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

2020-03-27知识

提示:全文近10000字。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很重要。可以说我现在生活的大部分,以及未来可期的很多可能结果都和我这个博士学位息息相关。当然,一个人是有很多因素促成的,包括他的性格、家庭、教育、努力和运气。但不得不说,教育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读博的经历也确实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给了我很多正向作用,也在未来给了我很多回馈。

首先说明一下,我本科毕业于国内top10 985,本科一毕业没有读硕士就去了美国直博。然后只用了4年时间就博士毕业了。很巧的是我2012年8月12日从北京出发,8月13日抵达美国,2016年8月13日博士答辩通过。毕业后我就回国进入工业界了,这个后面详细说。在读博这段期间,我发表了第一作者文章4篇,IF全部>10,总和影响因子=56,其他二作、三作等文章加起来一共十几篇,目前总被引用次数大概1000次。需要说明的是,我是我美国导师(中国人)的开门弟子,没有大组团队效应和师兄师姐帮衬的各种挂名的福利,所以这么多文章已经很高产了。同时这也是我有很多二作、三作文章的原因,因为确实有很多工作有一半工作都是我亲自参与进去的,因为组里就那么几个人,没有第九、第十作者给你挂(手动滑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和那些博士毕业动辄40多篇文章的博士没法比(其实是因为组大挂名很多,再加上很多人六七年才毕业,一作数量未必多,这种回国找教职也不容易了),也和哈佛、MIT、斯坦福、UT-Austin的天才博士们(那里面也有4、5年就博士毕业的,但人家发的是Nature和Science的正刊+多篇子刊/AM/JACS,本科通常是清北复交的年级top10)没法比,但是我对自己博士期间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还算满意。然后,我的导师靠把我4年打包出炉,很快拿到了系里的tenure,算是我给他最大的回报。现在我们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在国内碰头,这个后面再说。

哦对了,得强调一下。我读的是知乎四大劝退专业之一,生化材环中的材料,所以影响因子虚高,这样大家可能就好理解了。只不过是其中比较热门的纳米、电池、催化等,所以比较容易发文章。

但是,我想说的是,看似我的博士生涯很顺利,但其实我人生中最大的历练,经历过最大的痛苦+迷茫+煎熬也是在这段时间。具体细节可以参考我的专栏文章,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专栏;

尤其是博二到博三那段时间。我很焦虑:两年多过去了,忙忙碌碌,科研没有太明显的成果,也没有发文章;周六因为上班错过了和朋友们的很多娱乐活动,羡慕别人有个白人老板或者已经拿了 tenure 的华人老板,不那么管他们所以可以朝九晚五周末还可以浪;然后当然我更没有时间谈女朋友;国内同班的同学大部分在国内读博,也有不少在国外的,看着他们第一年就发了不错的文章,然后第二年还能继续发,心里自然很是有紧迫感;刚好那时候微信朋友圈兴起,每天拿着手机刷,就看国内的朋友生活好奢靡快活,然后我们留学博士们好山好水好无聊寂寞。总之,负面情绪满满,经常怀疑人生。不过我韧性一向很好,从来不会失眠,越是遇到挫折就越想着抓紧时间干,或者干点啥有意思的事情。

终于在博三的时候出现了转机,出了很多工作和文章。在过去的几年间,导师经常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出去开会。包括新奥尔良的ACS大会,波士顿的MRS大会,还有阿贡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搞的锂电或射线表征的会。事实证明,出去开会收益真的很多。首先是开拓眼界,能见到很多文章里的大佬,了解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可以认识很多同行和前辈。除了有oral presentation,还有poster展示,都可以现场提问或者晚宴交流,非常锻炼口语和有助于寻找idea。我也还见过,有些快毕业的博士,去听大佬们报告,然后等报告结束的时候,利用这个机会,向大佬提交简历,争取博后的职位。我感觉这招还是比较高效的,大佬演讲者通常都比较nice,都会接收他们的简历,毕竟现场见过总好过网上看到的干巴巴的简历。还有,尽量提交会议论文,申请在这种大会上演讲或做poster,一来锻炼presentation和现场问答的能力,二来还有可能拿奖。所以这点上来看,我们还是非常感谢我们导师的,愿意花钱送我们到各地开会。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电池会议,顺便参观他们的中子光源
波士顿的MRS大会

