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

2016-05-06知识

某回答又开始低水平重复口号了。但是那个回答里有几句话很有意思:

如果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资本论】的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资本论】的思路和前两本巨著,几乎一脉相承。 下面这些自称学过经济学的人,没有一个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资本论】、【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与自由】的原著,对经济史的了解也非常肤浅,却敢大言不惭地谈论西方经济学使用边际效用论替代劳动价值论的过程。(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043 6087/answer/152534005 )

这位答主大概自己是没读过自己列的书的。真读过书,或者稍微了解经济学思想史的人,不难从文献脉络中了解出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看出古典经济学中现代经济学处理方式的萌芽,知晓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超越。本文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稍作梳理。

一、劳动价值论对于李嘉图和马克思来说是实证理论,不是规范理论

某人更新了回答,说:

九、价值是被分配的对象,价格是社会分配的结果。如果抛开短期的波动看, 价值长期而稳定地偏离价格,那么就必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至于为什么不符合,那就要剖析剥削的过程了。反过来,如果要否认剥削,那么只要论证价格等于价值就可以了。

犯下这种将劳动价值论视为规范性应然理论的错误,体现了该答主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何等的扭曲。

虽然「价值(value)」这个词具有强烈的规范性暗示,但无论是李嘉图还是马克思首先都是把劳动价值论当做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工具。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开门见山:

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报酬的多少。

兰德雷斯、柯南德尔的【经济思想史】提到,斯蒂格勒认为李嘉图是93%的劳动价值论者,因为根据李嘉图自己的数字,相对价格变化中的93%可以通过生产商品所要求的的劳动量的变化得到解释。1820年李嘉图给麦克卡洛什写了一封信,说

如果我再去写书中关于「价值」的一章,我应当承认,商品的相对价值受到两个原因而不是一个原因的制约,这两个原因是生产所考察商品必须的相对劳动量以及商品进入市场前资本处于休眠时期的利润率。

后人考证这封信似乎只是表达李嘉图暂时的情绪,但李嘉图把劳动价值论当做一个解释商品价格的可以接受实证的理论是毫无疑问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李嘉图的旨趣有很大不同。通过引入劳动二重性,马克思强调蕴含在商品内的不变的劳动量作为价值量的重要意义 【注1】。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放弃用劳动价值论解释相对价格。解释商品相对价格对马克思来说不是劳动价值论最重要的意义,但肯定是起码的任务。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指出,马克思相对前人的进步不在于原创性地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也不在于利用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虽然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左翼喜欢这么用李嘉图理论),而是用劳动价值论解释经济事实,克服理论矛盾,并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规律。

于是,马克思发表意见了,他的意见是和所有他的前人直接对立的。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哪怕这些前人是多么有名望的大师。他认为,这里摆在他面前的不是无燃素气体,也不是火气,而是氧气;这里的问题不是在于要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也不是在于这种事实与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冲突,而是在于这样一种事实,这种事实必定要使全部经济学发生革命,并且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 …… 如果他们能够证明,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那末,我们就愿意同他们继续谈下去。

注意这里恩格斯对劳动价值论的事实解释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期望: 利润平均化下形成的价格不仅不违反劳动价值论,而且必须由劳动价值论才能得到解释。

理论的自洽性,对经济现实的排他的(指排除备选理论)解释能力,这是非常高的实证方面的要求。这也证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论可以用来理解价格形成,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并且能够被实证检验。解释事实不是全部,但是是起码的要求。

可惜的是劳动价值论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不仅无法排他地解释利润平均化下的价格形成,甚至可能与利润平均化下的价格形成不相容 【注2】 。失去解释能力的理论无法承担恩格斯的期望。而把劳动价值论当做规范性理论的做法,不仅违背李嘉图以来的传统,更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相符——马克思出了名的排斥道德、正义等价值判断,是否存在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或政治哲学理论是非常可疑的。


