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父母吃保健品」和指责「孩子玩游戏」本质上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都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以低头俯视地态度,阻止另一方干自个儿乐意做的事情。
这谁能高兴得起来?
坦白说,谁老是唠唠叨叨地跟我说「别熬夜、会死」,「要早起、对身体好」,我明知道这是为我好,我也会烦躁......
拉回来。
如果说,父母只是偶尔吃个保健品当玩儿,孩子只是偶尔打个游戏放松一会儿,在大多「理智」的家庭关系里是不会造成多大矛盾的。如果就这样也能引发剧烈冲突,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吧~
当然, 很多时候家庭关系的处理方式与认知模式,都是一脉相承的 ......
更多导致矛盾激化的真实情况是: 父母沉迷于保健品,孩子沉迷于游戏 。
在第一次沟通的时候其实彼此态度还是可以的。只是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后,眼一见、心就烦,「为你好」带上情绪之后,就由絮叨变成了指责、争吵,甚至是咆哮。
我们很容易发现,即使出于「善良」的心态,我们的劝阻也时常得不到良性的反馈。 哪怕是敷衍的应付两句,也算是态度不错了的。这是为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说教基本是出于自己角度的劝服,而当对方跟你观点根本性割裂的时候,说教只能成为无休止的「嗡嗡嗡」,这会成为彼此折磨的导火索,循环往复。
想要改变这一问题,就要清楚的知道,解决一切矛盾的症结:
不是练好口才,强化说服能力;而是真的能体会到「沉迷」背后的心理需求。
直截了当的来说就是:
父母沉迷保健品,不是去告诉他们保健品没有用, 而是弄清楚他们为什么把生活寄托在保健品上,是因为推销人的「陪伴」,是因为缺乏关注,还是对死亡的恐惧, 然后针对核心原因,处理他们真正的焦虑;孩子沉迷游戏,不是去告诉他们玩游戏影响学习, 而是去了解游戏从什么方面让他们得到了满足感,是因为同学都玩要和他们有话题,是因为游戏的成功让自己有成就感,还是因为想要逃避让自己厌烦的学习生活, 接着卯着核心点,应对真正的问题所在。
事实上,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他们「沉迷」一件让人认为不妥的事物背后,总有自身价值的需求。表面化地反复阻止更多的会导致逆反心的产生。当然,这是大多数家庭遇到这类矛盾的现状。
但是,要改变这一点,真的没有那么难。
第一步就是:
在乎对方内心真正的需求。
更多心理与教育分享, @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