总之,2015,2016年是我最高产的两年。前面两年很不顺,没有发表一篇文章。但是之前的工作没有白费,都积攒到了博三博四发表出来了。还有就是和他人合作,可以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发现新的成果。最后一共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其实这里我做了很多其他工作,有些成功也有些失败就不做了。有将近一半的工作没有发表文章。然后呢,我就在16年暑假就开始写毕业论文,大概整整花了两个月吧,到8月份写好提交。然后8月13日答辩通过,刚好是我踏上美国的四周年。

从整个博士生涯来看,我合成和使用过的材料包括无机物(氧化物、硫化物、聚阴离子等)、有机物、聚合物、离子液体、无极-有机复合物,应用方面涉及电池正极、电池负极、电解液、催化、锂电、钠电、镁电、空气电池等。还有就是组里本来还有做有机高分子储能材料、太阳能电池、液流电池、燃料电池等很多项目,我都多多少少参与了。等到我博三时候,组里基本上就维持7,8人不到10人的水平,同时开展几个项目。可以说,我取得的这些成果,我的导师对我们的投入和栽培功不可没。比如高要求整理实验记录本,训练英文PPT+演讲,出去开会见世面,去外面的甚至国家实验室做实验,课题组之间的交流优势互补。。。记得博二的时候,院里组织全ECE学院进行一次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一天的时间。大家把自己手里做的研究项目都做成海报展示,如果有实物更好(比如某些EE专业的会拿出自动化设备or机器人什么的),还要登台演讲,上午+下午都有报告。说明一下,在我们工程学院中,材料系太小没有单独成为一个department,而是挂靠在ECE院里面。然后前一天晚上导师就在办公室里训练我如何做这种竞赛性质的oral presentation,一句一句教,还录了音,晚上回家我就反复训练。第二天就去了,最后意外的在几十个学生中拿了个第一名。总之,虽然很push但是我还算运气遇到了很负责任的导师。

我这个人很善于总结。比如,读了和写了这么多文章慢慢也总结出经验来了。我知道很多博士新手哪怕是老手写文章时候都非常痛苦。所以,我就总结了一个如何写英文论文的文章,全是干货。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翻,也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后面就是毕业以后的事情了。毕业后我就申请了OPT,暂时挂在组里,所以理论上不受美国对留学生3个月内必须找到工作的限制。后面的几个月就是找工作,跑到附近城市的学校参加校招+投简历,出去旅旅游散散心,偶尔也会来实验室帮忙交接工作,处理后面还在修改的文章,谈了女朋友,健身,玩PokemanGo抓小精灵。至于找工作的过程,我是先看的美国的职位,投递简历,包括校招+内推+网申+猎头。公司主要在加州、德州和东北部,包括苹果、特斯拉等。美国非CS的工作确实不好找。锂电池尤其是电动汽车用的动力电池这个行业几乎没有,都在亚洲呢。找工作这个过程不细聊了,要聊又要再写上万字了。总之前后投了100多份简历吧,最后拿到了些职位,但是不是很理想,不是硅谷大厂那种。同时,后来我也在猎聘上投递国内的职位,效率很高,很多企业在招博士,自从我简历挂上以后,猎头几乎天天打电话,和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以至于那时候我微信中光猎头好友就有上百。虽然那时候我也知道,接了美国的offer以后,以我当时的文章、peer review、人脉推荐信的情况可以直接走EB1a绿卡,也就是杰出人才,不用排队。但是我当时觉得美国没有锂电和新能源产业,职业发展会很不利。然后我已经四年多没回国了,那时候已经待疯了。关键是美国让我看不到变化和希望,我当初来的时候什么样,毕业的时候还是那个样子。所以我已经决定要回国了。所以后面家人也过来,带着他们游了美东美西,从纽约波士顿大瀑布到旧金山拉斯维加斯。顺便我和国内的一家M公司在波士顿约了现场面试,也通过微信电话面试联系了其他好几家公司。最后从了那家M公司,并参加了12月份的毕业典礼。