二、从一个分析案例看古典经济学中现代经济理论的滥觞

【资本论-第三卷】里涉及了地租形成。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是直接继承李嘉图的。马克思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类。级差地租I是

由投在最坏的无租土地上的资本的收益和投在较好土地上的资本的收益之间的差额决定的。

级差地租II是

等量资本相继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收益差额决定的)。

从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边际分析的迹象。级差地租I可以算涉及extensive margin, 级差地租II则是intensive margin. 都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常用概念。马克思甚至说

市场价值始终超过产品总量的总生产价格……这是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通过竞争而实现的市场价值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产生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

如果「虚假的社会价值」比较陌生,「生产者剩余」就比较熟悉了。

很容易看出

(1)李嘉图-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运用了边际分析,这种分析是后世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滥觞。

李嘉图怎么可以做到一边坚持劳动价值论一边又初创边际生产力分析呢?如前所述,李嘉图首先把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解释商品相对价格的理论。在他看来,级差地租的边际生产力分析与劳动价值论不矛盾,因为地租是determined by commodity price, 而非determining commodity price. 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古典经济学中商品价值理论与要素报酬理论的分离。

(2)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分离和统一

现代经济学中,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可以用统一的分析框架和边际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但在古典经济学中,商品价值与要素报酬理论是分离的。古典经济学中反复出现了地主-资本家-工人的地租-利息(利润)-工资三部分析,是因为当时经济学家认为要素报酬与商品价格不同,并且不同的要素报酬形成机制也不同(虽然通过一般均衡互相决定)。例如,李嘉图以劳动量来解释商品相对价格,以工资铁律来解释工资,以边际生产力来解释地租,最后利润就是扣除工资和地租的所得:

因此,我们又得到曾经试图证明的同一结论:即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利润都取决于在无需支付地租的土地上用不支付地租的资本为劳动者提供生活必需品所需的劳动量。——【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但是一直把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放不同的分析框架是会出问题的。比如就像马恩指出的:

劳动是价值的尺度。但是,活劳动在和资本进行交换时,它的价值小于所交换的物化劳动。

马克思意识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应该用统一的分析框架解释价格。所以他提出了「劳动力价值」的概念: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既然劳动力是商品,那么商品价格形成规律也适用于劳动力。可惜另外两种要素(土地、资本)的存在仍然造成了大麻烦。资本报酬的均衡(利润平均化)导致商品的劳动价值论失灵,土地报酬被迫引入边际生产力来解释。

李嘉图在地租分析中使用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过了好几十年才有继承和发展。当克拉克等人发现边际生产力可以统一解释所有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价格时,他们兴奋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在费雪以「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利息是收入的全部」破除利息的神秘性后,新古典框架终于成功将古典经济学关心的各个要素市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现在,边际和供求分析不仅能解释所有的商品价格,更能把要素报酬一起解释,还论证了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是互相协调的。

当然,新古典框架只是一个初步,后来会有许多坑要填。例如,早期的边际效用基本不堪用,精细而公理化的消费者选择理论要过好几十年才有;在要素报酬领域,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揭示了企业组织和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剑桥资本论争给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可靠性投上阴影 【注3】 ,等。

三、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剥削概念的继承

某回答声称:

不使用劳动价值论,怎么可能看得出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

斯密、李嘉图斥责的「 游惰阶级 」,包括了垄断土地供给的地主、获取政治特权的垄断商人等人。马克思实际上继承了李嘉图排斥地主的立场。他说

在对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开发中,资本家还有一个独立的职务。地主,自己没有任何行动,只是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增加的部分肥了自己的口袋。——乔纳森·斯珀伯 【卡尔 · 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

李嘉图推荐地租税:

地租税只影响地租,它完全由地主担负,不能转嫁给任何消费者。地主不能提高地租,因为他无法改变在生产能力最差的耕地上所获得的产品与在各等级土地上所获产品之间的差额。

后来亨利·乔治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地价单一税,在当时和后世有很大影响(比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直接抄他的。)

