕竟这东西,太「务虚」,投资回报来得太慢,地方官员大多也只顾眼前利益,不思长远发展。所以,后果便是吃老本,惰于高等教育投入。
最后是积累,以前广州作为民国大城市,可能也是高教最弱的那个——当时顶尖学府只有中山大学。北京有清华北大,上海有复旦交大,南京有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现在叫东南大学)。这些曾经辉煌的民国城市,就是积累,也好过广东。54年院系调整之后,才有的华工和华农。计划经济体制下,广东的工业发展也不如这些地区,相关人才培养自然也跟不上。直到改革开放中期,广东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积累。所以,虽然经济上广东是先发,但教育积累上,广东就不够出色了。
综合上述三点,广东的研究生院质量,学科建设都没有达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匹配的高度。
以上文字出于个人印象与思考,无学术根据。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