在读博的几年过程中,也见证了身边学物理和材料的不少转行到了CS,有些是quit了博士转学CS的硕士,有些是曲线救国读自己专业的PhD但是从事的项目尽量和数据计算机搭边,最后他们也都找到了工作。我自己又本身处于ECE院,旁边很多朋友和实验室都在搞嵌入式,机器人,Medical image, 脑信号处理,RF,信号仿真,医疗器件模拟,石油开采仿真什么的,基本上都涉及CS,ML,DL等。我这些EE的朋友暑假3个多月基本都去实习,毕业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让我也有一些羡慕。而且我本来高中3年都是物理课代表,一直玩物理奥赛,也拿过物理奥赛的国家奖;大学又在物理学院,数学比别的工科专业多学好几门(如数学物理方法,常微分方程单独一门课),物理四大力都要撸的,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电磁学人类最美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热力学统计物理什么的,计算机自然也是要学的(从C到单片机),然后所有化学的课也都要上(这是开挂的专业不要问为什么,还是我大一时转专业主动转过来的),所以就想着也学学CS吧。这时候回过头来看,发现人工智能里面ML, DL什么的其实主要是基于线性代数矩阵运算,大部分方程也都是一维的多,很少会解三维的,用薛定谔的眼光来看犹如上帝视角。于是我就去选修和蹭了不少学校里EE CS的课,还有很多美国大学网课,学完了AI核心课程。所以可以理解为啥物理博士最后转CS的多,因为本身他们基础是可以的。至于我为啥最后没转CS,因为决心不够呗,也没有时间去实习。别人可都是戳出去了,在本专业也很难发文章,要么直接转专业,要么就是蹭计算机的project发本专业模拟的文章,甚至还有毕业后gap一年专门学习再去找工作的。再一个我读博时间太快了,等我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已经快毕业了。而且我还挺喜欢自己专业的,也没想着非要转。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知乎上面生化环材变成了劝退专业,我读博时候那几年可能还算清静,现在简直变成了哀嚎一片,顺便机械土木建筑农学船舶也有加入的趋势,还发明了个新词汇--内卷,据说现在深圳杭州的互联网大厂都开始内卷了,越来越996。虽然劝退的呼声有点夸张,但我也是想奉劝大家,确实不要丢弃数学或者物理,要有科学和计算的底子比较好。实验科学发文章固然重要,但不能沦为做实验的廉价劳动力,几年过去了只会烧炉子,洗烧杯,过柱子,扫电镜,反而丧失了计算统计分析建模的能力。

三维空间的薛定谔方程
麦克斯韦方程组 统一了电和磁

回顾整个博士生涯,感觉读博确实不易,海外的还要处理生活、文化和语言上的各种不适。同时,我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科研工作,也确实意味着我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但是呢,在美帝的这几年,我还是尽量做到了work life balance。一有长的假期,必然是和小伙伴们出去high。60个国家公园,去过了12个,包括大峡谷,黄石,大提顿,Zion,巨人柱,死亡谷,大沼泽,大烟山,Big Band等国家公园。自驾过加州1号公路,佛罗里达海上1号公路;跳过伞;潜过水;冲过浪;交了一票很好的朋友;还有一票好吃的世界美食,如德州墨西哥餐变种Tex-Mex,美式法餐Canjun,意餐,土耳其烤肉,中东餐,地中海,韩餐,日料。。。虽然美帝有很多不好,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还是非常怀念。