这些分析都是基于直觉的,而经济学在不断进步。先是小密尔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用笨拙的文字演示了某种弹性分析方法(弹性:马歇尔和穆勒 - 赵峰 - 职业日志 - 价值中国网),然后是马歇尔基于弹性方法,捕捉租金概念的本质,大大扩展了狭隘的地租概念,启发了后来激进左翼如罗宾逊夫人对垄断租金的分析、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设租寻租的分析,以及信息经济学对信息租金的分析。亨利·乔治简单粗暴的单一税提议,也被基于弹性的拉姆齐法则所开创的最优税制理论超越。可以说,现代经济学对租金剥削概念本质把握之准确、应用领域之广、政策应对之精细,远非朴素的古典经济学能比 【注4】 。而认为现代经济学不提阶级的,显然是无视了红人如Acemoglu的常用分析框架。

【注1】 对于李嘉图这类只关心相对价格的人来说,绝对价格是不需要的。随便拿一个商品作计价商品numeraire,将它的价格标准化为1,就可以给所有商品标上绝对价格。而谁做计价商品是无所谓的。李嘉图反对「不变的价值尺度」概念,认为A相对B价格上升,无法辨认是A价格上升还是B价格下降的结果。 而对马克思来说,劳动量可以作为不变的价值尺度解释价格变动;剩余价值量则决定了社会收入分配中利润和地租的量,揭示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劳动力被剥削的重要关系,不能为相对价格涵盖。


【注2】 剩余价值理论下,同等额度的资本,雇佣劳动力多的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但利润平均化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不是按照蕴含在商品内的劳动量出售,而是按照由「利润平均化」规律形成的生产价格出售。Samuelson在1971年的一篇文章 (Understanding the Marxian Notion of Exploitation: A Summary of the So-Called Transformation Problem Between Marxian Values and Competitive Prices) 中指出,在一个斯拉法实物经济体系中,给定技术投入产出关系和生存工资假设,即可决定利润率和商品相对价格。剥削关系完全无需经由劳动价值论理解。

有人反对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非常强调 价值量 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量决定了可供分配的利润,光有利润率和相对价格是不够的。W.J.Baumol 1973年的一篇论文 (The Transformation of Values: What Marx "Really" Meant (An Interpretation)) 就表达了类似观点。对此有几个反论:

1)整个劳动价值论如果最后只起到一个划定量纲或者numeraire的作用,固然意义重大,但实证方面似乎较为麻烦(通过逆转形),可操作性不强;

2) 劳动价值论未必能担当好确定利润量纲的角色,因为「总价值等于总生产价格,总剩余价值等于总利润」的「两个总量一致」关系未必成立;

3) 经由劳动价值论理解剥削,可能会出现悖论。例如Samuelson 1982年的论文 (The Normative and Positivistic Inferiority of Marx's Values Paradigm) 发现,可以构造反例,得到剩余价值率在各部门全部下降但利润率上升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即使转形的「两个总计一致」都成立,这仍然未能建立转形的合理性。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中强调,转形不只是一个逻辑过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把利润平均化视为一个均衡状态,这个均衡不可能由超距作用瞬间得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对利润平均化的收敛过程猜测(资本由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后者的剩余价值平均分布到各行业)非常缺乏实证依据,即使把考察对象局限到资本主义初期也是如此。任何通过跨期均衡路径研究转形问题的方法都将面临实证方面的严峻任务。

【注3】 所谓剑桥资本论争,大致讲的是这回事。新古典要素报酬中,资本报酬(利润率或利息率)由资本边际产出决定:给定其他要素不变,资本存量越大,资本边际产出越小;而给定资本报酬,企业生产时会注意要素组合,在低利率下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高利率下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最后要确保利率=资本边际生产力。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不同质的资本品加总成资本存量的过程是很可疑的。不同的资本品只能按照价格来加总,而资本品价格本身就受到利润率的影响(成本加成定价)。因此,

资本存量 ——> 边际生产力=利率

这个新古典式子变成了

利率——> 资本投入组合选择

另外,从历时因果的角度看,在经济实际中,也应该是资本家的储蓄和经济增长率决定利率,企业再根据给定利率选择资本投入组合。箭头方向的确是应该从利率到资本。

这些经济学家进一步认为,即使考虑这种箭头的因果关系,也不一定存在利率与边际生产力的对应关系。因为有一种叫reswitching的现象。也就是说,一种资本投入组合在高利率和低利率下是成本最低的,而另一种资本投入组合在中等利率下是成本最低的。高资本密度对应低利率的单调技术关系不再成立。由此导致:

a.资本边际生产力不再是决定利率的因素。资本报酬无法用技术产出关系来解释,必须引入阶级剥削关系解释资本收入。

b,将整个经济体用总体生产函数描述以研究增长、波动和收入分配的宏观分析方法是有问题的。

在新古典方面,Stiglitz 1974年在JPE发了一篇书评 (The Cambridge-Cambridge Controversy in the Theory of Capital; A View from New Haven: A Review Article)。他的主要观点是:

(1)资本密度影响资本报酬的因果箭头,不受制于历时关系。因为可能是一个稳态均衡结果。

(2)reswiching作为特例,不会比吉芬商品对新古典框架的冲击更大。反过来,为了规避边际生产力分析和reswitching现象,选择要素完全不可替代的模型,反而是脱离现实,失去理论弹性,放弃解释收入分配事实的做法。(Piketty在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中同样表达了对剑桥资本论争的这一看法)

(3)任何微观特性的加总,例如异质性劳动、资本和个人偏好,都需要一定的前提。资本并不特殊。多数情况下加总是一种合适而方便的近似工具。

我个人认为,资本论争对新古典理论构不成根本的冲击。对于今日经济学的启示无非是:

1)资本报酬和资本估值取决于对资本未来产生收入流的预期。时至今日,不可能脱离技术创新、需求、管理等因素,以技术上的边际产出定义资本报酬;

2)只要生产技术满足一定的凸性要素可替代条件,那么企业在选择要素投入时,就脱离不了某种程度的边际决策。而在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特别热门的今天,也无法脱离要素边际替代来研究收入分配的趋势。


【注4】 承知友@ Marxist Von 指出,「 新古典的租金概念是建立在对完全竞争市场结果扭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这里面已经隐含了利润或者新古典所说的利息不是租金。而如我在答案中所说,FMT早就证明了,没有无酬劳动根本没有利润或者利息。」录于此备读者参考。我的不同意见详述于下:

1)忽略资本主义中资本家阶级和劳工阶级的对立的确是原初的租金概念的缺陷。新古典框架下这个问题可以有几个弥补途径

a.考虑不完全竞争市场和政治过程,例如J.Robindon 或Acemoglu

b.如密尔所言,「资本职能不一定为资本家承担」,将资本的技术职能和社会关系分开考虑。就像Solow模型中分别考察中央计划经济和竞争性市场下的增长模式,得到同样的黄金律,等等。

c, 引入效率以外的考量。租金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果为benchmark,前提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建立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有效性。然而一旦引入效率之外的考量,评判准则当然不一样。这就是Piketty和后期Roemer的路径。如果指责「公平性」过于规范性,那么效率似乎也是一个规范准则,只是不太有争议。

2)FMT即Fundamental Marxian Theorem,已经被GCET(General Commodity Exploitation Theorem)平凡化了,表明其证明的不过是「有盈余的投入产出经济中某些基本商品产出大于投入」这么一个平凡的结果(A Progressive Report on Marxian Economic Theory: On the Controversies in Exploitation Theory since Okishio (1963)),并不能捕捉马克思剥削概念的本质。