加州1号公路

然后我17年初就回国了。踏入浦东机场,看到我的护照,海关的人还不太相信,说你这么多年没回国啊,就只有一个出境记录。嗯,那是,我是开门弟子啊,急速撸完了PhD,暑假都没有实习时间,真没时间回国。回来就要被check一个月,很耽误实验和科研。所以最后护照上那段时间真的就是一出一进,省了好多机票钱。当然美国国内还是到处飞到处开会到处玩的,可不省。

回国之后我就去了国内锂电巨头M公司,开启了疯狂加班模式。果然国内是特么996啊,不过那个公司可比996猛多了,差不都是8116.5。这里说一下,如果问我公司加班和读博加班哪个压力更大,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是后者。读博的压力是体力,精神,经济和社会的多重打击,担心没有文章毕不了业,经济上只有微薄的收入,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公司加班的压力除非是有老婆孩子养房贷,然后突然被公司裁掉想跳楼,大部分情况压力还是远比不了读博的,哪怕读博的加班时间不如在公司长。公司随时可以跳槽,读博你只能耗下去,耗的越久压力越大。回到这个加班8116.5的公司,毕竟是行业翘楚,确实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制造业的产业还是国内最全,尤其是新能源这块。这个M公司的博士非常多,平时相见都是互相称呼为A博,B博,C博。博士的起薪还可以,食宿全免。当地政府有人才补贴,还有高端的人才计划。不过我一直想创业,所以没打算在这里待太久。前面说了那么多,虽然我在学术和科研上花了很多功夫,但是其实我因为从小教育的缘故很早的接触金融、二级市场,对创业也是也是一直关注的。大学里面参加了很多社团,很多都和这些相关,如我做了很多外联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工作,也看过很多挑战杯项目啥的。

在M公司待了1年后,我就跳槽到了位于帝都的德系豪车车企公司。期间我也面试了其他的公司,比较有意思的是面试金融圈的,因为我喜欢跨圈看看别人在干嘛。这次是去了上海的一家私募PE,职位是制造业(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高级投资岗位。去之前我也做了功课,大概了解了下中国外资PE,内资PE们的情况,风格,规模等,和VC的区别,以及这家主要投资的几个标的情况。这家管理的资产规模在整个行业属于中上水平,这也让我非常有兴趣去飞到上海去聊聊。到了地址,发现其不在浦东或者浦西的高档写字楼里,而是在浦西核心区里的一个别墅里,有意思。门口一辆劳斯莱斯镇守,嗯,八成是老板的座驾了。进去后,老大亲自接见面试我,还带了几个LP。本来约了一个小时,结果可能因为聊的比较深入,老大聊嗨了,搞了两个多小时。虽然网站上都能查到他们信息(金融圈流行做法,都是西装革履的出境照片,展示创始人,高级合伙人履历),但是现场才能更多了解。老大原本是上海一个大券商的一把手,之前也在几个大券商做一把手或二把手,完成了几个著名的并购和IPO,他现在的几个LP之前也做到了某制造业外企的高管,我这么想感觉他们出来做投资是完美的组合啊。我们聊了一些主流机构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的投资情况,美联储QE对全球的影响,也聊了对我现有行业的看法,给了他们不少建议和我认为不错的产业链中的投资标的,还有针对这个岗位要投的行业的看法。老大也讲了很多他以前的经历,如如何完成了某次经典的并购,中间多少坑之类,什么有次为了一次投资去大西北风餐露宿之类的。我也了解到,他们特别喜欢撸理工科的硕博去做投资,尤其是海归,但要有几年产业经验,说是聪明人干聪明事,专业人做专业事。当然这是金融圈常用做法,只不过别的VCPE招的更多的还是金融财经毕业出来的多。我看到还有个生物学海归博后也有工作经验刚入职他们那,专做生物医药类的投资。总之,我们聊的很愉快,中间还提到如何帮我撸上海户口的问题,后来我说我可能会去帝都,LP就说帝都房价很贵的(嗯,说的好像上海房价就便宜似的),在我们这里房子只是个过度,后面回报率很高的。虽然我最后没有接他们的offer,但是是个挺有意思的经历。

在回国后的这段时间以及更换公司的空隙,就把我想去的很多圣地都打了卡。比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埃及金字塔,法国凡尔赛宫,德国科隆大教堂,比利时布鲁塞尔-安特卫普-根特-鲁汶,卢森堡大公国,意大利米兰duomo大教堂,瑞士阿尔卑斯山,还有东京浅草寺-晴空树-秋叶原-筑地市场,千叶-镰仓-箱根-京都-大阪等。算是弥补了我在美国那几年因为F1身份和繁忙的工作哪也不能去的遗憾,以及对美国「没文化」多年的忍受(到处的城市都是千篇一律,城市没有街坊气息,没有好看的高海拔高山,没有遗迹和历史,没有高铁。。。)

在帝都入职了这个车企之后,我是在电动汽车部门,技术上也是和电池、电池包,BMS,机械系统等相关,也会和各种供应商打交道。这个时候,我已经慢慢对新能源这个产业链有了全面的认识,从材料到器件到下游应用,包括技术、市场、成本、财务、市场策略、主要玩家、投资情况、国家政策、未来发展趋势等。如:

  • 正极材料原材料:Glencore、北美锂业、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盐湖股份;
  • 正极材料前驱体:金川集团、湖南瑞祥;
  • 正极材料:(三元)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北大先行、厦门钨业、优美科;(磷酸铁锂)德方纳米、丰元股份;
  • 负极材料:贝特瑞、江西紫辰、杉杉;
  • 电解质:多氟多;
  • 电解液:天赐材料、东莞杉杉、新宙邦;
  • 隔膜:星源材质、上海恩捷、沧州明珠、Celgard;
  • 电池公司:宁德时代、LG化学、三星SDI、松下、比亚迪、国轩高科、孚能科技;
  • 铜箔:诺德股份;
  • 电池铝壳:科达利;
  • 固态电池:苏州清陶、卫蓝新能源、SEEO、QuantumScape;
  • 钠离子电池:中科海钠、星空钠电;
  • 电池制造设备商:先导智能、大族激光、深圳浩能、新嘉拓(璞泰来)、平野涂布;
  • 电池测试设备商:星云电子、杭可科技、深圳新威、Arbin
  • 第三方检测机构:深圳普瑞赛斯
  • BMS:马夸特、东软;
  • 第三方电池包公司:普莱德;
  • 整车公司:特斯拉,BBA、GM、日产、国产车、造车新势力;
  • 充电桩公司:特来电(特锐德)、奥特迅、科陆电子;
  • 电池回收公司:湖南邦普(宁德时代)、格林美;
  • 电池储能公司:阳光电源、林洋能源、比亚迪、国电南瑞
  • 在帝都这段时间,是我时间非常充裕的时间。毕竟是外企,福利很好,从来不加班,办公室的咖啡也很好喝。所以就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做了很多行业分析。刚好看到长三角这边有个机会,愿意孵化和引入我的一个项目。于是我做前期方案,制定研发计划,招聘计划等,也去了那边现场几次,和CEO也面谈过,大家觉得可行,我就在年底过去了。至于说为啥没去深圳,我是觉得如果为了孔雀计划C类(个人的非团队的奖励),那其实我一回国就应该去,而且据说19年后C类的标准已经改了,门槛大幅提高,很多原本可能拿到的已经没有可能拿到。深圳的房价其实是4个一线城市最高的,最没有性价比的。再考虑到中小学教育资源,和医疗基础设施,和别的二线城市差距依然很大。总而言之,没有性价比,就没去有去了。我不想只是打工去企业上个班,还是想做点自己的事业,哪里有更好的机会,就去哪里。这可能也是读博士带来的后遗症吧,哈哈。

    回到我现在的项目。去了江浙沪的公司以后,就是把各种计划实施落地,包括实验室建设,设备安装调试,中试线建设,建立团队等。一直干到今天。在这里确实是经历了很多。这是个以海归创业为主的平台,里面还有很多其他项目,当地ZF给了很大支持,愿意引入各种高端人才。我们有自己的办公场地,有科技园区改造的空间用来建设实验室和生产线。然后这边对人才求贤若渴,尤其是博士。我们区里19年刚成立了博士联谊会,我也是发起人之一。每个博士办理个人才卡+服务包,就是当地体育场馆有限天数免费开放,创业咖啡厅有充值,旅游景点免费无限次去还可以带3个人。

    所在的区给博士的购房补贴也很给力,有50万。硕士和本科也有,只是金额没有博士这么多。买房以后走流程,哪怕是因为今年的肺炎疫情耽搁了些,但资金很快就到位了,这速度已经是很快了。不愧是包邮区。

    还有就是高端的人才称号,需要写本子,筛选,再进入答辩,尽职调查。我也申请了,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顺利多了。评委虽然不是教授、院士,但很很多也是交大、浙大的博士,或者投资基金的总经理,每年都审核很多这种项目。结果评委听完我的答辩,感兴趣的说想拿基金来投我。好吧,这可能也是读博士以及毕业后各种presentation和答辩练出来的吧。最后也拿到了这个人才称号。

    回应主题,读博士带给了我什么。我想读博期间是一个阶段。读博士让我经历了一段焦虑+无助的时光,但从中慢慢走出来了。挑战了人类学科的最高峰。那么后面,再遇到任何困难都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我想这是读博士的最大的一个收获。

    同样的,如果不是因为博士,上面的很多故事将不会发生,别人也不会给我什么补贴,我也很难去创业路演,申请人才项目答辩。我是喜欢分享的人。也许是因为我的博士学历,或者我的行业经验和分析能力,别人愿意以1小时几百美金的价格向我付费咨询,客户都是顶级投行、对冲基金、咨询和500强公司。

    也是因为我的博士经历,我才能开网课,分享博士论文选题,SCI论文写作经验的课程。这个没什么说的,没读博士肯定是不能分享别人这个的。我的知乎刚达到Level 6,可以开live了,开心。后面我会发布科研论文选题,文献阅读,英文论文想法产生和英文论文写作的live课程,欢迎大家到时候来捧场。

    因为博士学历和良好的英文,可以到处去做报告,行业大会上演讲。

    如果不是因为我有博士学历,也很难自己在科技公司带项目,毕竟下面招的人还有博士,你没有博士学历下面的人不会服你的。公司对外也要用你博士头衔撑门面啊,哈哈。还有就是各种横向、纵向科技课题,和高校和中科院教授们的合作,没有博士咋可能把这么大的项目交给你做,高校又怎么可能和你签合同。

    而我自己的事业呢,现在还在继续。自己带团队,搞研发,发论文,出专利,产品从小试到中试放大,代工,认证,商业计划书,路演推广,见投资人,后面还要生产销售,市场推广,应用落地,申请高企。。。也经常受到当地领导的登门拜访关怀。希望是在这里长期发展,实现当初的梦想。

    现在我也是对钱可能有些看淡了。觉得读了博士,还是应该多为国家做些贡献,承担项目,或者把自己的公司单纯发展好了都是对当地和国家的最大贡献。让我们的技术能够立足于世界之巅,被大家认可。所谓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果只局限于生活资料,去赚点小钱,你今天可能会赚多些,明天也可能会赔钱,没有太大意义。而生产资料,体现的是你的学历,社会地位,做出的贡献,调动社会和行业资源的能力,是不会轻易丢失的,也不是用钱能衡量的。当你拥有生产资料以后,再去转化为生活资料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如科技项目奖励,公司股权,分红,中介费,咨询费)。读了博士以后,对其他行业和社会,将会有个全新的认识。

    最后,用一段话来收尾吧。高山上的风景,登顶以后方能看到白云之上,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